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科临床应用“药对”经验探讨

2020-01-10武丹蕾吴烈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眼病明目二者

武丹蕾,吴烈

中医学治疗疾病讲究遣方用药、配伍组成。古人原以单味药立方,即谓之单方,后来体会出药物配合运用较单味药疗效增强,并形成了七方之分类,即由多味药物组成的方剂。“药对”是由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中药配伍组合而成,作为中药配伍的基本形式,具有构成简单、配伍严谨、疗效确切等优势[1]。中医眼科作为一门专科特点较强的学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特色辨证论治方法,其中,内、外障辨证及五轮辨证最具代表性,同时近代以来为提高临床辨证论治的靶向性,也不断出现一些具有中医眼科特色的辨证论治方法,如利用三焦辨证治疗视网膜水肿等。在临床实践中,根据眼病辨证论治理论及药物性能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药物合在一起应用,有时可以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结合临床中应用经方、验方的经验,总结出眼科常用“药对”,现分类简述如下。

1 解表散邪类“药对”在外障眼病的应用

本类药对主要用于治疗“六淫”邪气引起的外障眼病,以气轮、肉轮、风轮眼病为主,《银海指南·六气总论》[2]云:“寒、暑、燥、湿、风、火是为六气。当其位则正,过则淫,人有犯其邪者,皆能为目患。风则流泪赤肿,寒则血凝紫胀,暑则红赤昏花,湿则沿烂成癣,燥则紧涩眵结,火则红肿壅痛”。六淫邪气皆能引起眼病,以风、火、湿最为常见且危害最大[3]。

荆芥与防风:荆芥辛温,辛散清扬,疏散外邪,上行头面;防风发散解表,辛散温通,透邪外出,为治风要药,二者相须为用,多用于风邪外袭,痒痛并作之椒疮、粟疮、风赤疮痍、暴风客热等疾病,代表方剂有除风清脾饮、羌活胜风汤、泻肺饮、新制柴连汤。

金银花与连翘:金银花甘寒,清热解毒,散痈消肿之力颇强;连翘苦寒,疏散风热,辛凉透表,二者相须为用[4],多用于外眼疾病如针眼、睑弦赤烂、胞肿如桃、聚星障等外感风热,痈肿初起之病。代表方剂有银翘散、清营汤。

木贼与密蒙花:木贼性甘苦平,疏散风热,退翳明目;密蒙花性甘微寒,清肝养血,明目退翳,二者属于经验药对,黑睛生翳多病久,常气血两虚,二者均可退翳,密蒙花又善清肝、润肝,相伍可退翳而不伤正,用于黑睛疾病初愈,红退痛止,翳障残留,视物昏蒙,代表方剂为《原机启微》之拨云退翳丸、消翳汤。

菊花与决明子:二药同归肝经,决明子(草决明)苦寒泄热,甘咸益阴,既能清肝泻火,又能疏风清热;菊花为清肝明目要药,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二者相伍,善于治疗肝经风热上攻头目之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外障眼病,如胬肉攀睛、白睛青蓝,代表方剂有菊花决明散、栀子胜奇散。

2 利水除湿类“药对”在视网膜水肿的应用

视网膜水肿属中医“视瞻昏渺”范畴,在治疗视网膜水肿过程中,采用三焦辨证进行论治,可取得明显的临床效果[5]。《素问·灵兰秘典》[6]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若三焦气化不利,则肺、脾、肾等脏腑输布调节津液代谢的机能难以实现,正如《类经·藏象类》[7]曰:“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化不利,水液代谢失常,浊液不能排泄,以致水湿或水液停聚,泛溢于目,形成各种水肿性眼病。三焦辨证论治主要包括上焦之提壶揭盖法、中焦之实土制水法及下焦之温阳通利法。临床中可根据患者情况,采取局部辨病和全身辨证结合,注意药性的温热寒凉和患者体质的阴阳偏性,灵活配伍。必要时上述三种治法可以相互配合应用。

2.1 上焦之提壶揭盖法

该法具有宣发解表散水的作用,主要应用于视网膜水肿位于视网膜外层无血管区的神经上皮层周围,由于该层组织缺少血液循环,故临床上需要应用具有宣发功能的药物帮助该组织发散水液,达到消除水肿的目的。现代眼科临床中常用于治疗各种视网膜病变导致的黄斑水肿或内眼手术后视网膜水肿。

麻黄与法半夏:麻黄辛温微苦,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归肺、膀胱经,为解肌发表第一要药;法半夏辛温,燥湿化痰,清痞散结,归脾胃肺经,为治痰要药,《本草纲目》[8]云:“脾无留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二者相伍,宣肺发表,温化水湿,散结利水,属经验药对,半夏麻黄丸首见于《金匮要略》卷中,常用于内障眼病,如视瞻昏渺、视瞻有色等。

厚朴与杏仁: 厚朴味苦而气辛,有行气散结之功;杏仁味苦而降,有疏利开通之性,二者相使而用,行气消痞,宣肺下气,泌别清浊,用于治疗湿浊上泛引起的内障眼病,如云雾移睛、视瞻昏渺等,代表方剂是三仁汤。

2.2 中焦之实土制水法

该法具有运化水湿功能,主要应用于视网膜水肿位于视网膜内层神经纤维层周围。现代眼科临床中常用于治疗眼底视网膜血管性病变导致的黄斑水肿,如视网膜静脉阻塞等。

茯苓与猪苓:二药味甘淡平,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猪苓利水力强,但无宁心之功,二者相须为用,利中有补,既可去邪,又可扶正。多用于视瞻有色、视瞻昏渺等。

2.3 下焦之温阳通利法

该法具有温肾利水功能,主要应用于视网膜水肿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层周围。现代眼科临床中常用于治疗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眼病导致的黄斑水肿,如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等。

肉桂与泽泻:肉桂性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补阳助火,温经通脉,引火归元;泽泻性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清热泻火,二者属于经验对药,一补一泻,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补肾助阳,渗利水湿。用于治疗视瞻昏渺、云雾移睛。

羌活与独活:二药性辛苦温,同归肾、膀胱经,羌活性燥烈,解表力强,散寒胜湿止痛;独活性缓和,祛风通痹止痛,二者同用,相得益彰,眼科多用于风湿热邪相搏之瞳神紧小、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代表方剂是散风除湿活血汤。

3 止血理血类“药对”在眼科血证的应用

3.1 出血期,凉血止血为主

大蓟与小蓟:二药性苦甘凉,同归心肝经,凉血止血、解毒消痈,由于其性状相似,故亦混称大小蓟,经验用药,功善凉血泄热以止血,治疗血热出血诸证及疮痒。眼科用于治疗络损暴盲、云雾移睛,撞击伤目等病,即各种原因导致的内、外障眼病急性期出血。

3.2 瘀血期,化瘀理气活血为主

桃仁与红花:桃仁性苦甘平,活血祛瘀,消痈排脓;红花辛温,通利血脉,祛瘀止痛,二者合用治疗一切瘀血阻滞导致的眼络阻塞,如撞击伤目、暴盲、视瞻昏渺等,代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通窍活血汤。

当归与川芎:二药辛甘性温,当归行血养血,能走能守,补血要药;川芎活血行气,化瘀止痛,走而不守,血中之气药,二药为佛手散主药,眼科用于治疗眼络阻塞、气滞血瘀之症,如暴盲、视瞻昏渺、青盲等疾病,代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四物汤。

柴胡与川芎:柴胡苦甘微寒,归肝胆经,疏肝解郁、升阳举陷;川芎性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有升散之性,可上行头目而行气止痛,二者相伍行气活血、疏肝解郁,用于治疗肝气不舒,气血郁结所致的目系暴盲、混睛障等疾病,代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疏风清肝汤[9]等。

4 补益类“药对”在内、外障眼病的应用

补益类“药对”主要应用于眼病的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这两类证型内、外障眼病均可出现,但一般以内障眼病的水轮病多见,如青盲、高风内障、消渴目病等。

黄芪与白术:黄芪性甘微温,补气升阳,益卫固表,为补气要药;白术性苦甘温,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二者合用治疗脾虚气弱、中焦失运导致的眼睑抬举无力或内障眼病,如上胞下垂、青盲、高风内障,代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

当归与白芍;当归补血活血,白芍养血敛阴,当归补血偏于温阳,其性动而主走,白芍补血偏于养阴,其性静而主守,二药相配对,动静结合,互助其用[10],用于治疗肝郁气滞、气火上逆的绿风内障或眼珠破损,伤及气血的真睛破损,代表方剂有逍遥散、除风益损汤。

麦冬与天冬:麦冬性甘微苦,归肺胃心经,养阴润肺,生津除烦;天冬性甘苦寒,归肺肾经,滋阴润燥,清肺降火,二药合用用于治疗阴虚燥热导致的神水将枯等,代表方剂有《审视瑶函》石斛夜光丸。

墨旱莲与女贞子:二药同归肝肾经,滋补肝肾,墨旱莲性甘酸寒,凉血止血;女贞子性甘苦凉,乌须明目,用于治疗阴血不足,肝阳偏亢而至头晕目眩,视物昏花,须发早白等症,《景岳全书》[11]云:“养阴气,平阴火,解烦热骨蒸,止虚汗、消渴……。亦清肝火,可以明目止泪。”眼科常用于治疗阴虚燥热而致的消渴目病,二药组方二至丸。

熟地黄与山茱萸:熟地黄性甘微温,归肝肾经,滋阴补血,益精明目,为养血补虚之要药;山茱萸酸涩微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益精助阳,为壮水之主药,二药合用用于治疗阴虚精亏、目睛失养所致的视物不清,如云雾移睛、高风内障等,代表方剂《审视瑶函》明目地黄丸。

菟丝子与枸杞子:菟丝子为补阳药,性甘温,归肝脾肾经,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可使精血上注而有明目之功,《本草正义》称菟丝子为“养阴通络上品,其味微辛,则阴中有阳,守而能走”[12];枸杞子为补阴药,性甘平,归肝肾经,滋补肝肾,益精养血,明目消翳,润肺止咳。二药相伍,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治疗肾脏虚耗,眼目昏暗,内障渐生之眼疾,如视瞻昏渺、高风内障、青盲等,代表方剂《审视瑶函》四物五子丸。

5 和解类“药对”在内、外障眼病的应用

和解类“药对”主要应用于眼病实证,相火偏旺或寒热错杂证,一般以内障眼病的水轮病多见。

黄连与吴茱萸:黄连大苦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长于治疗中焦湿热郁结或气机不畅、心下痞满;吴茱萸性辛苦热,辛散苦泄,善能散寒止痛,疏肝解郁,降逆止呕。二者合用用于治疗肝郁化火、肝胃不和所致的胁痛口苦,恶心呕吐,如绿风内障,代表方剂《丹溪心法》左金丸。

柴胡与白芍:柴胡性苦微寒,归肝胆经,芳香疏泄,疏肝和肝,善于疏泄半表半里之邪,为和解少阳之要药,《药品化义》[13]言:“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白芍性苦酸甘,归肝脾经,养血柔肝,收敛止痛,《汤液本草》[14]云:其“气微寒,味酸而苦。气薄味厚,阴也,降也”。二药一疏一敛,一升一降,相制为用,用于治疗肝脾不和、肝火循经上逆伤目,灼伤脉络致生翳障,如绿风内障、青风内障、云雾移睛、暴盲等疾病,代表方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

黄芩与柴胡:黄芩性味苦寒,入少阳胆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又可清泄少阳半表半里之郁热;柴胡性苦微寒,归肝胆经,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二药相伍,疏肝升阳,下泻胆火,和解少阳,药对来源《伤寒杂病论》。眼科多用于绿风内障、青风内障症属少阳胆火偏旺,神水瘀滞,目窍不通而致眼胀痛伴胸胁苦满等症,代表方剂小柴胡汤。

6 其他类“药对”在内、外障眼病治疗中的应用

川椒与乌梅:川椒性辛温热,归脾胃肾经,温中止痛,又善止痒,有驱蛔杀虫之功;乌梅性酸涩平,收敛固涩,安蛔止痛,二者相伍名曰杀虫丸,善治蛔虫,二者经验药对,眼科用于治疗椒疮、粟疮、时复目痒等痒涩不止之外障眼病。

海藻与昆布:二药性味咸寒,同归肝胃肾经,消痰软坚,利水消肿,是用于治疗瘿瘤瘰疬的要药、对药,眼科经验用于治疗视瞻昏渺、消渴目病、撞击伤目病等视网膜增殖机化膜形成之眼疾。

全蝎与白僵蚕:全蝎性味辛平,有毒,归肝经,性善走窜,即可平肝熄风,又可搜风通络,为止痉要药,《本草求真》[15]云:“全蝎,专入肝经,凡小儿胎风发搐,大人半身不遂,口眼斜……无不用之”;白僵蚕性咸辛平,归肝肺二经,祛风止痛,化痰散结。二者相伍临床应用较广,亦为《施今墨对药》的重要药对之一[16],眼科常用于视一为二,代表方剂牵正散。

7 小结

临床中“药对”应用颇为广泛,《本草纲目·序例》[17]云:“药有七情,独行,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古方多有相恶相反者,盖相须相使同用者,帝王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尔。”临床常用“药对”中组成方式以相须、相使者为多,性味中有酸甘配对、辛苦配对,亦有气血配对、升降配对等,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从属脏腑,审其轻重,辨其五味,合理配伍,正确使用即可以达到增强药效,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所述眼科常用“药对”的总结,既有前人的经验、经方的传承,也有眼科学自己的临床特点和创新,望与同道分享并有所裨益。

猜你喜欢

眼病明目二者
明目养胃食荠菜
清心明目上清丸中9种成分的含量测定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三 为什么治疗眼病也需要针灸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九 得了眼病,是热敷还是冷敷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八 看眼病,有急也有缓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摇曳
UPLC-Q-TOF法分析双丹明目胶囊化学成分
UPLC-Q-TOF-MS法分析双丹明目胶囊入血成分
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