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研学问题设计与实施
——以《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为例

2020-01-10冯伟芬

科学咨询 2020年25期
关键词:研学学科核心

冯伟芬

(广州市番禺区钟村奥园学校 广东广州 511400)

教育需着力“培养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过教师在课堂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目标。落实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能力可持续发展,应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历史学科重视史料教学,教师开展深度学习,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历史学科教学中究竟如何落实核心素养?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什么样的情境更能让学生理解历史?针对以上问题,以下是笔者在历史研学问题教学过程中的初步尝试[1]。

一、精心设计研学问题,以问题引发学生探索

依据深度学习的理念,“研学问题”的设计是“研学案”的核心部分。合理设计研学问题是教学工作的重点。根据学科核心知识、学科核心素养设计研学问题,做到有的放矢。研学问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学生在课堂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能够激发兴趣、引导思维、提升能力,经过探究能够建立有意义、有价值的答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根据学习的核心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并根据课程内容创设历史情境,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研学问题是“深度学习”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学科核心知识和提升学科素养的关键。历史学科教师参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同时结合每课重难点内容确定研学问题[2][3][4]。

(一)认真分析内容

本课研学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社会变化中“变”的核心本质。本节课讲述通过商鞅变法和都江堰的兴修,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要了解“社会变化”,必须要对这个时代的各种变化做出归纳和总结[5][6]。

(二)全面分析学情

初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上初中,刚接触历史这一学科,对历史产生浓烈的学习兴趣,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但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播放动漫、讲小故事、分享图片,联系时政热点等方式,讲解尽量做到通俗易懂,材料化繁为简,使学生在研学过程中有所收获[7]。

(三)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准绳,合理科学的目标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中,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教材从多方面给出了大变革的具体事例,学生能知道他们的具体内容,但对于“大变革”的本质分析却有相当大的难度。本人以课标为依据,在分析学情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把目标定位如下:列举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2.指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分析社会变化的实质。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主动寻找大变革时代的相关实例,进而总结出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巨大的进步,整个社会性质发生了质的飞跃[8]。

二、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历史,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历史知识,但由于历史知识点多,很容易造成学生认知混乱。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根据历史线索,建立知识网络,创建思维导图加深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史料得出和论证历史结论,从而培养学生解释历史的能力。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展示”“评价”等方式自主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从而建构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中具体实施如下[9][10]:

研学问题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中发生的变革或变化有哪些?

教师活动:在这个大变革时期,发生了哪些变革或变化?人民面对不断的战争最渴望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课本31-35页,找出整个社会变革的具体例子。

研学问题二:从这些变革或变化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教师活动:提示学生根据“社会变化”时代的相关实例分析战国时代的本质。

学生活动:

活动1:(独学)先给十分钟时间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形成答案。

活动2:(对学)五分钟时间跟同桌交流观点,并完成一道材料题,老师巡视适度帮助。

研学问题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1)秦国要想富裕,要发展生产力,该怎么?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3)改革能给秦国带来什么改变?

活动3:(群学)五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交流,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结果和原因进行分析。

教师活动:在学生展示后,教师小结: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不断,各国纷纷采取相应策略以求在战争中取胜,尤其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成功。政治上实行变法;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学生活动:(小组展示)十分钟,确定一个小组同学展示研究的成果,待小组展示完毕,其他小组同学补充发言,最后由小组长对小组成员作出评价,历史科代表对小组长进行评价。历史科代表对本节课进行知识归纳总结。师生共同努力生成思维导图便于深入理解和进行历史解释。

研学问题四:李冰建成的都江堰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它的建成有何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学生代表在讲台展示网上搜索而来的都江堰照片,并发表意见。

教师小结: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对防洪灌溉仍发挥巨大作用。成都平原成为秦国大粮仓,实力大大增强。都江堰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先进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惠泽后代。

三、及时进行教学实践反思,优化研学问题

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中的教学中,个人对如何进行研学问题设计有较深的体会,及时做好反思,优化问题设计。

反思一:在自学阶段,学生能充分利用历史图册,研学案等辅助资料,对老师提出的研学问题进行简单归纳,在自主学、群学过后,六个小组都能完整概括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小组展示中,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听讲,效果甚至超出了老师讲授的效果。由于有了前面知识的积累,教师最后的画龙点睛、点拨提高就变得十分轻松,整个课堂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反思二:从研学问题设计来看,本节课的历史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中,学生能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层层深入,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经过春秋战国的变化或变革,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阶级,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从研学问题实施的效果来看,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独学,找出课本上绝大多数的变革和变化,加上对学、群学和老师点拨,学生对大变革的时代的本质有了深入的认识,初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观点分析遇到的历史问题。一些历史素养相对较高的同学充当了课堂发言的核心,使得本节课高潮迭起,研学后教课堂改革的成效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踊跃发言中可见一斑,课后还有不少学生追着老师问这问那。历史课堂教学离不开学校整体研学教改的的大环境,比如小组评价和奖励机制的形成等,需要班主任协同所有科任老师共同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良好习惯得以保持。

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体会,加强教学反思,对原有的研学问题加以提炼,通过教与学方式的有效改革推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其次,通过阅读书籍,加强理论学习。

猜你喜欢

研学学科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研学之旅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