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在中医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2020-01-10梁建国贺金玲刘彦彤
葛 斌,高 原,梁建国,贺金玲,刘彦彤,王 微
黄芪最早出自《神农本草经》,原作黄耆,在书中被列为上品,“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中医大辞典》[1]记载:黄芪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固表,利水,托脓,生肌。黄芪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在临床各学科被广泛应用,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炎、抗病毒、抗感染、抗肿瘤、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对青光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牙周炎、病毒性心肌炎及肾病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疗效显著。在中医外科方面可用于治疗术后创口感染、创面难愈、溃口难收、骨折、术后尿潴留等病症。本文结合古今文献,对黄芪在中医外科方面的药理作用、应用进展及用药特点展开综述。
1 黄芪与中医外科相关的药理作用
黄芪中含有黄芪多糖、皂苷、黄酮等成分[2],具有免疫调节、降血糖、双向调节血压、抗感染、抗病毒、抗肿瘤及多器官保护等作用。中医外科方面,黄芪可发挥其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创面愈合、抗菌抗病毒、术后利尿等作用,其作用机制如下。
1.1 提高机体免疫力 中医倡导“扶正祛邪”理论,即以人为本。《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胃论》云:“……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虚弱可导致人体免疫力低下,使机体易感受邪气而发病。使用具有补益气血作用的方剂[3],可补充人体气血、阴阳、津液,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现代研究发现[4],黄芪有效成分可通过激活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起到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其有效成分黄芪多糖(APS)能显著改善正常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且能促进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5]。相关研究显示[6],APS通过诱导CD4+T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和干扰素,能提高CD8+T细胞中干扰素表达,可抑制地塞米松(DXMS)所致免疫低下模型小鼠的胸腺萎缩,促进免疫功能恢复。黄芪注射液能通过提高中性粒细胞水平,减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化疗期间的感染发生率及感染持续时间;黄芪通过增加血清补体C3含量,提高肾病综合征与肿瘤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还可提高老年人补体介导的免疫复合物的溶解能力和补体C3的水平[7]。综上,黄芪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方面效果显著,黄芪中的黄芪多糖、总苷、黄酮起到关键作用。
1.2 促进伤口愈合 血管内皮细胞在伤口愈合中起重要作用,其功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密切相关[8]。实验显示[9]:黄芪的活性成分通过上调VEGF及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刺激斑马鱼胚胎血管的生成,并通过增加细胞活力、DNA合成以及将细胞群体转移到细胞周期的S期并激活DNA复制来刺激人微血管内皮细胞-1增殖。研究发现[10]:黄芪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的表达,能显著减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对创面的恢复起重要作用。
1.3 抗菌和抗病毒 黄芪能通过降低炎性递质水平,促进自身诱导干扰素的合成和分泌,发挥抗菌与抗病毒的作用[11]。在抗菌方面,黄芪可抑制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志贺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12]。在抗病毒方面,黄芪能增加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并降低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延长部分凝血活酶产生时间,产生抗凝作用,使血小板聚集,起到抗病毒的作用[13]。黄芪可抑制Ⅰ型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14]、乙型肝炎病毒和腺病毒,对巨细胞病毒、伪狂犬病毒、新城疫病毒和猪细小病毒[15]等也有治疗作用,其活性成分黄芪甲苷可通过改善柯萨奇病毒引起的急慢性心肌炎和扩张性心肌病的心肌损伤和纤维化,延长心肌炎小鼠的生存时间,减少心肌中Ⅰ型胶原蛋白沉积,降低死亡率[16]。
1.4 术后利尿作用 临床中遇到术后尿潴留的患者,若直接采取留置导尿,会加重术后患者的痛苦,同时还会增加产生泌尿系感染的风险。研究显示[17]:黄芪具有利尿作用,其机制与增加Na+、Cl-排出量和竞争性抑制Na+-K+-ATP酶活力有关,主要物质基础为乙酸乙酯组分和正丁醇组分。黄芪配伍白术、防己[18]通过升高血中心房钠尿肽(ANP),降低醛固酮(ALD)含量,增强尿中Na+、Cl-的排出,可明显增多气虚盐水负荷模型大鼠的尿量。临床中,对于素体虚弱或术后耗血伤气的患者,黄芪能发挥其益气升阳,利水消肿的作用,有效减少或改善术后尿潴留症状。
2 黄芪在中医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2.1 外科感染性疾病的应用 外科感染控制不及时,会逐步加重,发展为脓毒症,致使多脏器功能障碍与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19]。报道显示[20]:黄芪注射液可调节脓毒症动物模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的过度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并对盲肠结扎和穿孔引起的脓毒症具有免疫调节作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由脓毒症和脓毒症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中起重要作用,黄芪甲苷可以拮抗HMGB1对小鼠调节性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以减轻脓毒症和脓毒症的炎症反应,对HMGB1的炎症增强有潜在的治疗作用。肛周脓肿是常见的外科感染性疾病,手术作为根治的有效手段,由于创面较大,常出现术后创口感染,创面难愈,溃口难敛、难收等难题。李国栋[21]在治疗90例肛周脓肿患者过程中,于术后使用祛毒生肌汤联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其中方药组成为黄芪30 g,白芷30 g等。作为君药的黄芪具有托脓排毒、补气固表、敛疮生肌的功效,白芷具有消肿止痛、排脓生肌的功效。服药两周后,对患者高热、乏力、患处红肿疼痛等症状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症状评分较对照组低,腐肉脱落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治疗2周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
2.2 促进伤口愈合的应用 外科术后常出现的伤口久不愈合现象,与外科手术耗伤气血,致使患者术后气血虚弱,无力生新密切相关。李彦丽等[22]于小针刀术前予患者静脉点滴黄芪注射液20 mL作为实验组,其伤口愈合达90.79%,远高于对照组的4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胡天成[23]使用《外科正宗》透脓散治疮口溃久不敛,方中重用生黄芪为君以益气托毒排脓,臣以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穿山甲、皂角刺消散通透,直达病所,软坚溃脓,若系成人则加酒少许通经行瘀,以助药力共为佐使,诸药配伍,共建补托排脓之功。若伤口久溃不敛,则加大黄芪剂量并配补益气血之品。李国栋[21]在肛周脓肿术后使用黄芪,降低症状评分,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效果明显。黄煌认为[24]:黄芪的生肌作用尤其适用于“久败疮”,即溃疡久不愈合的化脓性感染,外科医家赵炳南使用黄芪膏治疗“久败疮”,效果甚佳。
2.3 促进骨折愈合的应用 吕东旭等[25]通过建立白兔下颌骨骨折模型研究发现:黄芪注射液通过增加骨折局部钙盐的沉积,加快骨小梁的生长连接与改建,在骨痂修复期可明显加速骨痂的形成,增大骨痂范围和体积,增强骨密度。加快成骨细胞的生成,使骨密度增加,从而促进骨折的愈合。报道显示[26]:抗生素联用消毒饮合当归补血汤能有效预防四肢骨折术后感染,其中黄芪作为主要成分,有明显提高创面愈合率的作用。
2.4 治疗术后尿潴留的应用 黄芪治疗术后尿潴留效果明显。报道显示[27]:黄芪注射液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可明显减少术后动力性尿潴留。彭瑶[28]选取子宫切除术后出现尿潴留的患者60例,治疗组随机选取20例患者,于术后第3天拔除尿管后行中药联合针灸治疗,中药选取君药为黄芪30 g的补中益气汤加减,配合针灸取穴,治疗5天后观察疗效,治疗组痊愈率50.0%,总有效率为95.0%,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黄芪在中医外科方面的用药特点
3.1 炮制特点 历史上黄芪的炮制方法有[29]:切制、蜜炙、蒸制、蜜蒸、蜜炒、姜汁炙、酒炒、酒煮、酒蒸、盐蒸、盐焙制、米泔制、人乳制等,目前主要方法是蜜炙、酒制和盐制。蜜黄芪善益气升阳,酒黄芪善散寒,盐黄芪善利水退肿。中医外科中黄芪的使用情况:生黄芪托毒透脓,去腐生肌作用强,可用于外科感染性疾病;蜜炙黄芪升阳举陷,补中益气作用强,可用于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疾病。盐制黄芪入肾经,利尿作用强,可用于术后尿潴留等疾病。
3.2 用量特点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黄芪有三个剂量段:治疗水气、黄汗、浮肿用5两,治疗风痹、身体不仁用3两,治疗虚劳不足用1两半。现代医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变化,具体如下[24]:治疗上消化道溃疡,黄芪用量15~30 g;治疗骨质增生疼痛,半身不遂等,黄芪用量30~60 g;治疗糖尿病所致的深部血栓或下肢溃疡,黄芪用量60 g;治疗浮肿,黄芪用量可达60~100 g。陈杏绮等[30]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剂量黄芪的补阳还五汤可以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提高愈合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疗效,其中黄芪剂量分别为30、60和120 g的效果较显著。胡天成[23]使用生黄芪30 g治疗疮口溃久不敛,李国栋[22]在肛周脓肿术后使用生黄芪30 g抗感染和促进创面愈合,彭瑶[28]使用黄芪30 g治疗术后尿潴留。
3.3 配伍特点 生黄芪30 g配伍生白术15 g可用于术后创面难愈,具有益气养血、健脾生肌的功效,能促进创面愈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31]。黄芪与白术、防己配伍可明显增多气虚盐水负荷模型大鼠的尿量,作为阳性对照药的呋塞米在给药2 h后,利尿作用明显降低,利尿效果较差[18]。黄芪与当归配伍能增强黄芪甲苷的活性,加快其作用进程,使黄芪甲苷的作用峰值时间提前一倍[32]。可用来治疗气血亏虚的疮疡破溃,久不愈合,同时,还能显著提高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显著减少骨髓抑制,改善化疗引起的外周血指标下降,减轻临床症状,从而提高化疗后生活质量[33]。两者配伍还可改善血糖、延缓高糖状态下的足部病变,对糖尿病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4]。李骥等[35]使用常规疗法加服当归补血汤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合并低蛋白血症时,发现实验组创面面积明显缩小,且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与两者配伍能促进创面血管生成与肉芽组织形成有关。实验发现:黄芪与当归配伍比为5∶1,促血管新生最强[36],这正是当归补血汤的经典配伍比例。
3.4 用药禁忌 黄芪的毒理研究显示[37]:黄芪提取物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遗传毒性试验均未见明显的毒性作用,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为8.0 g/kg BW(相当于黄芪24.8 g/kg BW),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初步证明黄芪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大剂量长期服用黄芪可能出现一定脏器毒性、致突变效应及生殖发育毒性。肝肾功能不良、脏器功能减退、孕妇等长期服用尤其需要谨慎[38]。
4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黄芪在中医外科方面具有提高免疫力、促进创面愈合、抗炎抗病毒、术后利尿等作用。其使用前景广泛,药用价值高。结合文献整理和学习,笔者发现,黄芪的研究和应用仍存有不足之处:(1)黄芪在中医外科方面应用的文献量较少,其作用机制缺乏物质学基础支持。(2)临床中黄芪的用药特点,用药方法和配伍方面的研究不够细致,其有效成分的临床应用仍有待拓展。(3)黄芪在中医外科方面的应用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因此在今后有必要进一步精细化研究,以拓展其药用价值和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