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若干思考

2020-01-10刘久凌

科教导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资助困难

刘久凌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教育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是教育扶贫的主阵地之一,高校资助工作肩负着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使命。

1 精准扶贫背景下,目前高校资助精准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困难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日趋完备,其中包括高校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新生入学资助、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资助手段,但高校在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实现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过程中仍存在部分现实问题。

(1)资助工作队伍力量相对薄弱,精准资助工作量大。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主要依靠学生管理部门和各学院的辅导员,而工作对象是全校学生,资助工作时间短、任务重,申报资助的学生数量多、情况杂,这使资助工作人员难以在短时间内对所有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准确排查。且辅导员等资助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事务繁杂,因此没有充裕时间来对资助政策和资助工作进行深层次思考,对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式相配套的资助形式和理念不能深入了解。

此外,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部分困难学生可能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经济状况明显好转,而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宽裕的学生也会因家庭变故致贫,因此,每年开展资助工作时都需要对已经掌握的数据再次核实、调整,决定是否需要资助或调整资助额度,这也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2)对贫困学生的识别工作精准度不高。当前的大部分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主要依靠学生自主申报,辅导员组织班级、年级评议小组审议学生所提交的证明材料,后确定初步名单,再由院级、校级评议后审核通过,在程序上基本能够实现合理规范,但在实现精准性层面仍有漏洞。从认定标准上看,由于学生多为外地求学,学校无法真实具体的了解学生实际家庭经济情况,只能凭借学生提供的贫困证明去判断,但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各大高校对贫困认定的标准不统一。从认定对象角度看,部分家庭贫困学生出于自卑心理等原因可能放弃认定,无法得到资助,另一方面,部分不存在实际经济困难的学生却在利益的驱动下申请资助。部分学生在联系基层部门出具证明时,认熟人、凭关系,证明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也增加了学校对学生贫困情况进行精准识别的难度。从认定贫困等级的方法上看,每个学校对于贫困生的界定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各有自己的具体方法,有些方法在实际认定过程中易过多掺杂个人主观因素,如邀请学生上台演讲、民主投票等方式,投票学生受关系亲疏远近及演讲者表现等因素影响,无法进行客观判断,类似界定困难等级方法均不够科学严谨。

(3)重基础物资性资助轻精神发展性资助。贫困学生成长发展地区环境闭塞,教育发展水平相对经济发达地区较低,导致贫困地区学生在学业基础知识方面,综合素质能力方面整体表现较欠佳。多数贫困学生由于经济拮据,无法融入普通大学生日常生活,主要表现为性格内向保守,思想相对局限,人际交往能力弱,甚至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因此,贫困大学生的不仅存在物质贫困问题,还存在意识贫困和思路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但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中,主要以关注贫困学生基础物资需求为主,例如利用国家助学贷款保障学生按时缴纳学费,利用国家助学金保障学生日常生活消费等。对于贫困学生思想意识的精准帮扶工作,高校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政策导向方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没有明确的扶持贫困大学生发展性需求的专项资助类别。在实际资助工作中,高校对如何提高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让贫困学生在未来的人生中走得更远更好等更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考虑较少,贫困学生的发展性需求未能得到满足,仅靠给予经济扶持,甚至易让部分贫困生养成一种“等、靠、要”的不劳而获的思想,不利于他们的成才成长,贫困学生的意识贫困和思路贫困问题未能从源头上得以解决。

2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若干思考

(1)夯实基础: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是高校实施精准资助工作。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实施主体中除了高校资助部门管理工作人员,主要由一线辅导员构成。资助育人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但辅导员工作覆盖面广、工作量大,要保证辅导员熟知精准资助工作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就需要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此外,从长远发展角度,高校精准资助工作还需构建一支数量充足且具有专业化、职业化、稳定性特质的工作队伍,除资助部门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外,队伍可吸纳班主任、学生成长导师、优秀学生干部在内,形成各方参与的合力。

进一步完善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中相关的政策文件和监督机制。目前,我国在精准扶贫工作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性的文件,但与高校精准扶贫有关的内容较为缺乏,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当尽快围绕高校的精准扶贫、精准资助工作出台相应的政策性文件,为高校落实精准资助工作提供保障。在实际工作中,为保障精准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实效性,需要设立专门机构对其审查,对于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有针对性的修正。

高校精准资助要确保经费投入。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高校应从学校事业收入中按一定比例及时足额地提取资助经费,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且要确保足额提取的资助金做到足额使用,不能出现只提不用、多提少用、任意挪用等情况。

(2)把握关键:做好资助对象的精准认定。精准认定资助对象是做好精准资助工作的关键。做好精准认定工作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入手。第一,高校可以推行有具体量化标准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认定办法,提升困难认定的科学化、精准化水平。例如,在评定指标上更加细化,将学生家庭人口数量及健康状况、人均收入、生源地资助情况、学生在校一卡通消费记录等纳入指标体系,确定不同指标所对应的分值,通过计算方法将所得信息进行量化后进行考评,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去判定学生家庭实际困难程度,精准划分困难级别。第二,高校要真实、详细掌握贫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信息,对谎报贫困状况骗取补助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程度的惩处,追究其责任。学校可借助实地走访、电话家访等调查形式,切实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状况。同时,要保持家校联系,动态掌握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变化情况。也可以利用辅导员谈心谈话等形式深入了解学生、走近学生,向学生普及资助政策,既精准识别真正贫困的学生,又精准识别学生真正的贫困。第三,可从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比例方面入手,根据特定院系、专业、班级的学生整体经济状况进行调整,例如对于贫困学生较多的院系、专业或班级,可以给予一定比例倾斜,避免标准单一,简单粗暴的实施“一刀切”。做好精准、科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扶真贫”的前提,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让各项具体工作收到实效。

(3)突破重点:加快建设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性资助体系。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针对扶贫问题,习总书记指出,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因此,做好教育精准扶贫,落实高校精准资助工作,要瞄准病根,解决思想意识贫困问题,必须稳步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工作,在落实保障性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将“给予型”“输血型”资助模式转变为“励志型”“强能型”资助模式,加快建设科学完善的发展性资助政策体系。在高校实际资助工作中,对学生发展性需求首先要做到精准识别,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借助问卷调查、谈心谈话等方式全面了解贫困学生发展性需求,如贫困学生学业目标及规划、职业发展目标及规划,及其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其次要做到精准帮扶,结合学生个体发展需求设定具体资助方案,给予学生一定的经费支持与专项指导,通过精准帮扶措施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例如资助学生考取专业相关资格证书,提升专业素养和就业能力,资助优秀贫困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名校夏令营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打开视野,摆脱思想意识贫困。最后要做到精准管理,要建立起贫困学生发展性需求档案,将需求信息、落实情况录入到档案当中实施动态管理,实现扶贫对象发展性需求信息真实、可靠。

3 小结

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如何精准地资助育人,已是各高校资助工作的重点。但就目前来看,高校精准扶贫工作仍有许多内容有待完善。因此,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高校层面仍需努力探索落实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本文简要阐述了目前我国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中的部分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思考,希望能对我国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实践提供一定帮助。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资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选择困难症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有困难,找警察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