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信息导向型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反馈机制的建议及思考

2020-01-10侯晓云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导向调研

侯晓云

(安徽建筑大学 就业工作处,安徽 合肥 230601)

一、研究背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曾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这一论述,既彰显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19 年10 月在北京召开的2020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指出,2020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 万人,同比增加40 万。会议同时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最突出位置,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局稳定[1]。

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局稳定,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离不开多措并举,多方协力,更需要建立完备的就业评价反馈机制,密切关注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过程中的各类信息流向,实现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二、信息导向型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反馈机制的含义

所谓机制,最早源于希腊文,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现泛指系统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一般指较微观的制度[2]。反馈一词最早出现于控制论中,是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3]55。

信息导向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反馈机制,是将各类就业信息作为评价反馈机制的基础,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评价反馈机制中处于中心位置,各类就业信息在不同主体间相互传递反馈,共同作用于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本文中所研究的就业评价反馈机制是指就业信息在高校毕业生、高校、用人单位、人才市场、政府部门之间相互传递反馈的整个运作流程。

三、构建信息导向型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反馈机制的意义

以信息为导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反馈机制,能够实现各类就业信息在以高校毕业生为中心的各主体间交互传递,实现良性互动。就业评价反馈机制中所获取的就业评价反馈信息,对高校毕业生锻炼求职技能、提升就业综合能力大有裨益。而就业评价反馈机制中的市场和政府部门主体,通过获取的就业供求变化等信息,对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实现合理调配,从源头上疏导就业。

(一)畅通就业信息渠道

结合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变化情况统计,2018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820 万人,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834 万人,2020 年毕业生预计为874 万人,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高校毕业生作为每年就业市场的求职大军,求职就业人数的增长,特别是近年来就业形势的复杂多变,考验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高校毕业生能否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更是关系到整个就业大局的稳定。

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能否及时获取就业信息是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在每年校招黄金季,都有不少学生因获取就业信息不及时、不准确而错失就业机会;而用人单位校招信息,有时因信息渠道不畅,未能招录到合适人才。这种就业信息获取的不对称性,极大阻碍了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因此,确保就业信息渠道畅通,实现各类就业信息的良性传递与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构建信息导向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反馈机制,能够实现各类就业评价反馈信息在以高校毕业生为中心,高校、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及政府部门各主体之间的合理流通,高校毕业生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各类就业信息,用人单位能够获取毕业生实际就业诉求,促进高校不断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实现市场和政府部门对人才的合理配置,从源头上疏导就业。

(二)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综合能力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综合能力分为就业硬实力和就业软实力。就业硬实力包括专业知识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而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是指高校学生的就业意识,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观念及个人性格品质[4]。

信息导向型就业评价反馈机制以高校毕业生为中心,相关就业信息的传递反馈,最终目的是实现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直接反馈给学校毕业生,使其明确自身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哪些综合能力与素质仍有欠缺;人才市场对各类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可以了解用人单位更青睐哪种类型的高校毕业生;各级政府部门实施的人才新政,推动就业创业的新举措,也从宏观层面反映了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与此同时,各类就业评价反馈信息的及时公布与更新,对高校在校生增强求职意识、做好求职准备也有着重要的借鉴参考作用。这些各个层级的信息都对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有重要参考价值,对提升自身就业综合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实现高校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向

构建信息导向型就业评价反馈机制,离不开市场和政府部门对高校人才资源的合理调配。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在高校毕业生合理流向上也起到重要作用。从微观层面来看,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信息中岗位薪酬福利待遇、具体工作内容、职业未来发展、工作地点等都成为高校毕业生衡量就业岗位的重要因素。就业评价反馈信息中,各学科专业毕业生的具体就业情况、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综合能力素质的评价、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意见建议等,对学校专业设置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变动、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偏好等起到了重要影响作用。

从宏观层面来看,除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高校人才资源进行的基础配置之外,政府部门对就业评价反馈机制中就业供求信息的变动及时把握,运用“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宏观调控,在各高校招生方案、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合理把控;通过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去中小微企业就业,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等,以及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类人才新政吸引高校毕业生留在当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都对高校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构建信息导向型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反馈机制的具体思考

构建信息导向型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反馈机制,掌握获取各类就业评价反馈信息是基础,明确以高校毕业生为中心的各类调研主体,理顺各调研主体间的关系是关键,熟练运用各类调研方法,确保各类就业评价反馈信息的及时畅通传递是重要手段。

(一)注重各类评价反馈信息的归纳整理

信息导向型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反馈机制以获取掌握各类就业评价反馈信息为基础,而现实中收集到的评价反馈信息种类繁多,例如: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调查统计,收集到的信息既包含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评价,也涉及对用人单位的实际诉求;而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的调查统计,不仅包含对学校毕业生总体能力和素质的评价,还涵盖对学校就业服务的评价和建议。为实现各类信息在各主体间的良性传递,必须事先做好各类信息的基础性归纳整理工作。本文尝试从不同的调查主体出发,归纳整理以下几类评价反馈信息。具体如表1 所示。

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反馈机制中各类信息的获取和流向,按照调研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5 大类。不同的调研主体所获取的信息种类不同,信息反馈对象也略有差异。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评价反馈机制的围绕中心,一般来说,以高校毕业生为调研主体的所获信息,主要包含学校就业服务评价信息和用人单位评价信息两类,这两类信息的反馈对象为高校和用人单位。而作为其他调研主体的用人单位、高校、人才市场、政府部门等,也分别能够获取不同类型的信息和具体的反馈对象。各类调研主体所获信息在不同反馈对象之间交互传递,形成了数个不同的信息闭环,这类评价反馈信息的双向流通,共同构成了信息导向型就业评价反馈机制。

因此,在调研问卷及栏目的设置上,可以按照调研主体的不同,事先明确划分各类评价信息,避免后期统计汇总、反馈信息时杂乱无章,毫无头绪。

(二)理顺评价反馈机制内各类主体间的关系

以信息导向型为基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反馈机制,高校毕业生处在就业评价反馈机制的中心地位,高校作为连接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的纽带,人才市场作为重要的风向标,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一起合理调配高校毕业生流向。而各类就业评价反馈信息在各层级间合理流向,共同构成了这一闭环式评价反馈体系。

高校作为沟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纽带,能够实现用人单位招聘需求与毕业生实际就业诉求之间的双向沟通,而以高校为单位的学校团体,将收集汇总好的各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与各类用人单位实际招聘情况,以年度就业质量报告或调研问卷等形式一一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人才市场作为资源调配的“风向标”,将各类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具体情况与变化及时反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施策。这一以高校毕业生为中心的闭环式评价反馈机制,通过层层的信息双向传递,确保就业信息环环相扣,交互传递,渠道畅通。

(三)全面掌握各类就业评价信息及实现畅通传递

确保全面掌握各类就业评价信息及实现其畅通传递,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反馈机制良好运转的关键。

一般来看,在获取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信息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调研主体,应选择不同的调查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调研活动。例如:针对高校毕业生、高校等主体的调查研究,一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同时借助相关就业网站、微信小程序、相关QQ 群、微信群等多媒体手段开展;针对高校毕业生中特殊就业群体,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农村学生、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二战”考研学生等,则应有所区别,在调研获取信息的手段上,可以采用访谈、座谈会、聊天、电话调查等形式;针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可以在用人单位来校举办专场宣讲招聘会、参加学校双选会活动时间段内,适时采用面对面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调研获取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评价和对学校就业服务的意见建议等情况。

熟练运用各种手段获取丰富的就业评价信息后,就需要实现各类就业评价信息在各主体间的传递反馈。一方面,要注重相关信息传递反馈过程中的时效性。以高校为例,从2014 年起,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编制和发布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将就业质量情况作为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完善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5]。为此,高校应及时发布更新当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作为学校自身招生与人才培养调整的重要参考指标,也方便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查阅获取各专业的相关就业情况。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每年新出台各类针对高校毕业生的人才政策,也需要加强宣传手段,及时传递给高校毕业生,并引导其深入关注和了解,形成就业评价信息反馈的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为确保各类就业评价信息在各类主体间传递反馈,还应注重对调研主体的后续跟踪调查,不断获取掌握最新就业评价信息。其中,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对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反馈机制的长期持续运行有着重要作用。“95后”作为目前高校毕业生的主力军,择业观和就业观与以往毕业生相比大有不同。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和《“95 后”大学生离职分析报告》可知,2018 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3%,报告中的数据分析发现,“个人发展空间不够”“想改变职业或行业”是大学生毕业半年内选择主动离职重要的因素,分别占比46%和30%[6]78。因此,开展“95 后”高校毕业生的后续跟踪调查,能够了解这类群体的实际就业情况,同时重点调研反馈高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工作情况。另外,调研掌握“缓就业、慢就业”“二战考研”“双困生”等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的后续就业情况,对形成就业持续长期反馈机制有着重要作用。

结语

高校毕业生是每年就业市场的求职大军,因此,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稳定整个就业大局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构建信息导向型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反馈机制,是确保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重要一环。以信息为导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反馈机制,通过调研获取的就业评价反馈信息,能够反映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情况和就业偏好、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变化以及整个就业市场的供求信息等,对高校毕业生、高校、用人单位,乃至整个社会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影响作用。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反馈机制的构建和完善,离不开各类主体间的紧密配合和各类就业评价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反馈,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多方举措。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导向调研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犬只导向炮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