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学”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2020-01-10邓伟峰
邓伟峰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1231)
2019 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新目标、新论断、新要求,是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体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对于浙江而言,“浙学”、浙江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也有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存在的瓶颈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起草基于“一个判断”:职业教育已经具备了有利的条件和一定的基础,到了下大力气抓的时候。提出了“三个转变”,其中发展模式的转变,指的是要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的方向转变。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精神淡薄,内容、方法、途径等都比较单一。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理念的更新,特别是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事实上,人文教育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和优先地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铸魂育人、立德树人”这一宗旨的关键,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从现实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作用的发挥还不够充分。比如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知识,对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职业道德、创新能力、诚信意识等方面的作用,没有找到比较理想的契合之处。如果要突破瓶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就要加强其人文教育功能,尤其是增加与思政理论课相关的内容,不失为打破原有困境的一种新探索和新尝试。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才能真正丰富以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的内涵。这就要求充分认识和运用好哲学社会科学的各种资源,同时也是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必然要求。
地域文化可以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助于提升课程育人功能,突破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作用发挥的瓶颈。首先,地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二者可以结合起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强的关联度,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格,还有利于凝练高校的办学特色。其次,地域文化资源可以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可以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大丰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创造具有浓厚地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使优秀的地方人文精神成为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对地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创新。再次,地域文化资源能够凝练、培育应用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增强当代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然而,当前地域文化资源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况存在开发力度不够、人才缺乏、运用率低等问题。
2 “浙学”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浙江历史上的思想学派及其学术一直以来十分发达,特别是宋代以来,逐渐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在思想文化领域最终形成“浙学”,并成为当代浙江精神的重要思想来源。从历史上的“浙学”精神,到当代的“浙江精神”,都是浙江发展的动力,也是浙江地域文化个性和特色的表达,体现着浙江的文化自信。
(1)“浙学”精神有助于丰富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当前,“浙学”精神来源于浙江的人文传统,又演化为新时代的“浙江精神”。有学者将“浙学”的基本精神概括为“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兼容精神、创新精神”,并从五个方面概述了浙学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即:“一、‘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整体和谐精神;二、‘实事求是,破除迷信’的批判求实精神;三、‘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四、‘工商为本’的人文精神;五、‘教育优先、人才第一’的文化精神”。①当代浙江精神是浙江地域文化个性和特色的表达,更是浙江发展的动力。2006 年,浙江提出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这十二个字,淬炼了浙江优秀传统文化,放大了浙江精神的视野和格局,是浙江人高度文化自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特别是“求实”“创新”“兼容”“和谐”“图强”等内容,符合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特点,可以融入到思想政治课具体实践中,从而提升其内涵。
(2)“浙学”精神有助于促进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提出要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要按照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②高质量发展,需要融入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精神”和“价值”,无疑“浙学”精神和“浙江”精神,既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也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实现。
(3)“浙学”精神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培育新时代的“大国工匠”。《说文》记载:“匠,木工也。”时至今天,“匠”已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级技能人才,展现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创新提升制造品质,必须依靠人才的转型升级。缺失工匠精神,就缺少主心骨。培匠心、铸匠魂,可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而运用好域精神文化资源,把其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既是高职院校发展理念更新的需要,也对培育“大国工匠”有着深远意义,更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植于浙江历史人文传统里的“浙学”精神,展现在当代浙江发展实践中的“浙江精神”,作为丰富的思想资源,对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3 “浙学”精神与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3.1 在尊重和了解当地精神文化传统中,培育人文精神
“浙学作为一种内涵深刻、充满活力的地域的学术文化,凝聚了浙江地域的思想和人文关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在历史上出现了浙江与中国的文明进步,而且至今都是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的思想之源。”③浙学是具有当代价值的一种文化精神,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指导着当代浙江继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永立潮头”的发展实践。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当地精神文化传统的了解,尤其薄弱。在高职教育中,职业性与人文性是两大基本属性,职业性的作用,应该说都比较重视,而人文性则比较欠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六条基本原则,其中有两条是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并指出要注重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意见》明确思政理论课课程内容建设要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推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实现大学生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培养家国情怀,需要教育者达成一致的理念,即尊重和了解当地的历史人文传统,并在思想理论层面上理解和认识当地的精神文化,促进当代大学生建立起牢固的文化自信,传承好人文精神。
3.2 在明晰历史和当代的发展脉络中,培育时代精神
“浙学”是渊源于古越、兴盛于宋元明清而绵延于当代的浙江学术思想传统与人文精神传统,同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们浙江人的基本价值观,它既是浙江社会历史文化经验的总结,又是浙江当代实践精神的集中呈现,体现了历史维度与现实维度的结合。”④“浙学”精神是浙江精神的学术层面的表达,是当代浙江精神的精神动力,“当代浙江精神则是从浙学传统的人文精神受到启迪并从当代浙江创业者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总结出来的”。⑤某种程度上讲,浙江精神是新时代的浙江人文精神,浙江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浙学传统的人文精神。“浙江社会经济发展及其浙江精神中所具有的这种突出的独立自主精神、平民化精神,不仅根植于浙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而且集中体现了当代浙江的实践精神,具有可以导向现代价值理性和现代社会构建的可贵的民族性基础和丰富的传统资源。”⑥对于当代浙江的发展来说,可以说,“浙学”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通过如上的分析,不难发现,新时代高职院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上,可以充分挖掘“浙学”的资源。
3.3 在凝练“匠心”品质中,培育大学精神
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双高计划”是关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制度性设计,职教战线应充分认识其政策内涵和要求,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行者、引领者。专家指出:“对于高职学校而言,也有三件事值得考虑:一是聚集有限资源,打造办学特色。二是随着《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发布,在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型行业、产教融合型企业过程中,高职学校要主动作为。三是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高职学校还大有可为。”⑦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凝练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一方面要主动作为,融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从建立健全教育体系上有所作为。那么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目标上要形成高等职业院校特有的面貌,而作为其集中体现即是在自身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大学精神,并结合自身优势构建气质独特、情怀至深的职业院校大学文化,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当前,在浙江,大力弘扬的“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如何更好地融入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尝试与探索,也可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提升。
注释
① 吴光.论浙江的人文精神传统及其在现代化中的作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2):17-22.
② 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6 号.2020-01-16.
③ 吴光.从浙学角度看中国地域文化[J].地域文化研究,2019(01):07.
④ 朱晓鹏.浙江精神的价值意蕴[J].观察与思考,2012(04):25-26.
⑤ 吴光. 关于“浙学”研究若干问题的再思考 [J]. 浙江社会科学, 2014 (01):125-132.
⑥ 朱晓鹏.浙江精神的价值意蕴[J].观察与思考,2012(04):25-26.
⑦ 黄达人.“双高计划”的现在与未来[N].光明日报,201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