修辞学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中的应用
2020-01-10刘小青
文刘小青
修辞是在言语表达时所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对于修辞主体对词句和句子的选择以及句子的调配,修辞活动必定离不开修辞手段的运用。它包括两种修辞手段,一种是语言修辞,另一种是非语言修辞。简而言之,修辞活动就是修辞主体利用一定的修辞手段使句子更加优美,从而达到最佳效果。而且它还可以运用在各个学科之中,创造出语言的音律美、意义美、形体美。诗歌是一种表达丰富、高度凝练,带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并且是可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载体。中国诗歌的发展源头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之后在魏晋时期形成的各大诗体和诗风,诗歌的顶峰时期便是唐朝,在这一时期有着不同风格的创作风格、题材广泛、流派众多。继唐朝时期又一鼎盛时期即是宋朝,此时大多创作表现为对祖国的热爱和自我追求。直到现在,诗歌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
一、表现形式
语音修辞主要体现在各个声调中的节奏上,并且古代诗歌在语音修辞方面的表现在高中语文课本中都有出现,所以学生应更加了解有关这一方面的知识。
第一,语音方面。古代诗词大都比较讲究规律性,语言形式的音乐美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例如:《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七组叠音词的连用作为开头,很好地表现出词人忧伤的心境。诗歌节奏与音节的匀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高中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文化的传统美。
第二,词汇方面。掌握重点字词,挖掘内涵,体会诗人内心情感,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
例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人比黄花瘦”,“瘦”字贯穿了全词的情感,并得到了集中的形象体现,给人一种惆怅的意境。
第三,句式方面。影响诗歌节奏和韵律的重要一项是句式,进一步影响视觉上的审美。例如《蜀道难》中,句式错落有致,前半部分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蜀道中高山的险峻。后半部分大多采用四字短语描写剑阁的险象环生,由语言节奏阐释出诗人紧张的情绪。
二、题型表现
第一,意境题。此题的主要目的是考核学生对整首诗感情基调的把握,通常是通过营造某种氛围为考题。意境其实是一种总和,即特定的艺术形象、氛围以及它所表现出的艺术情趣所触发联想与幻想的总和。在解答此题时候重点应放在细品诗歌语言和洞悉意象内涵上。
第二,表达技巧。此种题型一般出现在诗歌考题的第二题中,这类题的最大表现就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角度即为:押韵、辞格、节奏角度分析。
第三,炼字题。此种题型是高考最常见的题。主要考察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字词与整首诗有何联系。带有修辞手法的字词便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在解答这类题型时应明白某一字词的内涵及表达诗人情感所运用到的修辞手法。
三、全面化
高中诗歌教学中主要以考题为主,有一些学生对修辞学依旧分析的不够透彻,表面化,大致可以分为:第一,重视积极修辞,往往忽视消极修辞。积极修饰内容的辞格,被教师和学生所重视,以鉴赏为着眼点。而古诗中往往讲究炼字、炼词、炼意,但大部分人忽视的也在要求范围之内。第二,修辞与辞格的区分,由于一些教师自身对修辞知识没有特别了解,所以认为辞格是修辞的全部。在讲课中,有些单一、片面化。第三,着重辞格,忽略语音修辞。在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现象是,教师经常将语音修辞边缘化,讲解很少,教师应重视起来。当然,修辞学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中有很多优点,如激发学生想象、活跃思维。高中教材中有很多古典诗歌被选入,并且很多都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创造的情感意境使得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共鸣。所以,学生完全可以针对作者平生经历及创作背景,大胆揣测推测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屈原的《离骚》中“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学生可以根据诗人屈原所生活的年代以及诗人创作背景大胆揣测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本文的解析,试着让学生和老师在运用修辞学分析古典诗歌时考虑得更加全面,不仅是单一化,避免限制学生的想象。核心素养下培育学生,不仅要让他们学会做题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内心对古典诗歌的热情,让学生做到对知识应用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融为一体,得到综合性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