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青年的婚姻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

2020-01-10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2期
关键词:适龄青年被访者意愿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婚姻是一项最为基本的社会制度,在人类文明的进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现在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中国适龄青年的结婚率越来越低了,年轻人渐渐都不想结婚了。2020年颁布的《民法典》中新设立了“离婚冷静期”制度。离婚冷静期的设置目的是想让当事人慎重地、考虑成熟后再去行使自己的离婚权利,避免因为一时冲动而离婚的状况发生。显然,从政府用制度手段干预公民婚姻来看,我国的婚姻问题值得加以深入分析。

通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以发现,我国结婚登记对数自2013达到1346.93万的顶峰后,开始了逐年下降的模式,2018年只有1013.94万,五年期间减少了333万对数。有学者研究发现发现在1994-2015这短短的20年间20-24岁未婚女性的比例提高了25%,这说明我国初婚登记的年龄在不断的推迟。25-29岁的未婚女性比例也提高了20%。30-35岁的大龄剩女的比例也是有明显上升的。

目前,选择晚婚不婚的“90后”青年群体越来越庞大,这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加剧我国老龄化程度。那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90后”青年不想结婚呢?笔者将基于对6位“90后”青年的访谈来探讨当今适龄青年的结婚意愿及影响因素。

2 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关注青年人的婚恋问题。针对越来越多的适龄结婚群体不结婚以及结婚难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主要是由于失调的性别比造成了大批无法婚配的男性,从而出现男性婚姻挤压现象,并分析了婚姻挤压的影响因素。(潘金洪2007;倪晓峰2008;邹艳辉 黄匡时2013;)有学者则重点关注了房子对青年人结婚的影响,通过量化研究发现尽管青年人不愿意背负因买房而造成的经济压力,但仍有2/3的年轻人选择“有房结婚,无房不婚,拒绝租房结婚”(胡建国2019;喻燕吴泓庚关孝灌2020)。最新的一些对青年人的研究主要有以研究生等特定高知青年群体为对象,研究表明:同龄阶段,学历高的研究生群体结婚率相比学历较低的青年群体要更低,提出硕士研究生择偶时普遍趋于理性,看重两人感情、人品性格和三观,并就引导在读硕士研究生婚姻意愿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张静2019)更多的学者还是关注了青年群体恋爱观和婚姻观等价值观层面的内容,指出“90”后青年的爱情观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有恋爱动机的多元化,个人责任意识保护意识淡薄,恋爱方式公开大胆等特点,并针对“90后”的爱情观的问题提出对策。(余鲲2012;唐土红陈兰2013;刘晨晔苏雯2020)

纵观上述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我国婚姻现状所出现的宏观社会问题、影响因素和对策为主题。研究方法主要是定量研究,以量化的数据来解读我国社会相关的婚姻问题。二是以往的学者对于“80后”及“90后”青年群体大多数是针对该年龄群体的恋爱观和婚姻观等价值观层面的探讨,而较少单独针对“90后”青年的婚姻意愿进行定性研究。本文将借鉴上述研究成果,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从“90后”青年自身的感受出发,通过质性研究集中了解“90后”的婚姻意愿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3 研究方法和个案介绍

本次研究的方法是有访谈法和文献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指对一定量的文献进行研究,主要有搜集、鉴别、整理等几大步骤,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本次研究还采用了访谈法,访谈内容主要分为个人的基本情况、婚姻意愿程度、婚姻意愿影响因素、对婚姻制度的看法以及对大学生结婚现象的看法等几部分。6位受访者均为未婚“90后”青年,4位男性,2位女性。年龄跨度为21-28岁。

4 “90 ”后青年的婚姻意愿

就笔者和访谈对象所进行的访谈内容来分析,“90后”青年婚姻意愿具体是如下四点。

一是期望初婚年龄及期望夫妻年龄差。期望初婚年龄是指没有过婚姻经历的人群对自己第一次结婚时年龄的设想。通过笔者的访谈结果来看,“90后”青年所期望初婚年龄是高于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初婚年龄。被访者所期望初婚年龄都在27岁及以后,而被访者父母所期望初婚年龄大都在26岁及以前。期望夫妻年龄差是指人们对与自己结婚的另一方年龄的期望。在期望夫妻年龄差上,被访者普遍的都表示期望的夫妻年龄差是男生年龄要大于女生的年龄,被访者中最大能接受7岁的年龄差,其中又以0-3岁为最佳。显然,尽管“90”后青年对“女大三,抱金砖”这类俗语耳熟能详,但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娶一个年龄比自己大的女人或是说嫁给自己年龄小的男生会遭受到更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

二是择偶标准。“90后”青年对自己今后的结婚对象是有一个多方面的综合考虑,有经济收入、年龄、家庭、性格、外貌、三观等方面。被访者都表示这些因素会对自己是否会决定结婚产生重要的影响。另外,对于结婚这一事件,“90后”青年更青睐于“门当户对”而不是“一见钟情”,“90后”青年更愿意追求的是一段能持久稳定的婚姻关系。

三是婚居模式。婚居模式是夫妇婚后所选择的居住形式,主要有从夫居、从妻居、单独居住、两头居住等形式。按照中国的历史传统来说,是以从夫居为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独居住慢慢占据了主流。被访者C3表示:“选择和长辈居住在一起,必然会面对棘手的婆媳关系,两代人的生活观念、生活习性都有很大的差别,很容易产生矛盾的。所以我还是更愿意单独居住。”“90后”对单独居住的青睐又会产生了一个新的话题——房子。在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下,“租房”结婚是少数人的选择,更多的青年人希望在结婚的时候有一个自己的家,所以当下不少女性要求结婚时必须要有房子。

四是婚姻观念。婚姻观念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90后”青年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被访者表示大学生恋爱能对适龄青年结婚起到促进作用,但认为大学生在校园里的恋爱最终能转变成两人婚姻结合是一件很难得的事。二是适龄青年对婚姻的态度和其父辈对婚姻的态度不太相同。被访者的父辈均是结婚是人生一件必需要做的事,而当代适龄青年则认为结婚是一件可以选择做与不做的事。

5 当代青年婚姻意愿的影响因素

5.1 婚姻挤压——失调的出生性别比

我们通常用结婚率来看待一个地区的婚姻状况。结婚率是指某一时期每1000名15岁及以上人口中结婚事件的发生数。而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2018年1‰抽样调查15岁以上人口婚姻状况数据来看,我们发现这三年中15岁以上的男女人口比例还是比较正常的,但是15岁以上两性的未婚人口数差距较大,2016年男性比女性多33400人,2017年男性比女性多32188人,2018年男性比女性多33943人。由于该数据是按千分之一进行抽样调查的,所以实际上我国15岁以上的未婚男性人口比女性要多约3300万人。

而农村是我国出生性别比最严重的地区,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0-19岁的农村人口性别比失调情况比城市和镇更严重,达到112.189,低龄组性别比失调更加明显,0-4岁组的性别比失调达到121.94。对于我国目前的性别比例失调现象,被访者C4深有体会。“我小学时候班上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出一倍,读书阶段班里的男生永远都要比女生多一些,整个学校也是如此。现在上了大学,我又在学校的理工类校区,找个女朋友可是难上加难啊。”

非布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观察…………………………………………………… 张春林等(4):501

目前,我国的婚姻挤压无法在整个婚育年龄通过上下年龄组和不同地区的调剂得到解决,整个大范围的持续的婚龄人口性别比失调必然会产生刚性的婚配困难。所以,在我国的一些边境地区,不少大龄剩男选择了娶“洋媳妇”。这些大龄剩男往往是收入较低,文化水平较低的社会人群。有学者发现在我国的云南边境地区,跨境婚姻人群是呈现增长的趋势,近十多年来跨境婚姻人数的年均增幅度超过10%,最高的年增长达 30%以上。非法的买卖婚姻、拐卖妇女、骗婚、跨境事实婚姻的现象也增多。

5.2 我国社会的变迁

我国的1958-1984年是人口迁移的严控阶段,一方面是政府开始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政府以行政动员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的人口逆向迁移。在这种条件下人们被固定在一个地区,邻里相互之间又是比较熟识的。适龄青年在这样的背景下会受到较大的“催婚”压力。而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后,人口迁移变得相对开放起来了,中国的地缘社会慢慢被淡化了,人们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也进一步的降低,适龄青年们来自社会的结婚压力就变小了。

“我们在外地工作,其实就过年回家被催催婚,其余的阶段不和家人在一起我们这种要结婚的压力就小很多,有些在家乡工作的朋友们由于家庭和生活圈子的影响在婚姻这条道路上就比我们要走的快一些。”(被访者C1)

正如C1所说的,离开家乡工作是能够缓解被亲戚等催婚的压力。中国的社会格局是差序格局,地缘和血缘两个因素又是影响人际关系亲疏远近的重要因素。离开了家乡的“90”后青年们,少了和亲戚,熟识的街坊邻居之间共同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也就少了自己没结婚而会被别人催着的状况。

5.3 对“低风险婚姻”追求

低风险婚姻是指,追求安稳生活的婚姻。越来越多的女性希望另一半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不少地区,甚至男方有房有车变成了相亲的基础条件。但中国较为高昂的房价面前,还是有很多男性无法满足这一基础条件的。有学者研究发现,尽管“90后”大学生不愿意因买房而当“房奴”,还是约有2/3的“90后”大学生坚持主流态度即“无房不婚”。要求对方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成为了“90后”青年的择偶标准,这也是导致中国婚姻形式改变的重要原因。

目前28岁仍单身的被访者C2对追求“低风险婚姻”有着自己的看法。

“我自己目前的收入并不高,如果对方的收入不高一些那就算以后在一起,生活过得也是会非常的艰辛,将会连孩子都养不起。男生就应该承担多一点的家庭责任,我这也不是只追求物质的意思,我只是想要在婚姻中能获得基本的保障。但是现在年纪越大,也越难找到一个自己各方面都满意的男生。”

而26岁虽有伴侣但还未结婚的被访者C1也是想要一份安稳的婚姻。

“我现在的工作不是铁饭碗,不稳定。家里和自己都想着考上公务员,等考上公务员了,有了这么一份稳定的工作再考虑结婚吧。”

显然,“90后”青年在先成家还是先立业的选择上更青睐于先立业。有一份稳定并且收入较为可观的工作对他们来说是成家的经济保障。2020年的一场新冠疫情造成的经济冲击使他们要先立业后成家的想法更加的坚定。在经济不景气,就业形势紧张的环境下,会有更多的青年选择放慢结婚的节奏,去追求一份“低风险婚姻”。

5.4 独立意识的崛起

独立意识的崛起也可以说是现在适龄青年婚姻观念的改变,这点在女性身上更为明显。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在人们对于婚姻的态度上变得更加的开放和包容,与之相伴的是人们的追求独立、个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所谓个性化,就是在经济就是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进一步发展和开放的条件下,个人作为社会关系中的基本单元,他的独立性、独特性和主体性日益得到充分显示和表达的过程。

被访者C6就认为不婚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比起随大流的结婚,不婚明显更个性化也更加的自由。

“我觉得结婚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你光看冗长繁琐的结婚风俗习惯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了,况且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又不一样,所以说结婚就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就算你结完婚,家里不催你去结婚了,也要催你赶紧生个小孩。反正家庭的压力一直都是会在的,我不如就选择从源头上断掉家人的念想,一个人过得舒服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过早的把自己束缚婚姻的框框中我觉得是万万不可取的,我不想过早的成为这样的人。”

被访者C5也表示,结婚是自己的事,应该由自己来做主,不能因为外界的逼迫就草率的结婚。所有的被访者对现在的父母逼婚现象对表示反对的态度,认为逼婚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压力,是对自己独立和自由的一种抹杀。

选择不婚的“90后”青年会觉得自己一个人拥有独立的经济人格,活得自由自在,集中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这种生活方式给个人实现独特的自我提供了更多自由的空间,使得人们在追求个体自由、个体独特性时,不再受来自传统婚姻模式和家庭等各方面的束缚。

6 小结和反思

总的来说,“90后”青年是中国未来十年结婚和生育的主要群体,他们的婚姻意愿将会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几十年的人口结构走向以及经济增长的情况。导致中国青年婚姻意愿降低既有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等宏观因素,也有青年自身观念等微观因素。较为严重的婚姻挤压现象导致出于社会底层的大量青年出现终身不婚的现象,而都市较高阶层的女性也无法找到心仪的另一半,城市中“剩女”现象较为明显。而开放的社会观念等进一步刺激了微观上个人的择偶观、婚姻观,人们追求有保障的婚姻意愿也不断加强。

基于本次的调查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在“90后”青年婚姻意愿逐渐走低的形势下,应当重视“90后”青年的婚姻意愿的增进。笔者认为增进“90后”青年的婚姻意愿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为出发点。一是满足“90后”青年对“低风险婚姻”的追求。当前,多数男女青年对婚前住房的选择,是一种符合社会期望及自身角色地位的行为。“买房结婚”已经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结婚前置条件。所以需要政府部门要加快完善“租购并举”配套政策,提升“租房结婚”的幸福感。同时,完善对“90后”青年社会保障体系,对其提供就业扶持、生育保险、结婚基金等社会保障服务。二是构建一个缘分社会。政府可以联合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为青年群体提供一个的婚恋交友平台,促使青年群体能主动参与到交友活动中。同时提供专业的婚恋咨询服务,为青年群体的婚姻行为提供专业上的支持,帮助青年解决内心对婚姻的疑惑和担忧。三是加强对“90后”青年婚姻意愿的引导。一方面,学校和社会要帮助“90后”青年提高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90后”青年开展婚恋行为的基础。同时,“90后”青年自身在自我认同的同时,多多参与实践,积累经验。另一方面,部分“90”后青年群体经历过一段失败的恋爱后心理会产生阴影。所以学校及社会要关注“90后”青年群体抗逆力的培养,让其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婚恋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挫折。

猜你喜欢

适龄青年被访者意愿
人力资源视角下农村适龄青年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研究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小金县人武部多措并举抓好兵役登记工作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密云县人武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优势用军队报刊激发适龄青年应征热情
一个保洁员的生活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