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呼吸综合征中医防治探讨
2020-01-10张尚祖李赟张宏伟麻志华程楠
张尚祖,李赟,张宏伟,麻志华,程楠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atory Syndrome,MERS)是由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引发的呼吸系统急性传染病,发热、干咳、呼吸困难是其重要表现,且具有传染性强,流行范围广,患者病死率高的特点。WHO于2012年9月初次通报[1],在中东区域爆发,并迅速传播,当前已涉及25个国家和区域,明确诊断患者已超1 000人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应对世界范围内卫生突发事件必须全球合作,对其进行理论和临床研究,避免造成全球威胁、全球恐怖,所以对于MERS的防治研究势在必行。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瑰宝,对于急烈性传染病的防治建立了完善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大量丰富有效的经验。战国时代完成的《内经》首提温病一词,书中有多篇对其论述,是中医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理论起源。其在病因方面提出了伏邪致病的观点;在治疗方面提出了温病祛邪补阴的治疗大纲;在预防方面提出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还强调“避其毒气”;在温病预后方面提出了“病温虚甚死”的观点。至晋唐时期,晋朝葛洪《肘后方》强调“疠气”的致病性,隋朝巢元方在其著作,更是把“戾气”作为一种独立的致病因素,都说明了中医对于温病特殊病因的认识。明清时期在继承、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对温病学展开了深入研究,如《瘟疫论》《温热论》等专著的成书,“卫气营血学说”“三焦辨证”系统的应用和实践,温病学体系最终自成一派。目前,临床尚无对MERS-CoV有效的疫苗和特异性治疗药物[2]。应用中医温病学知识,积极开展MERS防治研究,不仅可以指导临床实践丰富理论体系,而且对于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战略意义。
1 MERS应属中医“瘟疫”范畴
EMRS是由MERS-Cov引发的呼吸系统急性传染病,MERS-CoV是其明确唯一的致病因素。明朝医家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提出了“瘟疫”治病因子是“异气”。基于此认识“MERS-CoV”当为“异气”。根据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ECDC)最新的EMRS风险评估报告[3],自2012年3月—2015年6月5日,全球共有25个国家和地区报告MERS病例,足以说明其传染性,流行性强的特点,全球总计1 211例,其中死亡492例,病死率达40.63%。MERS病情主要扎堆发生在中东地区,占全球病例的90%以上,说明了其发病的地域性特点。MERS发病4~5月为主高峰,9~10月为次高峰[4]。证明MERS的发生与中医节气变化密切相关。MERS发展趋势具有规律特点,病位由浅入深,病情由轻转重,病性由实致虚。其病程行进具有规律性,迎合“卫气营血”学说和“三焦辨证”系统。MERS诊疗具有特殊性,其潜伏期2~14 d,急性起病,以发热为主症,体温超过38 ℃,可呈持续性高热,热象偏重,易内陷生变。综上所述,MERS应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
2 预防思路重在“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瘟疫具有自身的庞杂性和病情的多变反复性,但究其根本是人体正和邪斗争的结果。由于“异气”为“MERS-CoV”,致病力较强。因此异气击败了人体的正气,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和证型。EMRS主要流行在中东地区,本地区动乱不断且多为发展中国家,居民生活水平低下,营养状态不良,医疗条件差,国家缺乏瘟疫的有效应对体制,因为宗教信仰(禁止焚烧尸体)和个别风俗习惯(饮用骆驼尿)均为瘟疫异气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再加上本地区大部处北纬20°~30°之间,气温炎热,又处于副热带高压和来自亚洲内陆干旱地区东北信风的控制,干旱少雨。该地域居民容易受六淫邪气之火、燥、暑所犯,从而增加了异气发生率、感染率。反观欧美发达国家则较为少见。综上,在防治MERS的艰难征程上应树立“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
2.1 未病先防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MERS的预防过程中首先应该调养身心,加强体质,避免异气,从而提高正气防止其发生。
2.1.1 避免异气
MERS是因为感受异气,即易感人群接触MERS患者或MERS-CoV携带者,可能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体液等方式感受异气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预防MERS的发生最重要的是避免与异气的接触。遵上文,EMRS的发生与其所发地政治状况、经济水平、生活条件、医疗条件、政府决策、风俗习惯、气候气象具有明确关系,所以在其日常预防中,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医疗水平,建立完善的传染病防治机制。民众应养成健康的卫生生活状态,改变不良民俗风俗,避免接触MERS异气感染源。医疗机构在MERS防治中,医护人员应做好防护,按照规定合理处置患者接触物、分泌物、排泄物。并应用现代医学处置方式,对感染者或者疑似感染者采取隔离措施,以便更加有效的控制感染。
2.1.2 增强体质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纲领,划分25种人体的体态特征,以判断人体气血盛衰的依据,指导诊治疾病。MERS疫区,民众营养状况差。符合中医体质思想,体质虚弱,正气不足的观点。因此通过正常均衡饮食、作息有时有度、活动有节、劳逸适度、顺应天时、积极锻炼、调畅情志,达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生活方式,从而增加人体正气,增强体质,使民众对异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大大提高,既可以避免异气感染,还可以为“瘟疫”治疗争取更好时机。此外药物防治也是一个重要方向,早在《素问》中就有关于用小金丹防治瘟疫的记载,开辟了中医内服方药防治温疫的先河。MERS为感受异气发病,所以现代医学证明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玉屏风散,通治表里、三焦、气血的防风通圣丸都可以用于MERS的预防。如果MERS疫苗研制成功,应该把接种疫苗作为一线的预防方法。
2.2 有病早治,防止传变
《温热论》开篇首提外感疾病首先伤及肺系,主要包括呼吸系统,在治疗不当,异气邪盛下,可逆传心包。面对MERS起病急,传变迅速,易内陷生变的疫情特殊性。未病先防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但是当其无效,MERS出现时,及早的对症处理是防止MERS发展和传变、提高治愈率、保证病人生活质量的必须选择。
3 治疗重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兼护正气
MERS以发热、干咳、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根据病情发展、症状的不同、三焦辨证可以将其分为早期、中期、后期和恢复期四期。早期以发热、呼吸系统表现为主,可伴有畏寒、头痛、肌痛等上焦证候。中期以高热、加重的呼吸系统症状为主,可伴有恶心呕逆、腹痛腹泻等中焦证候。后期以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可伴有多尿、尿血、谵妄等下焦证候,继发阴阳离脱危证。恢复期病人症状明显解除,但异气所造成的机体阴阳失调,表现出明显不适。所以在MERS的治疗中应注重解除呼吸系统症状,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兼护人体正气为原则。
3.1 早期
MERS患者发病快,初始不具有典型表现。异气始犯上焦手太阴肺经,异气从口鼻而攻,加害肺卫,阻滞气机,郁而化热,肺气失宣,表现为邪袭肺卫证。临床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为主要表现。治以辛凉解表,祛邪宣肺。症状不明显者桑菊饮化裁,症状突出者银翘散化裁。
3.2 中期
由于早期治疗不当,异气邪盛,正气亏虚,MERS患者可进入中期,异气从表入里,邪热壅肺,肺气闭郁,表现为邪热壅肺证。临床以高热、汗出、咳喘、呼吸困难、口渴、苔燥色黄、脉数为主要症状。治以清热解毒,宣肺平喘。当用麻杏石甘汤,白虎汤化裁。部分患者,异气之邪由上焦顺传至中焦脾胃,因另感湿邪,湿热相合,热重于湿,郁阻气机,表现为中焦湿热证。临床以持续发热不退、烦躁不安、恶心呕逆、腹痛腹泻、舌苔黄腻,脉滑数为主要表现。治以芳香宣化,燥湿运脾。当用白虎加苍术汤,调胃承气汤化裁。
3.3 后期
关于后期中医介入MERS疗效有待评价,病人多在1周内进展为重症肺炎,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衰竭,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5]。MERS的危重期,疫毒壅肺,邪热炽盛,异气之邪从上中二焦,顺传侵入下焦之肾,耗伤肾阴,如若处置不当,可造成患者愈后变差,甚至祸及性命。在现代医学积极对症治疗的同时,可以利用中医药优势,通过辨证论治,给予清热解毒、养阴扶正、凉心开窍等方药,当用清瘟败毒饮、生脉饮、安宫牛黄丸等。阴阳离脱可用参附汤,回阳救急汤以大补原气,回阳固脱。
3.4 恢复期
MERS恢复期可有少气懒言、疲倦乏力、干咳少痰、口干口渴等肺脾气虚、肺胃阴虚的表现。可选用四君子汤、沙参麦冬汤、人参五味子汤加减进行调理。MERS病程全程正气不足,所以在处方用药过程中必须顾护人体正气,注重调理中焦脾胃,以化生气血提高机体机能。
MERS是当前全球主要新发的感染病,是21世纪医学面临的重要敌人。根据其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当属中医“瘟疫”范畴。异正相斗争,从而导致一连串的病理状态。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和辨证论治特色指导MERS防治,对于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的MERS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