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科名老中医唐亮臣学术思想初探

2020-01-10倘孟莹滕月张丽霞褚文丽张晓旭费永彪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眼病脏腑眼科

倘孟莹,滕月,张丽霞,褚文丽,张晓旭,费永彪

唐亮臣先生(以下简称“唐老”)综前人之法,又不泥于古人之方,对于内、外障眼病的治疗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临证时重视全身整体辨证结合眼部局部辨证,对现代中医眼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就唐老中医眼科学术思想做初步整理探讨。

1 学术思想

1.1 辨证论治,治病求本

1.1.1诊疗眼病,重视全身辨证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审视瑶函·太极阴阳动静致病例》[1]云:“眼乃五脏六腑之精华,上注于目而为明。”《黄帝内经》[2]亦有“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太平圣惠方·眼论》[3]谓:“眼孔遍通五脏,脏气若乱,目患即生;诸脏既安,何辄有损。”唐老也十分强调人的眼睛是隶属于人体的一部分,可见,眼与全身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联系之密切,故而唐老极力推崇“目之有轮,各应于脏,脏有所病,必现于轮”[1]之说,认为治病必求其本,眼病之所生皆因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功能失调所致,故治疗时当调脏腑、通经络、补气血、滋阴液,而不能将眼睛局部病变表现与全身症状分隔,一定要整体辨证论治,则眼病得愈。此外,疾病的发生发展常常错综复杂,即便诊断为同一疾病也有轻重缓急之分,此外,人有长幼男女之异,天有四时之变,因此,在临证时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对患者及病情阶段进行仔细诊察和详细分析,擅抓主症,辨证论治,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1.1.2辨证谨守病机,注重分型 中医十分重视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审视瑶函·识病辨证详明金玉赋》[1]云:“论目之病,各有其症,识症之法,不可不详”。《审视瑶函·目病有三因》[1]谓:“内障有因于痰热、气郁、血热、陷阳、陷阴、虚脱荣卫所致,种种不同。外障有起于内眦睛上、睛下、睛中。视其翳色,从何经来,惟宜分治。”唐老认为在临证时应当谨守病机,把握病程,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眼部及全身症状表现辨证论治。如视神经萎缩一病,唐老认为本病综合来看不外气虚、血亏、肾阴亏、肾阳亏、脾阳虚、肝旺等几个主证,然同为虚证,有偏此偏彼之不同;或主症虽同,但兼证各异;在治疗过程中,随时又有变证,所以临证时应辨明主证,抓准病机,用药也须灵活,不可固持己见致用药失宜[4]。再如沙眼这一外障眼病,唐老也认为不能以其全部过程一成不变的观点来理解它,须根据沙眼病变情况的不同,予以辨证、精细个体化治疗。在治疗时唐老提出“以去净颗粒与消除积聚的瘀积疙瘩硬块,使睑内恢复原状,不贻内急为上”[5],利用黄连汁煮过的海螵蛸磨擦棒磨擦沙眼外治,操作更简便高效。

1.1.3眼底病辨证诊疗规律 眼病十分复杂,常由脏之不平所致,且亢则乘,胜则侮,每每并病合病,脏腑间有生克制化及传变的特点。唐老在临证过程中根据不同内障眼病的表现总结归纳,提出了一些辨证治疗规律。认为视神经乳头苍白是气血不足,目系失养,故提出以补气养血法治之;因视网膜变性,有骨细胞色素分布于视网膜周边,故应采取活血化瘀之法;至于黄斑水肿,则概与心脾有关,因心主神明,黄斑乃视功能最敏锐之处即为神明之外现,而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是故水肿与脾相关[7]。这些观点目前看来或许不够完善,但却提示根据眼底具体病理改变来辨证论治是发展中医眼科的必由之路。

1.2 论治内障眼病,以调畅七情为先,理气血、补肝肾为法

《黄帝内经》[2]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种情志太过或不及均可导致气机紊乱,血行瘀滞,清窍闭塞,目病丛生;或致脏腑功能失调,五脏六腑之精气不能上承于目,目失濡养而发眼病。唐老认为眼病有内障、外障之分。外障者常因六淫所感,其势虽急,然易治。内障者多因七情内伤所致,其中尤以怒忿、忧郁对眼危害为甚,其势虽缓,然难治。此外,七情过度变化还会影响到病势与病程的发展转归。因此,唐老在诊疗过程中,对因七情致病的患者,均会耐心开导,晓以利害,使其心情愉悦,而后对症予以药物或针灸治疗或针药并用,如此才能成效,否则气机不畅,闭塞元府,恐针药难效。

此外唐老还认为人身之气血为养目之源,古书云:“气虚者目不明”“上气不足,目为之暝”,说明元气不足时可出现视物昏花;《审视瑶函·开导之后补宜论》[1]谓“夫目之有血,为养目之源,充和则有发生长养之功而目不病”《古今医统大全眼科》[6]进一步指出“目得血而能视,故血为目之主”表明眼睛得血液的充分滋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由此可见气血调畅,目不可病,少有亏滞,目病生矣。故而唐老推崇目专窍于肝而生于肾之说,肝肾为目之二主,其精气充旺,则视物光明;精气衰败,则视物昏渺,甚则不明。精气聚敛,则瞳神展缩灵活。精气耗损,则瞳仁散大。因此内障眼病,如视物昏花、视瞻昏渺、青盲、雀目等,多与气血、肝肾有关,故临诊中常以理气血,补肝肾为主[7-8]。

1.3 论治眼病因证选方,灵活用药

《审视瑶函·目症相同所治用药不同并戒慎问答》[1]云:“……见机而作,圆融变通,不拘一隅,不执一方……人事有种种不同者也,或男子妇人,婴儿处女……情性之温暴,饮食之多寡,二便之通塞……病症之虚实冷热,岁月之远近深浅……服药曾伤元气未伤元气者……治之安可同于一辙乎。”唐老认为临证用药关键在一“活”字,切不可拘泥,固守一证一方,应根据疾病病性病、势病程及患者体质状况,灵活选方用药。

1.3.1善用软坚散结之法 软坚散结法是消法的一种,消法本于“坚者削之”“结者散之”[2]之义。《医学心悟》[9]谓:“消者,去其壅也,脏腑筋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软坚散结法即用软坚药物治疗痰浊、瘀血等结聚有形病证的方法。然古代眼科医籍中,很少使用软坚散结法,仅在胞生痰核中见到,如化坚二陈汤、防风散结汤,而其他眼病尤其是内障眼病几乎很少用之[10-12]。然唐老在临床治疗某些眼底渗出、增殖、机化,以及白睛结节颗粒、眼睑胞核肿块、目睛肿突等病时,根据患者症状常用此方治疗,颇获良效。常用药物有夏枯草、浙贝母、净连翘、天花粉、射干、瓦楞子、海蛤壳、海藻、昆布等[10]。其后这种治法经祁宝玉教授的实践应用、提炼总结,被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第四版《中医眼科学》以化痰散结法收入,第五版明确为软坚散结法[11]。

1.3.2论治久病,主张平和用药 眼病久患者,症情复杂,处方用药不易,故应平和用药。如益气则易气壅不运;补阴则碍胃难散;补阳则助火上炎;寒凉则易凝滞不行,久服则易伤脾败胃。因此,强调处方用药,不可偏废。例如在补益剂中,宜选加枳壳、青皮等,助其宣流气血;滋腻剂中选加砂仁、木香等助其运化;补阳剂中选加黄芩、地骨皮等,防其虚火炎升;寒凉剂中酌加白豆蔻、附子、肉桂等,缓其凉遏之弊;服药日久者,稍加神曲、稻芽、麦芽等,助其消导和中;有便结者加全瓜蒌、黑芝麻等,滋润下导,保持腑气通畅,导火邪下行。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唐老也十分强调顾护胃气,因脾胃呆滞,非但营养不能吸收且药物也难发挥作用,对于眼病日久伴身体虚弱者,更强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唐老对慢性眼病患者,常以大方见效,不知其故者,被误以其“杂”,静而思之,则君臣佐使,逆从反正,条理明晰[7]。

1.4 针药并用论治眼病

经络运行气血,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把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黄帝内经》[2]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精。”可见眼与脏腑之间的有机联系主要依靠经络连接贯通,使眼不断得到经络输送的气血津液的濡养,才能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若经络功能异常,脉络不通,则目失濡养,常发眼病。唐老在治疗眼病中常针药并用,无论内外障翳均配合针刺治疗。药物往往是通过脾胃运化,以气血的形式输布,进而调整阴阳平衡和改善脏腑功能;针灸则是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对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功能进行调节。两者虽有治疗形式的差异,但都是以阴阳五行、卫气营血、脏腑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从而达到共同的治疗目的。其临证时重视选用针灸治法,在配穴方面,除眼局部穴位外,全身穴位依据辨证而定,故而取穴广泛,头面四肢、胸腹手足、背部穴位,皆可根据病情刺之,治疗中往往可收良效。此外,唐老还认为小恙不治可酿大病,尤其是对某些慢性内障眼病患者,偶感小恙,唐老都会细细为其诊治,使用针刺为其解除小恙,又不影响其原本眼病用药,从而加快了眼病的痊愈[7,11]。

2 学术创新

2.1 制订眼科常用中成药配方

唐老将中医内、外、妇、儿等多科理论融汇于世传眼科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掌握了慢性眼病的一些内在规律,从气血肝肾入手,制订了眼科常用的十几种中成药配方,如培元建生丸、宁神养心丸、益气聪明丸、加味滋阴地黄丸、养阴和营丸、固本七子丸、四物六子丸等,时至今日这些成方仍旧在临床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7]。

其中培元建生丸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方剂,该方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为主,主要用于治疗由于气血失调、肝肾不足所导致的眼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玻璃体混浊、白内障等。唐老认为气虚则无力敷布水谷精微以充养脏腑,则目中真气虚少,不能运行输送精血,血虚不能上荣于目,目失濡养则可发生晶珠混浊、云雾移睛等病证;当肝血不足,肾阴亏虚,则阴精不能上濡头目,可出现头晕目眩、眼干不适等症状,发生视瞻昏渺、圆翳内障、高风内障等疾病。方中以党参、黄芪、白芍、当归、龙眼肉等药益气补血,熟地黄、杜仲、旱莲草等滋补肝肾,辅以制香附、神曲等宽胸理气之品,避免一味蛮补。目前该方依旧在临床上广为应用,因其良好疗效,也颇为广大眼病患者认同。

2.2 改进西瓜霜配制方法

唐老认为过去的西瓜霜的制法有些缺点,在应用过程中,经过摸索加以改进,方法如下:在夏天配制,取材便而质量高。其法取西瓜皮十斤,切碎,榨、去瓜皮渣,取净汁。用白朴硝二斤化于瓜皮汁水之中,滤清后,放入冰箱之内,2~3 d,使白朴硝重新结成晶体,将面上未结晶之水倒去。取竹筛子一只,白布两大块。将白布用不同的方式铺于筛上,筛下用一瓷缸承受。将所结晶之白朴硝放于筛内白布上,将布的四角折转,上面再覆白布二块,周围上下密封,不使尘土吹入,放予透风不见太阳之处,候其自行将水分散失,即成风化了的、雪白毫无尘土混入的西瓜霜,质量纯洁。用上述方法配制成的西瓜霜,用于眼药内可消云翳、消除硬块瘀积、退红肿热毒之效,为消除沙眼之主要药物,亦为喉科之主要药物。

3 思考与讨论

眼局部辨证是眼病辨证思路之特色,在临床诊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现代眼科技术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眼底血络、黄斑、视网膜等的认识更加清晰,帮助完善对内障眼病辨证思路的认知,更加丰富了眼局部辨证方法,也使得眼局部辨证在继承传统中医眼科思想理论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然唐老提出的眼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相结合贯穿疾病始终依旧具有重要意义,全身辨证是整体把握眼病辨证的基本前提,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收集全身症状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把握疾病病机,辅助眼局部辨证,加减用药。唐老提出治疗内障眼病当以调畅七情为先,理气血、补肝肾为要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具有指导性意义,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临床常见因情志不遂而致内障眼病者,其病势虽缓,然因患病日久已然累及肝脾肾多个脏腑,治疗时当在用药调畅情志,行气疏肝,补脾肾的同时言语劝慰患者缓解其不良情绪以求取得更佳疗效。我国古代医家提出“百病多由痰作祟”“痰多怪病”[13],现代人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痰核内生,痰随气行,发于眼部则易成疑难病症,临证辨明病象抓准病机,予以昆布、海藻、瓦楞子等软坚散结之品每获良效。病程日久,症状复杂,临证用药当慎之又慎,平和用药,不可偏废,必要时当针药并用,从多方面调节患者气血阴阳,脏腑功能。中医眼科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身为年轻医生当传承并发扬中医眼科学术理论,同时也要积极学习西医眼科先进技术,在诊疗工作中努力将中医宏观辨证思想与西医微观检查结果相结合,更好的发展中医眼科,为患者提出更优的治疗方案。

致谢:在梳理总结唐老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思想时,得到了唐由之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眼科刘孝书主任、药剂科陆丽珠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高健生研究员、庄曾渊研究员的大力支持!对此表示崇高的敬意!

猜你喜欢

眼病脏腑眼科
眼科诊所、眼科门诊、视光中心的区别
第二十二届亚非眼科大会(AACO 2022)
第二十二届亚非眼科大会(AACO 2022)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2799例新生儿眼病筛查结果分析
TOP10遗传性眼病防治应引起重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脏腑疏通术
升降散加味治疗眼科疾病验案举隅
眼开眼闭查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