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研究

2020-01-10王志清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实效性思想工作

王志清

(河北北方学院 宣传部,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一、影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的原因

(一)影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的客观因素

1.教育平台丰富化

全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高校教育管理、教学、科研方式,颠覆了传统的校际、师生交流模式。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呈井喷式发展,这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自媒体平台丰富了高校的教育平台,全面提高了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为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丰富多样的教育平台打破了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使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变得更加复杂、艰难。可见,网络教育平台不断推陈出新、更新换代,极大增强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不安全因素和不稳定性,严重影响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2.教育对象复杂化

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高校师生共同的文化、精神家园。作为网络原住民的“90 后”“00 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身心健康状况等各方面随着社会网络空间的不断拓展日益复杂化,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在高校,GDP 思维在逐渐蔓延,实利主义和浮躁风气逐渐显现,严重影响了正常的高校课堂和育人环境。这对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的碎片化、即时性、渗透性、海量性、交互性和网络空间的开放性、无限性,导致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出现了“失语”“失声”现象。

3.教育途径多样化

现代网络技术和融媒体平台快速发展,极大地拓展了高校线上线下教育方式。微信、微博、QQ、学习通、雨课堂、腾讯会议视频等网络平台以及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展览馆等文化载体花样翻新,使得网络社会空间与现实教育空间正逐步融合,这虽然丰富了教育资源、教育手段,实现了网络功能在教育领域最大化,但却造成了师生“在场感”的缺位,教师无法通过学生的形体、表情、语言切实感受学生的思想动态,无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情境化的网络空间和教育方式增加了高校思想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系数,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顺势而为、因时而进,牢牢掌控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占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4.错误社会思潮的泛滥与侵蚀

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网络时代的多样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传播已成为现实[1]。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和不良思想观念(如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化、新自由主义等)在网络空间持续发酵、甚嚣尘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挤占和侵蚀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号召力和领导力。而高校承担着铸魂育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的重任,因此,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高高校思想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事关高校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民族的未来。

(二)影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的主观因素

1.工作理念和方法滞后

全媒体时代,网络已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技术快速更新迭代,冲击着现代高校教师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当前,部分教师仍按照传统的育人方式,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层面,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理念;部分教师停留在PPT 的制作和使用阶段,不能够熟练掌握现代新媒体技术,难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由于高校教育主体的媒介素养较低,不能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也自然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增加了师生之间的隔阂,导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阐释变得苍白无力,从而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解释力。

2.教育内容缺乏内涵

高校新媒体虽然融入了现代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科技成果,但尚未实现技术与内容的相融相通,这与当下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态势不太相符,与全媒体时代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有较大差距。部分高校的新媒体平台不注重把党政方针政策与自己学校的实际工作结合,只是机械式地进行上传下达,在武装师生头脑、加强学生思想建设方面没有取得应有的宣传效果,事倍功半。重流量、关注量、点击量的商业思维,使高校新媒体平台缺乏有内涵、有温度的教育内容,直接影响新媒体正面宣传的说服力和引导力,制约着高校思想意识工作稳定发展。

3.媒体平台建设不完善

当前,高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正朝着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部分高校已经成立了“高校新媒体联盟”,引进一大批新媒体平台建设所需的高科技设备,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切交流的新媒体阵营。而绝大部分普通高校新媒体理念滞后、技术匮乏、各自为政,新媒体设备不齐全,经费投入也不足,没有形成有机统一的新媒体工作队伍,停留于“两微一端”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简单叠加和组合,距离真正的新媒体融合还有较大差距。网络新媒体平台建设的滞后性,导致高校新媒体难以充分发挥思想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引领作用,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平台里“脱钩”“掉线”。

4.制度和保障措施不到位

全媒体环境下,媒体融合的特征要求高校培养一批有良好理论素养和网络媒介素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虽然不少高校在校园新媒体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大部分高校缺少理论素养和网络媒介素养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网络新媒体教育平台也未形成双向互动的交流模式。在高校新媒体业务的培训方面,部分高校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高校新媒体运行机制的僵化特征日趋明显,出现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完善制度保障,加大扶持力度

进入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3]9。“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4]117“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4]129,要牢牢守护好这块责任田。党和政府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积极保持和发扬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竞争优势,健全、完善、创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不断增强网络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首先,明确高校党委意识形态的主体责任,建立专人专责的责任制度,实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责任主体从政府、学校、部门、岗位、个人的全覆盖。其次,规范网络内容,网络建设遵循内容为王的总要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占领高校网络文化阵地。再次,加大扶持力度,创新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支持,发展壮大网上舆论阵地,推进高校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二)高校层面:提高政治站位,促进媒体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为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法论指导。高校要明确和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站在学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努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牵头协调、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新格局,形成网络思政教育的强大合力。要牢固树立互联网一体化的现代发展观念,整合网络技术、管理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等人才资源,建立和培育一支多元化的高素质、高水平工作队伍。要坚持线上线下协同的原则,筑牢学生的思想道德防线,以内容技术并重,最大程度地限制和防止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提高高校防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能力,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三)师生层面:提升媒介素养,凝聚价值共识

网生代的新时代大学生,不仅是互联网的活跃群体,而且是高校新媒体建设的主要受众群体。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将自己熟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与新媒体的运用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看法引导和回应当代大学生的诉求,不断提高其使用新媒体平台的技术水平,增强网络交流能力;要严格要求自己,守好网络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争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提升网络思政课堂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大学生在海量网络信息的选择上,应有意识地增强规则意识、法律意识和正确自主选择、辨别真假的能力,努力与学校、教师共同构筑网上网下同心圆,凝聚社会共识。同时,要强化使命担当,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地融入网络实践活动,不信谣、不传谣,争做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实效性思想工作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思想与“剑”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老少互动 提升关工委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