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奎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常见症状的用药经验
2020-01-10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福建 福州 350003
“慢性肾衰竭”这一病名在古代医籍中未予记载,但“关格”“肾风”“虚劳”“溺毒”等病亦可与之相当。其病位主要在肾、脾,但多累及诸脏腑,病因多由外受邪毒,素体虚衰,加之失治、误治所致。病机多虚实夹杂。张喜奎教授是全国首届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师承陈亦人、杜雨茂教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30余载,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良多。现将张师治疗慢性肾衰竭常见临床症状的用药经验整理总结,供同道参考。
1 大黄、附子
慢性肾衰竭是许多疾病的终末发展,其人素有固邪,内伏膀胱与肾,固邪乃人体在未发病前所固有的邪气,其可源于先天遗传,亦可源于后天所受。在发病过程中受外邪所助,或正虚无以制之,不断强大,邪伤正气,久则五脏六腑俱虚,正虚无力逐邪外出,毒深脏衰,发为此病。临床上慢性肾衰竭病人多见以虚寒证为主的畏寒、便秘症状。附子味辛善走,因寒为阴邪,常留恋下焦,附子可温下元,搜寒毒;大黄入血分,其力下行,可荡邪破滞,活血通经,逐瘀解毒。此大黄无需后下,以其后入泻下太甚,久煎则力缓势长。大黄得附子之热,制其寒凉之性,留通泻、安脏之功;附子得大黄之力,斩关破寒之力更甚;二药相伍,温阳散寒与逐邪泻浊之力并出。根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大黄除了可以促进肠蠕动使毒素经肠道排出,还可吸收肠道中毒素,减少氮在肠道的吸收,减轻氮质血症[1],更有抗纤维化作用延缓肾衰进展等作用[2]。附子可增强心肌收缩,改善心肌供血,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抗氧化,并具有免疫调节,抗炎作用等[3]。临床上张师常以大黄6g,附子9g为首用量,若见其药后仍泻下不畅,或畏寒感不见者可渐增剂量,以1日大便1~2次为宜。
2 茯苓、泽泻、大腹皮
水肿一状首辨阴阳,然无论阴阳,补脾益肾,通利水道当为首法。患者常见三焦不通,河川之路受阻,水邪内停,致周身水肿且尿少甚至无尿。茯苓渗湿利水,健脾宁神,力专补脾;泽泻泻肾排浊,效专养肾。二药相伍,脾肾同补,以畅三焦,通河川。再予大腹皮其味辛,善于下气,与茯苓,泽泻相伍,领湿浊从下而出。三药并用,脾肾湿浊得去,驱邪之路得开,脏腑精气得生。临床常用剂量:茯苓12~15g,泽泻、大腹皮各9~12g。若仍水肿不消者加车前子9~12g,增强利尿。
3 仙灵脾、仙茅、仙鹤草
脾肾两衰之状贯穿慢性肾衰竭之始终,患者多见身困、乏力、面黄肌瘦、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等。张师以干祖望先生之三仙汤扶正补虚。仙灵脾可补肾壮阳,强筋健骨,气力柔润,缓而补之。仙茅与仙灵脾同入肝,肾二经,助其温补肝肾,二药相伍补而不腻,温而力缓。仙鹤草,善补中上焦,补肺养心健脾。三药合用,三焦得补,力缓效良。其效与西医激素相似,且无副作用,在治疗正在服用激素的慢性肾衰竭病人时,可嘱其缓缓减量,逐渐取而代之,以防激素所致副作用。临床常用剂量:仙灵脾、仙茅各12~15g,仙鹤草9~15g。若患者有腰痛症状予牛膝、寄生、狗脊各12g,补肾壮筋,以强腰力。
4 白鲜皮、地肤子、蝉蜕
慢性肾衰竭病人常常出现皮肤瘙痒难耐之状。病机当责风湿热邪,其素体脏腑亏虚,易受风邪,与湿浊相交,阻于肌肤,久则化热,遂致皮肤瘙痒难耐。白鲜皮善祛风清热燥湿,以解在表之风邪。地肤子助白鲜皮祛风清热之力。蝉,古人认为此物善祛风热,后人取其蜕,较身轻薄,力专于肌肤。《神农本草经》中白鲜皮“主淋沥”;地肤子主“膀胱热,利小便”,张锡纯言蝉蜕可“为其不饮食而时有小便,故又善利小便”。三药合用湿浊得路排出,亦可降泻肾浊。临床常用剂量:白鲜皮15~20g,地肤子15g,蝉蜕9g。
5 芡实、金樱子、益智仁
慢性肾衰竭早期常因肾小管损伤,重吸收能力下降,出现夜尿增多症状。在中医理法中,此症状多归于脾气虚衰,气机下陷,肾不固精,开阖失司。芡实并补脾肾,健脾以升提气机,补肾以涩经止遗。金樱子与之相伍乃名方水陆二仙丹,金樱子力专下焦,酸涩收敛,助芡实止小便遗溺,二药相伍,益肾固精,补脾升气,缩小便,止遗溺。益智仁温肾,暖脾,固肾益气,其乃缩泉丸之主药,善治夜间遗尿。三药相合,脾肾并补,中气得生,肾关得固,遗尿乃止。临床常用剂量:芡实、金樱子、益智仁各12g。
6 土茯苓、山慈菇、百合
随着社会饮食结构等改变,高尿酸血症所导致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在临床中比重已逐渐增加。尿酸升高在人体表现以关节疼痛、畸形肿大为主,其中医病机当为风湿之邪留恋关节,阻滞经络,久则化热,热灼皮肤筋肉以致变形。土茯苓为阳明经之药,善入筋骨关节,搜风祛湿,解毒。有研究表明,土茯苓具有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可以抑制尿酸沉积后引起的免疫炎症反应,黄酮类成分可以提高体内雌激素水平,而雌激素对尿酸形成具有抑制作用[4]。山慈菇与之相伍,同入肝、胃二经,助其消肿散结,清热解毒。两药相伍一通一散,祛风除湿,通利关节,清解热毒。百合善养阴润燥,补益之力较缓,可补热毒所伤之营阴。研究表明,百合含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其有效成分可与细胞微管蛋白结合,抑制粒细胞浸润与炎症介质释放,以减轻炎症反应[5]。临床常用剂量:土茯苓、百合各20g,山慈菇15g。
7 紫苏叶、藿香
慢性肾衰竭病人常常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其因机乃脾胃之气为湿浊所困,气机升降失司,发为呕吐。予藿香化湿醒脾,其药清香芬芳,顺应气机,化湿除秽。紫苏叶辛温善行,通行胃中积气。临床常用剂量:藿香9g,紫苏叶12g。若诊其胃中郁热者加黄连6g;若纳食不香,可加生谷芽、生麦芽、鸡内金各12g,消食和胃,更可助行诸药。
8 典型病例
林某,男,50岁。2018年5月6日因“慢性肾功能不全3年余,发现血肌酐复高2天”来诊。3年余前患者体检发现血肌酐异常升高,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当时曾来求诊,由张师调治数月后肾功转常。近日因感身困疲劳,2日前复查肾功能示:肌酐138μmol/L、尿素6.9mmol/L、尿酸435μmo/L,遵嘱前来就诊。刻下症见:腰酸而软,身困乏力,下肢轻度水肿,余无特殊不适,纳欠佳,寐安,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西医诊断:肾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中医诊断:慢性肾衰病,脾肾阳虚,湿毒蕴结证。治法:温肾补脾,祛湿泻浊,清热育阴。方用大黄附子汤加减:大黄6g,炮附子9g,生黄芪、百合、土茯苓各20g,茯苓、鸡内金、山慈菇各15g,泽泻、杜仲、桑寄生各12g。28剂,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并嘱其禁食豆类及豆制品,警惕感冒,避免劳累。服药1月后患者身困疲乏,水肿等症状均已缓解。门诊守此法调治近半年余,诸症悉平。2019年4月12日于某市立医院查肾功能示:肌酐119μmol/L、尿素5.8mmol/L、尿酸422μmo/L,肾功能恢复正常,病情缓解。
按:张师认为,此慢性肾衰竭患者,脾肾阳虚是为本,湿邪,浊毒蕴结是为标,当治以温脾补肾,散寒泻浊,扶正祛邪。方用大黄、炮附子,取大黄附子汤散寒泻浊之意一温一泻,助脏腑精气复生;加黄芪、茯苓、泽泻,健脾气,散水气,祛湿浊;杜仲、桑寄生补益肾气;山慈菇、土茯苓、百合三药清热,祛湿,养阴,通利关节,共降尿酸;鸡内金健胃消食。此类病人在临床上较为多见,运用此法收效甚显。慢性肾衰竭病人因脏腑虚衰,易受外邪,平时当以养为主,勿过劳累。
9 结语
张喜奎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脏腑阴阳衰败是其本质,浊毒瘀血内留是其关键,寒热错杂、虚实并见是其特征[6]。病位当以脾肾两脏为主,但多迁延累及多脏腑。张喜奎教授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注重脾肾双补,祛邪排毒,配伍精妙,用药灵活,使方药各行其力,效增毒减,药物配伍见解独到,临床上确切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