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2020-01-10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现代化融合课程

路 明

(长春大学 特殊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我国要“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点是人的现代化。在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时间中,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和各级政府从新时期国家事业建设与发展的角度出发,为提高特殊教育总体质量,在顶层设计中制定了两期特殊教育发展规划,极大程度上推动了特殊教育发展。但是,随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愈发强烈,特殊教育也随之涌现出大量问题。当前,残障人士对身体康复、参加工作、个人发展等方面的需求持续增长。针对这种趋势,需要提高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加快其现代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广大残障人士的现实需求,才能实现教育平等、公正。

一、广泛普及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的普及程度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现代化及教育强国建设发展水平,对此,我国要广泛普及特殊教育,争取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首先,依法落实残障幼儿“三早”育苗工程。各地政府部门要注重体制统筹,整合当地残疾人联合会、社会组织及教育单位的康复和教学资源,促进学前特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构建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及早教育的体系,真正确保大部分残障幼儿能及时接受早期的指导和教育。其次,应落实九年义务特殊教育与扫盲攻坚行动计划,确保所有残障青少年、儿童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真正提高其综合素质,这是提高中华民族素养、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性工程和关键性举措。具体来说,应依法在我国中部、西部等相对贫困的地区开展九年义务特殊教育普及与扫盲攻坚工作,率先提高东部地区九年义务特殊教育普及,利用“一人一案”、准确实施教育的有效手段,全面、高效地普及残障青少年学生的九年义务教育,保证不留下任何一个残障青少年文盲。再次,加快以职教为主的高中时期的教育发展,构建职教发展、政府统筹与帮扶制度,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并举,以普通职教为主,科学设定特殊职教单位,优化教育环境和条件,适当扩大招生规模,以此让大部分城乡地区新增劳动人口接受高中教育。最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要与残疾人联合组织积极配合,全面开展以就业为目的的残障人士岗位培训及“双创”教育,提倡以创业引领就业,拓展自主创业渠道,从而提高残障人士的就业水平。

二、努力促进融合教育

适龄残障青少年在普教阶段学制中接受教育的占比,要逐步与发达国家持平,这是办好特殊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对此,可利用以下几种措施。首先,政府机关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应提高将残障青少年优先安排在普通学校的强烈意识与法律观念,强化融合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依据法律法规构建融合教育资源管理团队、专家委员会、独立资源教室及统筹协调的负责机构与监管体系,充分形成诸多部门统筹协作、合理分工、积极配合、携手推进的完善的行政监督管理工作体制,进一步加快融合教育事业发展。其次,构建融合教育发展专业帮扶及服务制度。事实证明,缺少扶持保障就无法实现融合,也就谈不上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应加强普教、师资团队培训、独立资源教室创建以及特殊教育学校的全方位建设,构建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要技术骨干的长效巡回指导与服务机制,主动引导高等院校、教研室以及科研中心等对融合教育的分析和研究,强化普教师生和学生家长对融合教育的了解与认知,从而形成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相融合的课程探索及教育变革的育人共同体,促进融合教学课程与目标的调整和优化,不断提高融合教育质量。再次,要结合我国现实情况与残障青少年类型和残障程度,改革学校教育及融合教育体系,全面开展特殊教育班、复式班、跟读班、卫星班等多样化的融合教育模式探索与构建,积极推动特色化教育,逐渐形成以特殊教育和随读班级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远程教育、免费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全纳性、特色化、一体化学制,充分体现我国个性化的特殊教育模式,并促进残障学生的均衡发展。

三、保证特殊教育质量

首先,注重德育,确保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特殊教育应以培养肩负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主要目标,在培育残障学生作为合格现代社会公民所具备的道德素养及环境保护、民主、国际协作、法治等意识的同时,还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新时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等方面的教育,帮助残障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提高社会责任感,重新塑造其民族精神。此外,还要优化德育方法,加强教育引领、正确指路、情操熏陶、实践锻炼,重视知行合一与行为品德的养成。特殊教育要结合残障学生的身心特征,强化励志与人文关怀教育,培养他们优秀的品质,鼓励他们积极勇敢、努力前行、乐观坚强,从而实现个人价值,活出自己的色彩。

其次,促进课程与教育变革,提高残障学生综合素质。一要制定课程目标,完善课程体系,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广大人才的现实需求,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残障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重点关注实操能力、潜力挖掘、劣势补偿、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在科学把握素质教育共性与特殊教育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同时,基于融合教育总体发展走向,坚持合适的现代教育原则,重新构建特殊教育现代化课程体系。在不同科目课程标准与方案上,特殊教育学校要与普通学校尽量保持统一,然后按照残障学生类别、个性差异与独特需求,适当增强课程的灵活性、丰富性及选择性。而对于弱智学校教育来说,则要在妥善处理好全国性课程及校本课程、教育与恢复健康、课程知识与生活常识间的关系的基础上,重视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要利用特色化、生活化、系统化课程,有效提高弱智学生的职业能力、自理能力以及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二要在进行课程与教育变革的过程中,重视残障学生自身潜能的挖掘以及主体性的激发,应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开展特色化教育工作的同时,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同时,要主动抢占特殊教育网络阵地,深化网络、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充分借助互联网来实施信息化教学,并借助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三要调整评价方法,采取多样、全面的评价方式,以便更好地促进残障学生的 发展。

四、构建扶持保障体制

首先,加快特殊教育立法。根据我国依法治国的要求,加紧论证特殊教育立法的可行性和紧迫性,尽早由全国人大代表审核通过《残障人士教育法》,明确规定残障人士公平享受教育权方面的相关重要体制性建设问题,将特殊教育各方面事宜全部纳入依法保护及运行。

其次,强化体制建设,健全特殊教育现代化体系。特殊教育现代化体系是我国终身教育现代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既在纵向上相互衔接,又在横向上彼此沟通,具有显著的开放性、融合性、终身性以及多样性等特征,能切实满足广大残障学生群体的终身学习需求。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体制建设,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其一,健全特殊教育从幼儿园到高校的现代化学制体系;其二,要加强体制改革与创新,促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体制间的衔接,申请私人学习账号并构建学分累计机制,全方位打通成人教育渠道,以便形成学校间教育制度相通、学生学习成绩互认、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入职前后一体化的特殊教育终身制,为所有残障人士接受教育提供良好的体制保障,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最后,营造整个社会关系扶持特殊教育的良好环境。具体来说,要加大对社会大众公德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力度,完善城镇乡村无障碍设施建设,围绕助残帮扶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活动,并对其中表现优异的残障工作人员进行奖励和表扬,积极鼓励他们自立、自尊、自信、自强,真正在整个社会中形成集体关爱、照顾、尊重残障人士,携手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结语

党的十九大对特殊教育事业提出了新要求,并赋予其新的内涵、目标与使命,正式启动了全面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项目。计划到2035 年,我国总体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特殊教育也将实现现代化,其发展将更注重人本理念,充分确保广大残障青少年、儿童享受到优质、平等的教育服务。

猜你喜欢

现代化融合课程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融合》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