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采血小板储存时间对pH 值和乳酸含量的影响观察
2020-08-24李秋燕夏志杨熊小敏
李秋燕 夏志杨 熊小敏
随着成分输血技术的不断提高,机采血小板由于质量较纯、采集量较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推广,在临床应用中极大地降低了输血传染疾病的风险,同时也减少了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更加便于血小板配型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随着血小板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即使血小板储存技术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相关设备也更加先进,血小板的储存时间也进一步延长,但是有研究表明,血小板的储存时间会对其代谢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1],本研究对30例单采血小板储存时间与其代谢功能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验观察,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仪器:血小板保存袋和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均为Baxter International 生产。流式细胞仪FACSSalibur 为Becton,Dickinson and Company 生产,保存箱则采用美国Helmer Scientific 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试剂:ACD-2 抗凝剂,血小板洗涤剂由上海市血液中心生产;CD41FITC、MouselgG-1FITC、CD62-PFITC 等由Beckman Couiter 生产。
1.2 样本 本次选用的血小板样本来自于30例健康自愿献血者,根据血站的具体操作流程,通过采用CS3000plus 血细胞分离仪对单采血小板进行了分离,得到了30 袋浓缩血小板悬液,每袋悬液的含量为1 个治疗量,每个治疗量中含有大约(2.5~3)×1011的血小板含量。将以上血小板放置在温度设定为22℃的Helmer Scientific 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中进行储存,水平振摇后,保存8 d。
1.3 测定方法 ①通过预试验对本次研究所采用的血气分析仪进行定标检测,要求在预试验过程中对分析仪进行保养和定标,每日测定参数值,以保证仪器的稳定性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并适当调整相关的工作参数。预实验过程中应熟悉掌握分析仪的具体操作流程,并针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设计解决方案。一旦出现超出检测范围的情况,应对pH 值和乳酸含量进行补偿,适当调整斜率[2]。②对预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改进预实验中影响实验数据的相关步骤。采用新的专用试剂盒,防止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中途更换试剂盒而导致误差增大,同时每周应进行1 次稳定性测试。③采用封口机每次从剂量为20 ml 的血小板中提取1 ml 的血小板样品,提取时应注意要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采用血气分析仪分别在血小板储存4 h、1 d、2 d、3 d、5 d、7 d 以及8 d 时对其各项血气指标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应注意尽可能的减少样品和空气的直接接触时间,以确保检测值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若检测出的数值超出检测范围,需要及时进行补偿,并调整斜率,调整完成之后进行重复检测。在测定期间要注意做好仪器的保养工作,确保仪器的正常稳定运行。
1.4 观察指标 分析比较不同储存时间点血小板的pH 值和乳酸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着血小板储存时间的延长,pH 值含量在储存4 h~1 d 呈上升趋势,而在之后的几天pH 值呈现稳定的下降趋势,储存4 h 的pH 值(7.25±0.03)高于储存8 d 的(6.70±0.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乳酸含量则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储存4 h 乳酸含量(1.95±0.46)mmol/L低于储存8 d的(30.05±8.05)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储存时间点血小板的pH 值和乳酸水平比较(±s,n=30)
表1 不同储存时间点血小板的pH 值和乳酸水平比较(±s,n=30)
注:与8 d 比较,aP<0.05
3 讨论
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重要的细胞成分,具有粘附、聚集和释放细胞因子等重要生理功能,在止血过程中,血小板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血小板在临床止血以及血小板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3]。随着恶性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化疗、放疗、骨髓移植等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不断增多,由此所导致的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很多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现象,使得临床治疗中对血小板的需求量逐年增加[4]。但是现阶段血小板的保存时间一般仅能达到5 d 左右,使得血小板的临床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且在长时间的保存过程中,血小板的质量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使得其形态和功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探讨血小板的储存时间对其代谢功能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5]。
我国在成分输血方面已经逐渐克服了技术难关,血小板输注已经能够有效应用于肿瘤手术、血液系统疾病、外科手术中。血小板输注在临床中的治疗效果成为医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且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要求血小板输注有更高的质量。目前,血站针对血小板的质量检测更加偏重于血小板含量,我国就全血和成分血的质量要求作出相关规定说明,其中要求针对单采血小板的合格标准要求血小板含量在2.5×1011/L 及以上,白细胞混入量要求在5.0×108/L 及以下,红细胞混入量要求在8.0×109/L 及以下。事实上,血小板计数不会受到时间和存储温度的变化影响发生改变,经血细胞计数仪对血小板进行检测时,血小板的表现形式为颗粒状,以此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因素仅包含血小板的大小和形状,无法与血小板功能特性取得关联。所以,仅对单采血小板计数进行检测是不够的,需要同时检测血小板功能。血小板的代谢率很高,需要较高的能量作为支撑,有氧代谢为其提供了大部分的能量,静息状态下的代谢率是骨骼肌细胞的600%。缺氧状态下,糖酵解成为血小板的转化途径,最终生成腺苷三磷酸,这样血小板中的乳酸含量会迅速上升。
在我国关于全血和成分血质量要求规定中指出,常温条件下单采血小板的保存时间可以在5 d,对于血小板保存时间做出规定的原因是血小板在常规状态下保存其功能和形态可能会发生转变,也就是所谓的血小板保存损伤。其中的机制并不是可以简单阐述的,主要包括保存体系会消耗大量的代谢能量和血小板体外活化引起的。血小板代谢分为能量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脂质代谢等,此次针对血小板代谢指标发生的改变是以血小板能量代谢作为重点研究方向。血小板是在无氧状态下储存的,期间会以糖酵解作为途径发生改变,让乳酸大规模聚集在一起,在此期间血小板膜会释放出乳酸脱氢酶,血小板的pH 值无法继续维持稳定会有所下降,血小板代谢损伤会影响血小板输注的治疗效果,因此需要经过一些特殊处理方法,比如改良保存技术或者可以加入保护剂避免代谢损伤的发生。有相关研究指出,血小板保存液中的血浆成分无法更好的保护血小板,可以使用人工制备的血小板保护液来替代,以此让血小板代谢损伤率更低。比如,血小板储存过程中如果使用不含葡萄糖的保护液,糖酵解反应便不会发生,乳酸的产生量会显著降低;也可以在血小板储存时使用含葡萄糖和具备缓冲能力的保护液,也会让乳酸反应显著降低。所以,血小板在储存过程中发生的代谢功能损伤、对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的影响或者血小板保护液,上述内容的研究最终与血小板存储时间对血小板代谢和功能的影响相关联,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实验研究显示,随着血小板储存时间的延长,pH 值含量在储存4 h~1 d 呈上升趋势,而在之后的几天pH 值呈现稳定的下降趋势,储存4 h 的pH 值高于8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乳酸含量则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储存4 h 乳酸含量低于8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血小板本身的代谢过程所导致的,血小板代谢过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氧代谢,一种则是有氧代谢[6]。其中无氧代谢主要是指糖酵解,在这过程中葡萄糖不断的被消耗,而乳酸则不断产生;有氧代谢则是三羧酸循环,最终会产生一定量的CO2,使得pH 值不断的发生改变。因此,随着储存时间的不断延长,血小板pH 值出现下降现象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在代谢初期氧气充足,再加上保存袋所具有的通气性能较好,因此在血小板保存之初透出的CO2大于产生的CO2含量,也就是说血小板丢失了自身所含有的CO2,才会出现短暂的pH值上升现象,而随着储存时间的不断延长,CO2逸出量与代谢生成量达到平衡继而超出,pH 值才会逐渐的降低。本次研究通过检测血小板的代谢指标,能够从代谢功能上反映出血小板储存质量是否良好,希望能够为未来血小板体外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通过对不同储存时间内单采血小板的pH 值和乳酸含量进行检测,能够根据这两种代谢数值更好的对血小板的储存质量进行评价,探讨血小板保存时间和条件,为提高血小板的储存质量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