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分析以及对策
2020-01-10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信息被网络传播着,其中有正能量的信息也有很多不实的新闻,网络上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在互连网时代下,高校学生如何能甄别这些信息,面对诱惑或侵权的网络犯罪事件,如何能不受其害,对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出了挑战。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既肩负着成为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同时也是未来法治管理的重要参与者与法律的制定者。所以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既契合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①政策方针的要求,又对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几年来,新闻时有报道与高校学生相关的网络侵权伤害、网络犯罪行为事件等问题,高校学生既是网络犯罪的受害者,也是网络犯罪的参与者。如校园信贷问题、网络著作侵权、电信诈骗、传播网络谣言、制作网络病毒传播等事件屡有发生。这些事件虽然具有偶发性,但高校学生的法律素质却引起社会的更多担忧与反思。
从当前的社会现象来看,高校学生在法治意识以及法律素质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质不高等。因此除了国家与社会的关注,更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者的重视。本文首先对高校学生对网络犯罪的认识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提高学生法律素养的原因进行探究,最后针对就提高学生法律素养的问题提出相关措施。
1 高校学生法律素养表现
高校学生作为青少年优秀群里的代表,不论是学习能力,还是家庭背景都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由于长期在父母和学校的保护下,大部分学生的法律意识有所欠缺,而且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受教育的程度也存在差异,法律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法律素质状况不容乐观。本章主要分析高校学生在法律素养上表现相对欠缺的方面。
1.1 法律理论知识欠缺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既方便了生活,同时也滋生了很多犯罪违法事件。我国立法部门也在逐渐完善网络安全方面法律法规②。一些高校学生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意识淡薄,面对网络上不法信息,受到网络犯罪侵权时,主要通过告知学校,家中父母来得以解决,小部分学生选择逆来顺受,沉默忍让,让自己的人生安全和财产安全遭到损失。如在校园信贷事件中,有些学生为满足自己对物质金钱的需要,不计后果的选择校园信贷,在遇到后期维权问题时,大部分学生没有维权意识,也有小部分学生想进行维权,但也不清楚维权流程与法律依据,很多时候影响到自己的权益,甚至个别学生难以承受而选择了极端解决方式;再如高校学生在遇到网络作品被抄袭时,一些学生不清楚举报的流程以及需要提供的信息,很多时候也是沉默忍受或者维权未果。
1.2 缺乏对违法行为判断的能力
在网络违法犯罪的事情上,学生既是受害者受到侵权等不法伤害,同时又有部分学生参与实施网络犯罪。由于缺乏法律意识,面对侵权行为或者参与违法行为时,自身并不能判断甄别,无法识别出哪些行为是违法犯罪的行为,导致危害加深,影响扩大。
一些高校学生为了借钱陷入校园信贷风波,对于借贷方非法要求与威逼利诱,只能忍受,损害了自身利益,连累家人。一些高校学生创新能力非常强,在网络上进行创作,但忽视了保护自己的权益,有些优秀作品却被“有心”商家盗用,并产生商业价值,致使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由于法律意识薄弱,没有主动维权的意愿。
另有学生为了展示自身专业特长,入侵公共网站获取信息,挑战网络安全的底线,制作病毒恶意在网上传播,影响了公共网络安全,这些学生对于构成了犯罪行为时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触犯了法律。在当前网络言论自由的环境下,一些学生缺乏对谣言的判断,没有判断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便进行转发传播,更有甚者进行二次加工③吸引“关注”,影响社会稳定,殊不知已经造成违法行为。
2 关于提高学生法律素养的原因探究
2.1 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处于18-25岁之间,长期生活在学校和家庭的保护之下心智并不成熟,同时也是形成健全法律素养跟成熟心智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头脑灵活,有很强的好奇心与表现欲,但心理发展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差,相对更容易受到不良诱惑与欺骗。即使部分学生能够熟记法律法规的内容,但由于没有结合实践分析与理解,缺乏法律意识,在遇到权益侵害时,仍然不能合理合法的利用法律手段维护个人权益。
2.2 法律教育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设置有法律专业,但除了法律专业外,其他院校由于就业压力等因素主要以专业课程的教育为重,忽略了法律法规的普及。大部分高校并没有专门开设《法律基础》等课程,特别是理工科类,而且教授类似课程的老师缺少对法律法规普及的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本身相对其他课程更加枯燥,教师在授课过程主要还是以“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无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对学生法律素养的要求仅限于普及水平,导致学生对该类课程只是一味追求考试通过,完全没有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新型的违法事件不够敏感,缺少开展针对性的案例讲解的第二课堂等普法活动。不能实现因材施教,针对高低年级学生诉求不同提供法律素养提升的帮助。
2.3 互联网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也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受到了很多不良思想侵害:拜金主义、宣扬色情、暴力、金钱至上等等,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受到的很大影响。社交软件、电子商务、网络媒体平台等一些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兴起的新鲜事务,不断的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网络平台各种不良信息诱导,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聊天,把自己的生活置于虚拟的世界中,脱离了现实生活,从而造成性格孤僻,容易对社会的认识产生偏见,最终可能引发网络犯罪。网络暴力言论、网络诈骗、个人隐私泄漏等问题层出不穷,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到侵害。
有些一些高校学生出于好奇,通过自身专业特长利用操作系统、浏览器等技术上的缺陷进行网络攻击,进行窃取他人身份信息随意在网上散发,来展示自己的个人专业能力。
2.4 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第一道关卡,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现在大多数父母都对自家孩子过多溺爱,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尽力满足,这容易使学生养成好逸恶劳,法律观念淡薄的不良品德。近年来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富二代、官二代的高校学生违反法犯罪的个案,很多也是源于父母不注重法律素养的培养;还有个别家庭教育,缺乏引导孩子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致使孩子产生物质至上的观念,以为有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根据自己的喜恶来做事,从而不知所谓的参与了一些违法犯罪的行为。因此,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协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与提高法律素养。
3 提高学生法律素养的对策
3.1 严厉打击网络犯罪,优化社会环境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近几年网络犯罪花样层出不穷,高校学生防范意识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侵害。依法治国的政策理念深入民心,社会主义法制日渐完善,执法人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培养了公众形成良好的法律观念。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打击网络犯罪行为,建立监督制度,优化网络环境。简化学生维权的流程,例如近两年猖獗的校园信贷暴露了高校学生信贷消费权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对网贷平台市场准入条件的过于宽松,一些学生也因为维权流程过于复杂最终放弃。
3.2 丰富法治教育的途径,实践与理论结合
部分高校对法律知识的传播仅限于课堂,传播方式过于单一,需要开展更加丰富生动的法律知识普及活动,引入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邀请法律专家定期开展讲座,对热点案列进行讲解分析,组织学生观看案例教育片等。例如近两年网贷问题严重,学校可以以此为观点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法律专业学院可以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组建社团,定期组织同学交流法律问题。通过跟当地人民法院沟通,学生参与旁听公开审理的案件,参与审讯过程,组织学生参观监狱,近距离感受违法犯罪的处理下场,以便学生切身体会。
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也可以通过短视频、漫画等形式传播法律知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完善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管理个人情绪,提升对社会环境的应变力。
3.3 提高学生自身法律意识,加强自我心理建设
学生自身应当增强自己的网络道德意识,关注网络安全和互联网安全方面的知识。同时要养成良好上网的习惯,不浏览非法网站,自觉抵制色情网站、暴力、赌博等垃圾网站。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网络法律法规的学习,自觉地树立网络尊重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自己的健全人格和网络道德。要避免成为网络犯罪者,又要规避自己成为受害者,树立正确使用网络的理念。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要积极引导学生把网络当成学习的工具,最大可能的避免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不良信息,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4 结语
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现状的改善,需要通过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主要以学生自身素质发展为根本,以高校的教育培养为核心,信息网络环境优化为辅,再结合学生家庭情况,共同努力。高校的法治教育让学生直接获得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结合法律知识,完善自我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从而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促进并实现社会法治,最终对依法治国政策方针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
注释
① 2014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依法追究“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攻击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致使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遭受损害”法律责任,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③ 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增加、删除、替换等方式对已发布的内容进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