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

2020-01-10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4期
关键词:德育班级老师

程 慧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小学 四川·成都 610031)

1 小学班级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德育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全面推广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因素,并且贯穿于班级管理的整个过程。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若不重视这些问题,学生的人格就不能得以健全,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就无法得到提高。

1.1 德育教育没有抓住小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生主要分为低龄和高龄两个阶段,低龄段的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遇见问题一般凭借自己的感受进行是非论断,如果班主任不能及时分清事实,而妄自处理,将会无形中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抹杀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而小学高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他们非常在乎外界的认可,有的学生为了引起他人注意而行事高调或故意搞破坏,有的学生排斥他人的管理,也有班干部甚至利用自己的职权遮天蔽日,造成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老师没有抓住小学生心理特征,德育教育力度不够,学生的价值观没有得到正确引导。作为班主任,我们不能一味苛责、批评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有效地开展班级德育教育。

此外,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班级职务具有光环魅力,多数学生又倾心于班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等职权大、有影响力的职务,如果自己只是一个小组长、植物管理员等小干部,将会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学生不愿在平凡的班级职务中锻炼自己,也就不愿花心思做好本职工作,为班级服务,从而导致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面对这些常见的问题,我们是否应该潜心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思想上进行有效引导,在行动上身体力行为学生做榜样。

1.2 德育工作脱离实际生活

德育是一项长期性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它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德育不仅应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中,还应该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现今,班级德育教育一般契合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紧跟学校德育管理的步伐,围绕程式化的德育主题而进行说教式教育,几乎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没有成为德育学习的主体,不能清晰地认识自身存在的违德现象。加之繁重的教学任务,使班主任难以抽出空闲来逐一处理班级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班级德育教育无法有效开展。

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学生缺乏德育常规教育。我们常常面对具体不规范的行为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导致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班级一段时间内出现的不良风气却只是停留于笼统地思想教育,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很难从中受到启迪,致使班级不良之风长久得不到改善。无德育不教育,德育是班级管理的灵魂,班主任要重视德育教育,加强班级的思想道德建设,开创德育教育新局面,让每一位学生沐浴在德育教育的春风里。

2 小学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策略

德育教育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作,它要求班主任老师具备敏感的洞察力、强烈的责任心、崇高的教育情怀。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既要不断更新班级管理的方式,完善班级管理机制,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自我管理。充分调动和利用多方因素是班主任致力于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2.1 言传身教立师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明确提出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的师德理念。以身作则是教师立德的根本,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更好的言传身教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而对其产生各方面的影响。首先,老师应及时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用语是否文明,仪态是否得体,行为是否妥当。其次,教师要做好表率,要学生讲文明懂礼貌,老师首先要言行文明;要学生讲卫生爱环境,老师首先要做到不乱扔垃圾,看到垃圾主动曲身拾捡;要学生做好值日工作,老师也要参与其中,不能做学生劳动的剥削者;要学生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热心奉献的人,老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关心自己的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爱和学校的温暖。

孔子云:“亲其师,信其道”。一切教育源于老师的爱,爱是教育的推动器,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我们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思想时,要先让自己成为一粒德行的种子,才能在学生中开花,在社会之树上结出丰硕的果。管理班级应该始终围绕着“爱”这个字,老师要主动亲近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时刻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比如对于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教师一味地恐吓和批评,往往会使他们左耳进右耳出,以致于后来置若罔闻。如果教师耐心地引导,给予更多的关心,学生将会用行动回馈老师真挚的爱。当学生取得一定进步之后老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才能够强化学生们正确的思想行为,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行为习惯的规范者和示范者,更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引导者和启迪者,要提高学生的素养,使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和约束,教师就必须以身作则先提升自身素养,用爱温暖学生。

2.2 民主管理凝心聚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除了言传身教外,教育工作者应采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考虑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实行民主化管理,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学生才会以主人翁状态学会自我管理。选拔、培养一批优秀的班干部是民主管理的先决条件,在建设班干部队伍时,教师要给所有学生平等的机会,尽可能让他们承担班级管理的责任。因此,班干部设定应囊括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每一个班干部通过民主竞选后任职。为了更好地展开班级管理工作,制定班规是加强学生常规管理的重要依据。班规的受众是学生,因此,班规的制定权不能由老师独掌,应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协商制定。这样的班规符合班级普遍管理规约,同时兼顾本班的班情,更具有独创性。班规经过了民主化的制定过程,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又能有效地约束自己服从班级管理。

有了特色的治班制度,班级管理就有了章法指导,但在实施过程中,新的问题也会不断出现。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绝非一两次班会和德育课就能解决,德育教育需要教师长期坚持开展。老师可以结合学校课程设置,将德育教育的时间固定为每周的某一天,或者每天的某一时刻。确定时间后,由当天的值日班长负责组织,同学们针对本周或当天出现的班级问题一一反映,同学们各抒己见,再由全班商讨、制定出更加合理可行的班级规约。在集体舆论的影响下,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整个过程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不仅能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而且在管理实践中增强班干部的责任意识。

经历一番后,我们不仅能清晰地感受到整个班级舆论倾向和价值取向,而且能让原本繁琐的班级问题被轻松处理。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才能更好地发挥民主自治的潜能。班级在这样民主、自由、和谐的氛围里不断得到优化,学生在班级里获得较强的归属感,从而实现健康快乐地成长。

2.3 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

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我们应坚持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一般来说,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胜心,急切想要获得同学、老师和家长的认可,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表扬,抗挫能力较差等综合心理特质。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时采用激励机制是优化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激励不应该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情况,它可以是学生行为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成就、独特的才艺、可贵的品质等,凡是能鼓励学生崇真、向善、尚美的方面都应该纳入激励范畴。激励的方式应结合班级管理机制设置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如口头表扬、表扬信、荣誉称号、积分、小礼品、到老师家做客等,越是丰富的激励方式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达到情感满足。

好的激励机制应该让学生产生竞争意识,这里的竞争并非残酷的淘汰制,而是在班级内营造竞争气氛,为学生提供公平的激励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整个班级散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气息。比如,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我们可以将班级按照座位结构划分成若干个小组,由小组长对本组成员进行督促和管理,小组之间在纪律、学习和卫生等方面进行评比,班级以积分累计的方式对每个小组进行考查,分别统计出个人和小组的积分总数,最后通过班级民主评选来设定个人荣誉奖和小组荣誉奖,这样才能对其他同学和小组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在激励机制的作用下,班级会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学生,有学习勤奋刻苦的,有乐于为班级做贡献的,有擅长整理书桌的等。老师不仅要表扬这些优秀的学生,将他们树立为班级学习的榜样,还要鼓励其他同学以榜样为力量,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学生受到好榜样的熏陶、感染,无形中推动了自身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一个学生的好习惯和优秀品质演化成整个班级的好习惯和优秀品质。

实践证明,在班级管理中采用激励机制,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形成民主、独立、平等、自强的价值观,为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奠定基础。

3 结语

德育是健全学生人格的重要手段,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作为新历史时期的班主任,要把握时代走势,以立德树人的思想指导教育实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创建和谐、有活力的班级,才能培养顺应时代需求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德育班级老师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班级“四小怪”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不称心的新班级
六·一放假么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