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究
2020-01-10杨宏
杨 宏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机电类专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向社会输送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满足在计算机测控与仪器测试领域社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来说,培养机电类专业人才和升级应用技术是需要重视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围绕“1+X”证书制度的含义,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以及在“1+X”证书制度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探索,为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在“1+X”证书制度能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提供可值得借鉴的依据。
1 “1 +X”证书制度的概述
从字面上分析,“1+X”证书制度中的“1”是指学历证书,能够对人才培养质量在学校教育中的效果全面反映出来;而“X”则是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总称。实施“1+X”证书制度则代表着大学生考证时代的来临。对于当前的社会背景来说,“1+X”证书制度是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重要改革举措,主要的目的是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国家资历框架的构建。面对当前国际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挑战,对于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是国家必然的趋势。因此,职业院校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就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责。另一方面,站在工业发展的角度,国民经济与机械行业是紧密相连的关系,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更多的机械类专业人才才能实现真正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2 基于“1 +X”证书制度下机电专业教学模式下的改革依据
2.1 “1+X”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教育模式改革的支撑
对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来说,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改革目的是对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但是对于国家和企业来说,对人才的需求又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在实际的发展中,学历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但是对于市场来说,却又对技能有着更高的重视度。因此,高职生在未来的就业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职业技能证书。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改革需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与掌握理论知识相关的学历证书要求,二是对实际就业中需求专业技能的掌握需求。通过“1+X”证书制度作为教育改革的基础前提,对于高职院校与培训组织之间的正确处理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同时,也方便对职业资格证书和社会培训证书之间的关系进行良好的协调。
2.2 “1+X”证书制度契合了国家的教育文件精神
“1+X”证书制度是国家2019年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最大的一个亮点,该方案要求有机结合学历证书“1”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在学习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进行更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中,也需要利用“1+X”证书制度引导高校的招生能更倾向于对产业发展需求人才的培养。
2.3 “1+X”证书制度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促进作用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受教育的基础就是学历证书,而作为实践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机电类专业学生,在进行应聘时可以利用职业等级证书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和作用。在高职教育的机电类专业中,“1+X”证书制度可以进一步整合职业技能等级教学资源和机电专业教学资源,有利于机电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在机电类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实施“1+X”证书制度也指明了改革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3 “1 +X”证书制度下机电专业教学模式下现状
3.1 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课程在不断深入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教育改革下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在实际的机电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却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在课程设置方面有以下几点问题。第一,课程设置结构方面的问题,机电类专业虽然已经成为部分高职院校的基本专业,但是在课程结构设置方面,却不符合市场以及用人单位对机电人才的实际需求,而且也没有利用恰当的比例分配文化课和专业课。第二,课程内容方面的问题,面对当前不断更新改革的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时代,机电类专业的依然以技术培养作为主要的课程内容设置,没有重视指导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职业素养等,同时还存在着过多内容重复、重理论轻实践等课程内容方面的问题,无法将职业教育的特色较好的体现出来。
3.2 有待完善的专业教师队伍
除了在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机电类专业教学中另一个问题就是在专业教师的配置上,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少有“双师”教师队伍,教师中普遍存在要么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教学指导能力,要么拥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但是没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力。另一方面,在实际的高职院校中,每个院校都存在不同的建校背景、教学科研成果等等,因此,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双师”建设标准,而对于有关“1+X”的双师队伍,学术界或者教育部门等也没有一个相应的建设制度,这就造成参差不齐的“双师”队伍认证要求。另一方面,机电类专业的教师,并没有更新自己对机电专业人才的实际培养需求,依然用传统的理论知识水平进行教学,因此这就导致机电类专业人才无法满足实际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4 “1 +X”证书制度下机电专业教学模式下的改革措施
4.1 改革课程设置
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想进行机电类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首先需要对机电类专业的理论课和实践课进行合理地分配,其次是要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才能做到创造一个真实模拟实践的教学环境供学生学习,做到最大化实现学生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转换,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联系起来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在高职院校中,需要重点推进的内容是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需要紧密联系社会生产实际,在课程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实践课的比重,可以在教学培训环节中增加实践培训和定岗工作等。除此之外,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到市场经济变动和企业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及时将某个专业的课程时长进行调整,要秉承着为当地经济发展所服务的理念进行教材内容的设置,明确如何在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条件下培养专业人才,以此实现知识的实用性。
4.2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机电类专业中对机电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时,需要详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市场以及机电专业的需求,才能构建“1+X”证书制度下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机电类的专业特点,需要特别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的运用以及学生专业技能的突显等,力求为市场经济和企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技能人才。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中心,培养能力作为核心,通过这样的教学定位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真正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强化,学生需要自己利用实训、实验等分析、论证所学的知识,并能将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加以解决,实现学以致用的真正作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需要将实训基地的建设做到尽快的加强,通过对实训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进一步变革,实现学生能对多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主动考核。同时校企合作的步伐也是需要高职院校加强的一个环节,企业也需要实现育人的作用,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加入与企业的生产实际,实现在校育人与在企育人两者之间的结合,对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以帮助学生就业为目标,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机电专业人才。
4.3 建设“双师”队伍
“双师”队伍即是教师既拥有理论知识的教学能力,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打造“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的“双师”队伍。首先需要加强研究双导师的建设制度,要保证教师具有“1+X”证书制度的先进理念,更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才能选拔出符合“1+X”证书制度要求下的“双师”队伍;其次是在机电专业类教学中提高教师的入门槛,在进行教师的选聘时,需要对师德和专业水平着重强调,教师具有较高的责任心、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以及显著的教学成果等才能培养综合素质的机电专业人才;最后则是对双导师队伍培训教育力度的加强,高职院校要对优秀的教师进行积极的培训,为他们创造与实践生产一线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交流、学习的机会,借此实现对先进专业知识的储备,进一步能将自身的教学质量提升。双导师队伍的建设在高职院校中,不仅实现了对学生所学知识满足市场实际需求的应用,还能促进机电专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5 结语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建设中,高职院校的机电类专业引进“1+X”证书制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而“1+X”证书制度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是一种能体现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对于未来的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来说,更是一种能够真实反映综合能力的重要依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中引入“1+X”证书制度不仅存在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问题存在。因此,在进行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教学模式建立在“1+X”证书制度下的改革中,需要高职院校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确保能发挥出“1+X”证书制度在高职机电专业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