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刺针法治愈胫骨疲劳性骨膜炎验案一则※
2020-01-10杨宗保黄妙森王英杰
●韩 严 杨宗保 黄妙森 王英杰
胫骨疲劳性骨膜炎又称胫骨应力性骨膜炎,多发生于胫骨中下段,由于肌肉附着部的骨膜长期受到牵拉,肌张力过强,使该部骨膜组织松弛或分离,骨膜淤血、水肿、血管扩张,血液溢出造成骨膜下淤血引起的一种急性炎性反应,以小腿疼痛肿胀为主要临床表现[1]。现代医学认为局部肌肉骨组织损伤是导致本病的关键;中医认为该病乃因外伤、劳损或者寒湿之邪侵入足三阴经,经气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所致。本病的治疗方法较多,如拔罐、刺络放血、热敷、药膏外敷等[2],虽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容易反复发作。笔者采用透刺针法结合电针治愈本病患者1 例,并取得了较好的远期疗效,报道如下。
1 病案介绍
患者王某,男,45 岁,2019 年1月10 日初诊。主诉:双侧小腿酸胀、疼痛1 周。患者于1 周前与家人上山游玩,归家后出现双下肢疼痛不适,次日出现肿胀,不敢踩地。2019 年1 月3 日就诊于厦门某医院,行血常规检查后诊断为骨膜炎,予青霉素点滴、千山活血膏外用对症治疗,当日肌肉酸胀疼痛明显减轻。次日晨起疼痛难当,较前更甚,遂来我科就诊。刻下症见:肢体活动明显受限,胫骨内侧大范围红肿,灼热感,有紫色瘀点,胫骨下1/3处压痛明显,水肿,触之轻度凹陷,舌淡暗,苔薄白,脉沉涩。家族史和既往史无其它病史。西医诊断:胫骨疲劳性骨膜炎。中医诊断:筋伤,证属气虚血瘀。法当益气活血,行气止痛。采用透刺法结合电针治疗。取穴:阳陵泉、阴陵泉、梁丘、涌泉、血海、太冲、三阴交、绝骨、太溪、昆仑、阿是穴。操作:所选穴位常规消毒,选用汉医牌一次性1.5 寸针灸针(0.35mm×40mm)以弹入进针法从阴陵泉向阳陵泉方向刺入,从梁丘向血海方向刺入,从太冲向涌泉刺入,从绝骨向三阴交方向刺入,太溪、昆仑和阿是穴直刺。采用华佗牌G6805-2 型电针仪,取阴陵泉、阳陵泉,梁丘、血海,绝谷、三阴交分别接电针治疗仪的阴阳电极,选择疏密波,频率为5Hz/100Hz,得气后根据患者耐受度微调电流强度,每次30min,每周治疗2次,共3周,治疗期间停服药物。第1 次治疗后患者胀痛减轻,水肿消失。3 次治疗后,灼热感、胫骨紫色瘀点消失。6 次治疗后,患者愈。后巩固治疗1 周,随访1 年,状态良好,未见复发。
2 按语
疲劳性骨膜炎是骨膜受到肌肉收缩的过度反复牵扯或长期超应力负荷而引起的骨膜损伤性炎症。疲劳性骨膜炎是临床常见病,以运动后不明原因胫腓骨疼痛、红肿,严重者甚至出现跛行、不能踩地为主要表现。多发于青少年和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群。赵洪英[3]采用电针治疗该病,治愈率69%,效果显著,说明中医电针治疗疲劳性骨膜炎具有积极作用。透刺针法可“一针两穴”,加强了经气的贯通与联系,为临床常用针法。故笔者采用透刺电针法治疗胫骨疲劳性骨膜炎。
疲劳性骨膜炎,乃祖国医学中“筋伤”之症,常于运动训练或体育比赛产生劳倦时发生,其根本病机在于气虚。元·李东垣云:“形体劳役则脾病。”脾主四肢,在体合肉。又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运行之枢纽。肢体的运动虽有赖于筋骨,但筋骨离不开气血的温煦濡养,只有气血化生,濡养充足,筋骨才能发挥作用。而血之运行有赖于气之推动作用,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方中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所注为合”,乃足太阴之脉气血深聚之地;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胆之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故取阴陵泉透刺阳陵泉以贯通气血,濡养筋骨。梁丘是足阳明胃经之郄穴,为足阳明之脉经气深聚的部位。从梁丘透刺血海,可加强脾胃表里两经的沟通联系,为气血生化提供物质基础。中医认为“气行血随,气滞血瘀”,肝主疏泄以调畅气机,太冲是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内通三焦以行气。而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所出为井”。肝肾同源,太冲透刺涌泉既调理了全身气机,又沟通了肝肾,促进精血化生,筋骨为肝肾之外合,肝血充盈,肾精充足,则筋劲骨强。同时,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交会穴,可沟通足三阴经之间的气血往来;而取穴太溪、绝骨则皆为促进肾经气血流注以求壮骨。此外,昆仑穴、阿是穴则是临床缓解局部疼痛的经验穴。
综上所述,胫骨疲劳性骨膜炎以气虚为基本病机。本方以阿是穴缓其局部疼痛,电针透刺阴陵泉、阳陵泉、血海、梁丘、冲等穴位,以促进精、气、血化生,使藏泄互用,表里同治,内外兼修。故前后治疗3周病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特此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