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人文教育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

2020-01-10顾曼丽

科教导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医学

顾曼丽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00)

医学生人文教育是提高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医患矛盾频频发生,这也从一个侧面角度反映出医学生的教育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倡导二十四字、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因此在我国当前形势下,只有真正落实医学人文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达到医学人文教育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向同行的效果,而如何更好的达到这种效果,两者能够有效融合是关键。

高校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医学人文教育承担了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这种医学人文素质不能脱离国家与社会,所以医学人文教育也同时肩负着意识形态工作,肩负着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承担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的重要任务。因此培育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医患关系亟需改善的当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所有人的团结合作,更离不开医学生的努力,而医学人文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思政教育的补充,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层层渗透,对培育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巨大力量。

1 医学人文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 医学人文教育概念界定

人文教育是关于人的思想与道德品质养成的教育,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人性教育,核心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医学本身也是极具人文精神的学科,医务工作者是救死扶伤的天使,医术也被誉为“生人之术”,同时随着生物—心理—社会这一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的观念开始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转变,这样的转变提醒我们,作为医生不仅需要具备治愈疾病的技术,更需要高尚的个人品质,因此,作为人文教育在医学领域的特殊应用的医学人文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医学人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具体领域,是在人文教育的基础上,将医学与人文精神进行完美融合,其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观念,核心是尊重人的价值,最终培养出人格健全,品质高尚的社会主义合格医学人才。

1.2 医学人文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向同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其根本上来看关注的是人的思想认识的问题,医学人文教育从其根本上来看如此,从涉及的领域来看,两者研究的是同一个方向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符合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和思想认识。医学人文教育是从根本上树立关注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价值的意识,以人为中心,是符合医学职业以及和谐医疗人际关系需要的价值观和思想认识。两者都是为了解决人的思想认识的问题,由此可见,医学人文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围绕人而展开的教育,两者是同向同行。

1.3 医学人文教育对于培育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2]作为将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必须具备医德,医学人文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对医学生医德的培育,医德是医学生未来工作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这也道德同时也是核心价值观塑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如此,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上的作用体现在医学人文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中都有所渗透。

(1)国家层面。在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对医学生进行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例如在医学伦理学课程中对于古代医家思想的传承,在医学文学课程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使医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让学生在各种思潮、各种社会价值观的冲击下能够真正的建立起民族自信心,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同时也使医学生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对医学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观养成有积极影响。

(2)社会层面。在医学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对于自由平等和公正法治思想的教育有利于医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首先,对于医学生进行的卫生法学教育使其明确医务工作者医疗行为的法律约束,明确自身的法律责任,明确对于不同医疗行为的法律规定,培养医学生的法制观念以及公正意识。其次,对于医学生进行的医学伦理教育就是使其在道德层面确立医患平等的观念,并将其贯彻到医疗实践中,同时认识到只有在平等基础上才能实现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由此可见,医学人文教育主要环节对于医学生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

(3)个人层面。在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对于医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教育是重中之重,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出人格健全,品质良好的社会主义合格医学人才。而如何培养,又突出表现在对学生医德教育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道德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提前思考以及锻炼其处理在医疗实践中遇到各类伦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医学生最基本的同情心,培养其责任感,促使其在实践中深化诚实、无私、奉献等一系列医学职业所需重要美德。这些美德的养成也是医学生立足社会的重要职业品质,同情、细心就是对患者的负责任的基础,同时也是敬业精神的培养。

2 医学人文教育融合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路径

2.1 理论学习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

通过理论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医学人文教育的各个环节中:首先在医学伦理学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哲学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在各个或模拟或真实的医疗实践场景中感受伦理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真正的培养医学生同情、仁爱、责任、诚实、细心、无私、奉献等美德。其次,卫生法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医学生的法治思维,树立法律意识,在处理医患关系,面对医患冲突时,学会使用法律武器加以约束调整,遵守法律义务,维护患者及自身的合法权利。最后,医学文学中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发扬,医学心理学对患者心理的认识等等都有助于医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

2.2 情感体验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

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进行核心价值观传递:首先,在校园文化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校园文化对医学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使医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比如在校训中的价值观渗透,南京医科大学的校训“博学至精,明德至善”中就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再比如校园中的物质文化雕像等等都是通过校园文化进行耳濡目染的情感体验,促使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其次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比如在医学院校中开展“诚信、友善”这类思想教育活动,为医学生的人文价值观念的塑造搭建一个有效的教育平台。最后通过一系列的人文讲座,更进一步的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育,并且在这其中有效的融入核心价值观理念。

2.3 意志自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磨砺

要想磨练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在理论指导以及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引导医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行为的社会意义,在增加其行为自主选择能力的基础上控制自己的言行以达到意志自律。这一过程不仅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而且需要结合一些措施进行强化的训练,从而将外在的约束与导向转化为自我的约束。首先是对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在医学人文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均有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其次是要引导医学生不断的自我反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案例,让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联系实际不断地进行自省,最后是强化对意志的锻炼,真正做到百炼成钢。

2.4 实践活动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检验

利用实践机会,真正去检验医学生在学习中认知的理论,感受到的道德情感以及通过自律建立的价值观念是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途径。医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去医院或者社区接触患者,与患者交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检验自己已经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方面,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可自己已经形成的价值观的正确性,内得与己,外得与人,同时能够及时弥补自己可能存在的价值观认识的不足,及时得到反馈,弥补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塑造全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医学生人文医学
人文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医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医学、生命科学类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