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思政教育上好生理学的第一堂课

2020-01-10刘海梅闫福曼周乐全

科教导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外液一堂课生理学

刘 微 刘海梅 闫福曼 关 莉 周乐全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思想政治教育,简称思政教育,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或道德规范,对相关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通过隐形渗透和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1]教师努力运用既通俗又专业的语言,在和谐和宽松的课堂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将思政融入教学,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生理学是医学专业基础课的开始,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思维训练也由此彻底拉开序幕。很多探讨生理学教学的文章已经充分挖掘生理学内容,并对其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梳理,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包括结合生理学发展史和科学故事,联系日常生活,提高医学人文素养等。[2,3]同时也有文章对生理学具体章节中融入思政元素进行了具体的示例,如血型、心电图和甲状腺激素等。[4,5]生理学第一节课是绪论,内容看似简单,但它是整本书的开端。俗话说“第一印象特别重要”,在生理学第一堂课就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生理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后续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把握。另外,在人文素养和价值观方面帮助学生主动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并进行合理规划。应该说,上好这第一节课,会为后续生理学内容的具体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努力达到事半功倍,一通百通的好效果。

1 结合思政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生理学是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体为研究对象,在绪论中以通俗的语言简要概括生理学要学的主要内容(心脏是如何自己收缩射血,血液有什么作用,呼吸如何进行,尿液有哪些作用),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引发学生兴趣。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憧憬学习生理学内容的好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同学发热时可以帮助其科学地进行物理降温;给家人和邻里普及医学知识,如介绍高血压的害处,贫血是怎么回事;参加社团义诊,帮助测量心率和血压等。另一方面,从更高的层面指出生理学这门课的重要性:诺贝尔医学奖或生理学奖,众多的医学专业基础课中只有生理学享此殊荣,足见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指出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除了治病救人外,还肩负另一个重任:将中医药进一步发展创新,向中国首位诺奖(自然科学)得主屠呦呦学习,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使命感。

2 结合思政教育教会学习方法

众所周知,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学好一门课是非常关键的。在生理学第一堂课将学习方法的提点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对生理学概念的理解要把握关键字眼:(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这个概念中的关键字眼包括:“正常”(非异常),“人体”(非其他动物或植物),“生命活动”(呼吸、心跳、血液循环、消化(吃喝)、生成尿),“规律”(普遍性,适用于绝大多数人),“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通过对关键字眼的讲解,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个概念,另一方面教会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关键字眼的理解来充分掌握重要概念。另外,各个系统活动的神经调节主要是通过反射来实现的,生理学的后续具体内容包括了很多重要的反射,如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性反射,呼吸的化学感受性反射,肺牵张反射,胃液分泌中的神经调节,体温的神经调节,以及肌肉的牵张反射等等。如此多的反射都是学习的重点内容,教会学生学习反射时首先要掌握反射弧各部分的具体组成(感受器在什么部位,感知什么性质的刺激;传入/出神经具体是什么神经;中枢在哪里;效应器是什么器官),然后思考这个反射属于正反馈还是负反馈(以推断效应器的活动如何改变),在此基础上理解整个反射过程。

3 结合思政教育有意识地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没有创新发展就无从谈及。生理学第一堂课中首先肯定大学生易于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以及提出自己见解地特点,增强其自信心。讲到实验是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时指出,目前的生理知识都是前人通过实验得出来的,后续生理学的发展也要靠实验。课堂上提醒学生及早有意识地培养实验思维,不仅可以充实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日后不论是攻读研究生还是直接就业都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方面,在讲解实验分类时可适当地介绍前沿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拓宽学生视野和思维。[6]另一方面,适当结合学校相关政策和措施,具体地引导学生如何有意识地培养:比如及早关注学校的“本科生进实验室”,提早阅读科研论文(先中文文献再英文文献),参与甚至主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4 结合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对新旧知识联系的能力

用学生们知道的东西做基础和引子来讲解新的知识点,并逐步向高深复杂展开。例如讲解”稳态“时,首先从同学们熟悉的细胞和细胞外液的关系开始:细胞和细胞外液处在不断沟通中,细胞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需要不断地从细胞外液摄取,同时细胞代谢产物也要不断排入细胞外液,所以细胞外液处在不断变化中。但是变化范围又不能太大,否则细胞代谢不能得到正常满足,将出现异常。因此细胞外液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就是稳态的内涵(为什么是相对稳定的)。细胞外液(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生命活动正常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接着将细胞外液的稳态扩展到各个器官系统乃至整个机体的稳态,如心率、血压、血糖、体温、以及各种激素的量等都要维持稳态,进而体现稳态的重要性。然后联系临床上,很多疾病是机体的某些指标或活动不处在稳态(心率过速/过缓,高/低血压,高/低血糖,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低下)。据此,对疾病的治疗原则是恢复稳态。另外指出相关细胞外液的检测(如血液常规检测和生化检测,脑脊液检测,胸水和腹水检测等)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最后总结,对于稳态这个重要概念要掌握其内涵(为什么只能是相对稳定),理解其意义(正常和疾病的区别),教会学生在分析归纳的过程中既能有机结合已学知识(细胞和细胞外液的关系),又能同日常和疾病发生联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容纳贯通的能力,为日后诊治疾病打下坚实的基础。

5 结合思政教育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处在塑造的关键时期,因此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帮助同学们塑造良好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并进,实现多维度的全方位育人目标。生理学第一堂课中提到适应性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不仅要适应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适应社会环境。大学的学习任务量并不比高中轻松,内容可能还更多;但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没有了老师的督促,没有了父母的监督,在这些情况下,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如何找到实用的学习方法;另外,大学生活多了自由,少了约束;多了社团生活,少了自习时间。如何能在高效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多参加社团活动,培养沟通、合作、宣传和领导等各种社会能力。这些都是值得同学们注意和思考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的答案中都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主动去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得能力,比如在生活中和学习中碰到困难时首先要有良好得心态,然后试着思考解决的方法并实施,同时懂得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寻求帮助,增强抗挫能力。另外,在当前抗击“新冠肺炎”的情况下,减少外出,讲究卫生,佩戴口罩,避免感染的同时,还要适应线上学习专业知识,这些都属于适应的范畴。主动适应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审时度势,选择有利的环境条件,同时能积极调整自我,学习相关技能,产生愉快和充实的正面情绪,身心才能健康。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日新月异,正确认识自我,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努力为人民服务。

综上所述,在生理学第一堂课通过有机结合思政教育,向同学们展现丰富的生理学内容,憧憬学好生理学后的“前景”,教会学习生理学的方法,增强自信心和使命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外液一堂课生理学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PBL在《动物生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细胞内Ca2+对可释放囊泡库的影响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考点聚焦
有趣的一堂课
也谈怎样讲好一堂课
溜走的一堂课
差分放大器在生理学中的应用
喝水会喝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