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视角下地质科普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彭水自治县自然资源地质科普现状调查分析
2020-01-10李伟华
李伟华
(彭水自治县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重庆 409600)
2016年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科普工作的支持力度”[1],充分表明国家对贫困山区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
目前,我市科普工作相对薄弱。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科普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通知中指出目前科普存在的问题:一是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重科研、轻科普”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政府投入科普经费不足,科普工作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二是科普资源分散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改变。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事业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公民参与科学技术热点问题讨论的机制和渠道尚未建立,民间科普机构严重缺乏。三是科普活动水平不高,影响力不强。科普活动组织策划水平参差不齐、体验性互动性不充分,导致对公众的吸引力不够,市民缺乏有效参与科技事件和热点问题讨论的机制和渠道。四是专职、专业科普工作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科普场馆功能发挥不够。科普主要工作手段单一,依靠网络媒介、新型社交媒体等开展科普工作的力度不够、质量不高[2]。五是在整个科普事业大家庭中,自然资源科普工作仍处于劣势地位。它的弱势地位不仅体现在经费、人才等核心问题不能保障,更多地体现在整个软环境方面的缺失。
彭水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地处乌江下游,是重庆市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39个乡镇274个行政村共55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恶劣的地质环境、落后的交通条件、滞后的经济发展基础,使得该地区人民群众科学素质普遍偏低。自然资源科普活动传统、单一,科普组织、科普设施和科普基地建设推动不足,因此,区域自然资源科普是空白。
一、彭水自治县科普现状及其地质资源调查
据2011年《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显示,该全县三十九个乡镇已发现的矿种有25种。已经开发利用的有10种。其中煤、铁、重晶石、萤石矿、方解石、石英岩状砂岩、铝质岩(铝土矿)、铅锌矿、白云岩、石灰岩等是彭水自治县的重要矿种,饰面石材是该县的特色矿种。
根据2016年的《重庆彭水地质遗迹调查报告》显示,彭水地质遗迹以岩溶地貌(鞍子石磨岩、水杯洞等)、流水侵蚀地貌(神龙谷、中井河峡谷等)和水体景观(乌江画廊等)为主体,以极具历史人文底蕴的盐泉(飞盐泉等)和明伏流交替出现的水体景观(后灶河伏流等)为特色,兼有地质构造(郁山背斜等)、古生物(直角石等)遗迹等景观。地质现象之丰富,自然状态之完好,科学系统之完整,极为罕见,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及审美价值,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高中生综合教育基地的极好场所。
二、自然资源系统开展地质科普的意义
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宣传自然资源国情、凝聚公众对自然资源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共识有巨大社会需求,满足日益增长的公众需求是自然资源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3]。国土系统通过开展科普建设活动,公众有了获取自然资源科普知识平台,不仅能有效提高全民科学意识,还有利于国门安全,提升国土部门科普影响力及在公众心中的服务形象,意义十分重大。
三、关于自然资源科普工作思路及对策建议
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开展的总体思路是行业部门需转变思想观念,因地制宜地利用自身自然资源优势,打造自然资源特色科普产品,主动提升公众认知度,同时提升部门影响力。具体措施如下:
(一)提升自然资源科普工作的社会地位
一是要在思想上重视地质科普工作,统一思想,明确地质科普工作的作用和地位。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尤其是开展自然资源工作,保护耕地、土地合理开发利用、能源集约节约、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都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积极参与与认同。二是要在实际工作中,重视自然资源科普工作的开展,逐步推动自然资源科普工作体制、机制的完善,加强科普经费的投入与保障。三是要提升自然资源科普工作的认可度,包括完善职业从业人员的晋升渠道,对从业人员的产出给予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对主动积极进行自然资源科普活动的专家、技术人员给予鼓励和表彰,建立完善的科普奖励表彰体系等。四是要积极主动加强与教育、科协等部门合作,将自然资源科学知识纳入大中小学教材和教学计划以及共同开展自然资源知识竞赛、地学夏令营等活动。
(二)转变自然资源科普角度
一是转变工作思路,从公众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当地居民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科普宣传方式,即科普对象“层次化”。结合精准扶贫、地质灾害“金土工程”搬迁避让、地灾治理、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等工程,将地质科普与人文、艺术有机结合,利用当地特色资源设计科普产品并进行传播。二是有意识培养不同层次科普人才。不断储备人才库,培养基层地质科普工作人员队伍。三是主动将自然资源科普工作纳入乡镇政府目标考核,明确各个乡镇自然资源科普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
(三)打破行业观念限制
从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大科普角度思考问题。即合理利用其他行业公众设施,如场地、活动室、自然保护区等,结合当地农村特色,拍摄制作农民喜闻乐见的自然资源法律法规情景剧、地质灾害防治科教片及自然资源惠民政策专题片,在公共场所放映,普及保护自然资源、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科学常识,增强公众资源忧患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节约、集约、高效、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实践。
(四)创新自然资源科普形式
针对当前贫困山区人民群众实际知识水平,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创新自然资源科普理念,开展品牌科普工作。例如,利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开发设计一款适大众的自然资源地质科普宣传APP平台,利用彭水自治县特有矿产和地质遗迹,打造品牌科普基地、构建民族地质公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