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古诗词教学,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

2020-01-10何烨菲

科学咨询 2020年25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中华民族

文何烨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科学性的时代命题,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浪前行、繁荣发展的精神武器,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脊梁。”简而言之,文化自信就是对本国家、本民族文化的深刻认同和坚守,以及自觉传承和发展。小学时期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进行系统学习的初始阶段,正是其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启蒙阶段。文化自信应从娃娃抓起。教师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信[1]。

一、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

读诗使人聪慧,古诗词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提升文学素养、思维能力、审美水平等品质。

“腹有诗书气自华”,当学生看到眼前的美景的时候,可以感叹“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而不是只会说“哇,好美”。当学生观察世界的时候,可以探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不是固执地认为“丁是丁,卯是卯”。当雨落之时,学生既可以欣赏“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欣悦,也感受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伤感。

诗词离我们并不遥远,诗词存在于我们的血脉之中,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生命的底色。那些兴发感动的力量,那些跨越时空的想象,那些千回百转的咏叹,世代流传,并未断绝。古代圣贤对于世界的观照、对于世事的洞察、对于人生的体悟等,所体现的动人文字、深刻思想、独特审美、悠久历史等,在空中回响、萦绕。学生从古诗词中所学到的传统文化,一生受用不尽[2]。

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我们的祖国和民族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的国家和民族。我们的古诗词在世界文化史中独树一帜。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诗教的传统。古诗词在中国教育史、文学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抒情言志,或是咏古喻理,诗词涉略内容包罗万象。诗经、建安七子、魏晋风度、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每一首诗词都散发着历史的温度。诗词既抒发着个人,又书写着社会;既书写着当下,又演绎成历史[3]。

《三衢道中》记录旅途的美景,《小池》刻画天真活泼的儿童,《出塞》讴歌慷慨激昂的边塞史,《回乡偶书》感怀变幻无常的世事……教材选材广泛,寓意丰富。

只有学好古诗词,才能更好地学习中华语言的精华,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思想的深刻,才能更好地追寻中华发展的轨迹,才能更好地领略中华审美之独特。

三、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信心

自近代以来,中国遭西方列强入侵,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批批仁人志士传播西方民主技术、制度、思想,不断摒弃中国的旧思想、旧传统,力图在西方文化中找到拯救中国的方式。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涌入更甚,愈加剧烈地影响乃至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比如,一些国人认为西方科技先进发达,中国科技水平远不如人。再如,喜欢过“洋节”,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却不感兴趣。而这些“崇洋媚外”之现象归根结底是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4]。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句中,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熠熠生辉;“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不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中,赴深山采中药的中医文化不可磨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句中,点燃爆竹,喝草药酒的习俗至今仍在流传……中国文化中许多宝贵的资源容易被人们轻易、忽视,甚至可能被人们永远遗忘。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传统蕴藏着许多传统文化资源。教师需要通过仔细挖掘,将其有效地呈现在课堂教学之中,以实现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之目的。

古诗词中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痕迹,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统编教材使用的契机下,教学者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扎实研究教材教法为准则,坚持付诸实践,迎接古诗词教学的春天;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为目标,让我们的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迎接传统文化教育的春天[5]。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中华民族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我爱古诗词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