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疫区布鲁氏菌病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2020-01-10刘银辉李婉媚
刘银辉 李婉媚
布鲁氏菌病是布鲁氏菌入侵机体后引发的传染病,以瘙痒性丘疹或红斑点为主要表现[1]。近年来随着养殖业及畜牧业的逐步发展,布鲁氏菌病的发生率也日益升高,成为医疗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2]。广东省属于非疫区,临床病例相对少见,易误诊、漏诊,给患者早期诊治带来影响。基于此,本院选取13例布鲁氏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一般资料与流行病学特征等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医护人员在诊治该病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13例布鲁氏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布鲁氏杆菌抗原检查确诊病情,且符合《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1]中相关诊断标准。
1.2 方法 收集患者资料,并对其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与实验室检查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13例患者,其男9例,女4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71岁,其中20~60岁 11例,占84.6%。
2.2 发病时间 2013年1月~2020年4月三水区各年度发病例数分别为1、1、0、1、0、3、4、3例,总体发病情况呈上升趋势。1~12月发病例数分别为 0、1、4、1、4、0、1、1、0、1、0、0例(2月1例,3月4例、4月1例、5月4例,7月1例,8月1例,10月1例),以3~5月发病最多,占69.2%(9/13)。1~4 季度分别有5例(38.5%)、5例(38.5%)、2例(15.4%)、1例(7.7%)。
2.3 流行病学史 有明确羊、牛等动物及污染产品接触史12例(92.3%),其中患者家中或家附近有养羊、牛者5例,有牛、羊宰杀或皮毛、内脏、粪便接触史者6例(宰杀羊者3例,羊胎盘加工者2例,牛粪接触者1例),涮、烤食牛羊肉者1例;无明确接触史者1例(7.7%)。
2.4 临床特征 13例患者病程1 d~3 个月,均属于急性期。患者临床特征:①发热:13例(100.0%)患者表现为发热,其中<38℃ 0例,38~39℃ 4例,>39℃ 9例。发热类型:波状热2例,热型呈驰张热3例,稽留热1例,不规则热7例。②乏力、多汗:7例(53.8%)患者表现为乏力,而2例(15.4%)患者则以多汗为主要表现。③关节疼痛:9例(69.2%)患者出现肌肉关节疼痛,其中累及膝关节、骶髂关节各2例,累及腰椎4例,累及多部位关节1例。④肝脾肿大:1例(7.7%)患者体检未发现后经B 超检查明确为脾脏肿大。⑤淋巴结肿大:1例(7.7%)患者淋巴结肿大。⑥睾丸肿痛: 9例男性患者中仅1例出现单侧睾丸肿痛。
2.5 实验室检查 13例患者实验室检查显示8例(61.5%)患者肝功能异常,其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谷氨酰胺转移酶(GGT)、血清总蛋白(TB)升高例数分别为8、6、6、8、2例;9例(69.2%)患者白蛋白降低;1例(7.7%)患者白细胞降低,其余患者白细胞基本正常;2例(15.4%)患者血小板轻度下降,其余患者正常;7例(53.8%)患者红细胞沉降率略增快;12例(92.3%)患者CRP 水平略增高;降钙素原(PCT)均正常;9例(69.2%)血培养阳性,8例(61.5%)布鲁杆菌抗体检测阳性,13例(100.0%)血培养联合布鲁杆菌抗体检测阳性。
2.6 治疗与转归 13例患者中,1例患者因肝功能异常联合应用左氟沙星、盐酸多西环素治疗,余下12例患者均联合接受利福平与盐酸多西环素治疗。存在并发症者急性期加喹诺酮类或头孢类药物治疗,总疗程6~8 周,预后良好,无复发及死亡患者。
3 讨论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其发病机制相对复杂,畜牧、兽医与肉食品加工等职业从事者均是该病的高发人群。布鲁氏菌入侵人体后,将会抵达淋巴结并繁殖于细胞内,并且在细胞破裂后分布于各器官,由局部病灶形成多发病灶。
本组的13例患者中,除1例无明确接触史外,其余12例均为养殖、屠宰及相关产业者,亦证实了这一点。另本研究显示感染病例主要集中在 3~5月,感染人群以男性、20~60 岁以及从事饲养、屠宰、加工者为主,提示布鲁氏菌病发病存在一定的季节性且与接触疫源明显相关,与既往研究一致[3-5]。
临床表现方面,本组患者均为急性感染患者,均有发热表现(100.0%),其余主要表现为关节及肌肉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与张晓燕[6]、刘明杰等[7]的报道一致。但本组中几乎所有患者均以骨关节疾病及普通发热性疾病收治住院,都是等到血培养或血清学结果出来后才明确诊断,提示临床症状特异性较小,容易与一般性疾病混淆,非疫区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加强布鲁氏菌病诊断意识。
此次研究,13例患者降钙素原与白细胞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但CRP、血沉水平轻度升高,且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临床上易误诊为病毒感染、伤寒等。确诊依赖血清学检验或细菌学检验的两种方法[8],其中细菌或骨髓培养是金标准。本组研究显示9例患者最终通过血培养确诊,但确诊时间最早为起病后11 d(入院后1 周),最迟为起病后97 d(入院后10 d),4例自始至终都未培养出细菌,最后通过血清学检查明确诊断,提示血培养存在历时长、易漏诊等缺点,单纯依靠血培养来确诊布鲁氏菌病有一定的局限性,配合血清学检查可弥补血培养诊断布鲁氏菌病的不足,提高诊断准确率,提示联合检测优于单一的血清学检验或者是细菌学检验,与姚营营[9]的报道一致。另外布鲁氏菌病患者普遍存在肝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以ALT、AST、AKP、GGT 升高,白蛋白降低为主,黄疸相对少见。ALT 和AST 升高以轻、中度升高为主,与文献报道一致[10]。患者肝功能异常考虑与布鲁杆菌在肝细胞内寄生、繁殖不易被清除有关。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可能是患者体内蛋白在急性感染作用下被大量消耗,同时食欲不振、肝脏功能异常、蛋白质合成功能受到影响所致。
布鲁氏菌入侵后将会在网状内皮细胞内大量繁殖,且清除难度大、容易反复发作,早期进行科学治疗显得极为重要。同时,治疗药物需要进行合理选择,一方面要保证药物可渗透至巨噬细胞,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还要结合病情选择剂量与疗程,以抑制病情进展,并降低疾病复发率。
相关指南建议将多西环素联合链霉素或利福平作为布鲁氏菌病的首选药物,若以上药物疗效欠佳或无法应用以上药物进行治疗,则结合实际应用第三代头孢类药物、氨基糖苷类、磺胺类与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此次研究13例患者中,1例患者因肝功能异常联合应用左氟沙星、盐酸多西环素治疗,余下12例患者均联合接受利福平与盐酸多西环素治疗。存在并发症者急性期加喹诺酮类或头孢类药物治疗,总疗程6~8 周,预后良好,无复发及死亡患者,与报道一致[11,12]。
综上所述,布鲁氏菌病人群普遍易感,应加大宣传与防治力度。同时,布鲁氏菌病体征与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诊疗中需重视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等,尽早行血培养或骨髓培养联合血清学检查以明确诊断,通过早期诊断、合理选择药物(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或链霉素等)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抑制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