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敬畏意识提升的策略研究
——以赣州市大学生为例
2020-01-10
(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赣州 341000)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①。大学生对祖国文化和优秀传统的敬畏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当前社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大学生能够便利地获取到丰富的信息,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其对于祖国的文化自信以及对生命和道德的敬畏意识受到了多重挑战,需加以正确引导。
1 文化自信和敬畏意识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的内容界定为“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标识”②。敬畏感是面对庄严或崇高的事物时“既敬重又畏惧,同时又想突破自身局限,与客体无限趋近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大学生拥有较强的敬畏意识,能够树立较强的道德观,使自身行为符合法律和社会基本准则,并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严肃、谨慎的态度,奠定追求美好事物的基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敬畏思想。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敬畏理念
从儒、墨、道、法的百家齐放到诗词歌赋的交辉相映,中华文化在五千年的繁荣发展中展现着自身丰富的底蕴,其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构成了每一代中国人特有的价值体系。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体现着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对德行高尚的之的敬仰以及对权威的尊重。前人的智慧总结启迪着当代青年应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和道德,爱护自然环境,遵循客观规律,尊重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坚守基本的道德底线。
1.2 红色革命文化中的敬畏精神
中华民族是在挫折和磨砺中崛起的民族,在拯救民族危机的行动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这一支先进的队伍,带领全国人民了经历了伟大的革命斗争,孕育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催人奋进的革命精神。革命的胜利过程正是敬畏精神的。敬畏生命,在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守护群众的生命安全为己任,把人民的生命放在首要位置,赢得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敬畏革命理想,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实现民族独立、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信念,以强大的毅力突破艰难险阻,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
1.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敬畏意识
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我国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教育和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敬畏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中国化进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飞跃式发展;中华民族是脚踏实地、辛勤劳动的民族,人们敬畏实践,用汗水凝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累累硕果。
2 赣州市大学生敬畏意识的发展现状
赣州市属于红色故都,具备浓厚的红色文化气息以及质朴、勤劳、友善的群众特点,为了解赣州市大学生的敬畏意识发展情况,从“敬畏优秀传统文化”“敬畏生命”“敬畏知识和规则”三个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随机抽取了专科、本科不同类型高校的2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5份。
2.1 敬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亟需提升
调查结果显示,赣州市高校普遍比较重视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使大学生能够通过较多途径接触到优秀传统文化,但大学生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实践中存在着认识深度不足、践行力度不深、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等问题。
首先,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知和践行度不高。在传统节日的认知度方面,超过60%的学生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包括重阳、寒食、腊八)的了解一般。在对自身文化自信的认知程度方面,近50%的同学认为自身的文化自信程度是一般。在传统文化的践行方面,多数同学能够通过写毛笔字、阅读经典书籍、画国画等来传承优秀传统技艺,但对民族舞等其他途径涉及较少,而毛笔字、国画属于师范类学校开设的课程。说明大部分学生是在学校的大环境下被动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主动传承优秀文化的意识和行动都有所欠缺。
其次,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但能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超过80%的同学认为外来文化有效地拓宽了自身的视野,更有近30%的同学认为外来文化冲击了自身的价值观;对西方节日的喜爱程度跟中国传统节日持平,但有超过60%的同学表示在影视方面倾向于选择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说明赣州市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度较高,同时,在生活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也能保持较大的兴趣,有较大的引导空间。
2.2 对生命的敬畏程度普遍较高
调查显示,超过80%的同学认为身边的同学对待生命的态度是比较敬畏或非常敬畏,反对自我伤害或伤害其他同学的行为,但仍然有近5%的同学对这种行为持无所谓的态度。说明赣州市大学生整体拥有较好的敬畏生命意识,能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但仍有极个别同学存在漠视生命的思想。
近60%的同学认为高校进行生命敬畏的相关教育非常重要,近80%的同学赞同高校在生理卫生、人身安全、突发性伤害、心理健康、法律素养等方面加强教育。说明学生们具备正确的生命观,期待掌握较为全面的生命科学知识。
2.3 敬畏知识和规则的意识较强
对课堂行为和纪律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赣州市大学生的规则意识较强,对违反纪律等不良行为持反对意见;对任课老师的尊重意识较强,但课堂无关行为出现的频率较高。
在规则意识方面,超过60%的同学表示在逃课、迟到及早退时会感到紧张和内疚,近80%的同学表示在违反考试纪律时会很害怕,但在课堂上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出现的频率较高,只有24%的同学在这一项的描述中选择了“完全不符合”。
在崇尚知识方面,超过50%的同学认为课前预习会感到安心,同时,当学习没有达到想要的预期时会产生恐慌的感觉。
在尊敬师长方面,在“对任课老师的敬仰多于害怕”的描述中,37%的同学选择了非常符合,22%的同学选择了不能确定;93%的同学赞同在受到老师表扬时会感到激动和开心。
3 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敬畏意识的提升策略
3.1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教育,扎下敬畏之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敬畏思想是民族的瑰宝,在大学生价值体系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影响。针对赣州市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认识不足、践行力度不够的问题,需从高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方面进行有效引导。
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全面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高校课堂应兼具知识性、人文性和启发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学科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文化的精华,领略到大浪淘沙下积淀下的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到中华民族在奋斗中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从而对中华文化产生崇敬之心,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注重将赣州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学科教学,建立本土化的红色文化传承教育机制,丰富学生的认知体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对革命文化的理解。
在高校各项活动中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大力支持传统文化类社团和思政类社团的发展,为学生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利条件。高校活动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形成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弘扬传统文化,形成高雅、充满优秀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社团活动是学生课外活动的主阵地,但传统文化类社团一直面临生源少、活动质量不高等问题,思政类社团甚至面临由于社员过少而无正常开展活动的问题。高校有目的地支持传统文化类社团和思政类社团的发展能够社团活动的质量,提高学生参加此类社团的积极性,为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奠定基础。
3.2 注重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奠定敬畏之基
当代大学生接触的环境和思想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对于人生和生命有着这一代人独特的见解。现代化社会的高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现代文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家庭稳定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仍然存在个别伤害自身和威胁他人生命安全的现象,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隐患。调查显示赣州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敬畏生命意识,但仍需巩固和保持,并加强对少部分学生存在漠视生命现象的有效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具备较为稳定的情绪和正确的判断能力,保证自我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的课程可以为学生了解生命、调试自我心理指引方向,高校应聘请专业的教师担任课程授课任务,从专业的角度为学生呈现生命科学知识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可贵,帮助掌握心理调适的相关技巧,妥善调整自身的心理发展状态。
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和责任教育主题活动。支持学校团委有目的地举办相关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自主选择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和肩上的责任,激发其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品质。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学校心理咨询室是学生倾诉情感、获得心理帮助的重要场所,但很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持有偏见,以此为耻,降低了心理咨询室的作用。高校应加大心理咨询室的宣传,纠正同学们的认知偏差,同时,提高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使高校心理咨询室成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阵地。
3.3 提供敬畏意识提升的实践平台,铺好敬畏之道
当代大学生敬畏意识的主要内容涵盖了敬畏自然、生命、道德和科学知识等,应针对性地提供实践场地和主题,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敬畏意识。
根据学校类型和专业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敬畏活动。师范类高校可将敬畏意识的相关主题内容融合进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中,提升准教师们的敬畏感,并提升传承敬畏文化的能力。非师范类高校可拓宽活动形式,选择本校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分专业分主题分阶段循序推进,全面提升学生的敬畏意识。
提供课外实践平台,丰富敬畏感知。高校应积极对接周边资源,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红色文化展览馆、博物馆、学校周边社区、附近学校等安全的校外场所,使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感悟学校传达的敬畏知识,提升阅历与感悟,将敬畏精神内化为自身品质。
制定激励方案,强化和保持有效行为。针对学生参与的学校主题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参考第二课堂积分制,将学生的有效活动计入第二课堂活动总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此外,针对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同学,可适当设置相应奖项,鼓励其继续发扬优秀品质。
注释
① http://www.81.cn/xue-xi/2018-10/27/content_9324712.htm
② http://china.cnr.cn/yaowen/20171012/t20171012_523982897.s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