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价值观研究的新成果
——评江畅著《中国传统价值观及其现代转换》

2020-01-10赵馥洁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

关键词:价值观念价值观传统

□ 赵馥洁,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

江畅教授著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及其现代转换》[1],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后期资助成果。该书视野恢弘,体大思精,内涵丰富,新意迭出。笔者初读之后,觉得它有四个方面的创新。

一、“中国价值观”概念的新创立

该书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中国价值观”的新概念。“中国价值观”的概念,作者早在2016年就提出:“自觉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大幅度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旗帜鲜明地打出‘中国价值观’的旗号并扩大其影响,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2]该书中,作者重申了这一观点,并对中国价值观的含义、形成、功能、结构作了明确而清晰的阐述。关于其含义,作者提出:“中国价值观就是得到世世代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广泛共识和相袭沿革,并积淀为中华文化深层结构的那些根本的总体的价值观念。”[1]3关于其形成和功能,作者认为:“它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又涵养中国人的智慧;它从中华民族精神里汲取和凝聚力量,更运用这种力量指引和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强大。”[1]3。

作者认为,中国价值观包括中国传统价值观和中国现代价值观。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它萌芽于“三皇五帝”,孕育于夏商西周“三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官方形态确立于西汉武帝年间。此后,中国价值观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演进,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价值观现代转换的复杂而漫长的历程。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而言,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换经历了革命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以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当代价值观三个发展阶段或基本形态。当代价值观是现代价值观的一种形态,而核心价值观是其核心内容。中国当代价值观就其性质而言,也可以完整地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作者对中国价值观的现代转换充满了信心,指出:“无论是与中国价值观在传统社会历史上的演进相比,还是与西方现代价值观的构建相比,中国价值观的当代转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正是因为这些特色和优势,我们说中国价值观已经走上了伟大复兴的道路,可谓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1]10

创立中国价值观的概念,把具有共识性、沿袭性、深层性、根本性、总体性的价值观念概括为中国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中国价值观贯通古今各种价值观念,整合价值观念的各种类型,形成价值观念总体,具有凝聚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观念共识的重要功能。第二,中国价值观使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有了内在的相关性和统一性,为实现传统向现代的转换提供了枢纽。第三,作为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根本标志,中国价值观使中华民族以独特的价值观念旗帜区别于世界其他各民族。正如作者所云,中国价值观的内涵、内容、形态虽不断发生与时俱进的变化,但是,“它的遗传基因、内在精神、基本品格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从而形成了一以贯之的中国价值观传统,并以任何其他国家和民族无可比拟的独特个性和优势独秀于人类文明和世界民族之林”[1]5。

二、中国传统价值观特质的新认识

要研究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换,必须对中国传统价值观有准确、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该书着重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首先,从外延和内涵上对传统价值观做岀了明确的界定,接着描述了传统价值观萌芽、形成和演进的历史,进而分析它的人性根基及其五大特质。这就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传统价值观的立体宏观图景。其中,关于传统价值观特质的分析颇有新意。该书指出,传统价值观的现实基础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传统价值观的观念前提是“道”和“德”、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仁者爱人”、传统价值观的根本精神是“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传统价值观的规范体系是宗法制和礼制。这种从现实基础、观念前提、核心内容、根本精神、规范体系等五个方面对传统价值观特质的概括,体现了作者对传统价值观的新认识和新把握,形成了一家之言,为学术界关于中华文化、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特征的异彩纷呈的讨论,增添了新的论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启发意义。

笔者曾在1991年出版的《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一书中提出“中国传统哲学基本上属于价值哲学”[3]4,并对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特征进行了思考,认为“重视规范、多元取向、道德主导、内在冲突、相成互补”[3]4是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内容结构特征。江畅教授在该书中基于对传统社会价值观复杂性的分析,从外延和内涵两个角度对传统价值观作出了界定。从外延看,传统价值观是指在中国传统社会不同时期和不同范围存在过或流行过的各种价值观中,那些得到较为普遍认同或普遍信奉的基本内容及其意蕴;从内涵看,传统价值观是一种以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主要以小农经济和宗法制为标志)为现实基础,以“道”和“德”为观念前提,以“仁爱”为核心内容,以“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为根本精神,以宗法制和礼制为基本保障,以“圣人”和“大同”为最高目标的价值观念体系。这一内涵的五个方面也充分体现了传统价值观的特质。作者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界定及对其特质的分析,角度更独特,视野更开阔,观点更新颖,读后深受启发!

三、中国传统价值观内涵的新分析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容极其丰富,可以从各种角度、选取不同方法进行研究。该书从主要思想、主导观念、基本精神、实践体现等四个维度对中国传统价值观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一系列创新性观点,尤其是选取传统社会较为广泛认同的十个方面的主要思想做为价值观念内容的深层结构逐一分析。作者指出,它们都是在理论上得到比较充分论证的思想,同时对社会生活也有重要影响,是传统社会人们的深层价值意识。该书对这十个方面的结构安排,是从传统价值观的内在逻辑着眼的,即从作为价值观根基的天道、万物之性、人性入手,到根据人性所确立的理想人格,再到理想人格实现的要求、路径、方法等,最后到理想人格在经邦济世中得到体现,以及在理想社会中得以实现的主要方略。具体而言,其中“道” “性” “诚”揭示的是传统价值观的思想根基,这些范畴本身也有价值的含义;“君子”与“圣人”是传统价值观的人格理想,也可被视为传统价值观的终极价值目标;“仁义礼智信”“中庸之道”“忠恕之道”是实现人格理想的主要路径,“内圣外王之道”则是将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统一起来加以实现的关键环节;“内圣外王之道”所追求的是从“小康”到 “大同”的社会理想,“王道”与“仁政”、“五伦”与“三纲五常”、 “其命维新”则是实现社会理想的主要路径和实现人格理想的社会条件。

作者认为,中国价值观历史悠久,其中的主导观念也处于不断流变的过程中,但传统社会也慢慢积淀了贯穿整个传统社会的主导观念。作者从浩如烟海的传统价值观念中选取了十一个主导观念进行分析,认为这些主导观念从总体上看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的确存在一些糟粕,如“忠君”、“三纲”、“男尊女卑”等观念,但这些糟粕观念基本上都是传统价值观的主导观念的极端化。作者把传统价值观的基本精神视为其作为“文本”所隐蕴的意义,认为它们既是传统价值观的本质内涵,也是其价值要求,它们凝聚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和精髓,是民族的脊梁、文化的命脉。作者指出:“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之精神,它对于中国人既有内心信念的意义,也有心理激励的意义,还有行为规范的意义,因而特别值得当代中国人传承、弘扬和发展。”[1]352

在对传统价值观的主要思想、主导观念和基本精神分析之后,该书还研究了传统价值观的实践体现。作者认为:安土与尚农相一致、个人与整体相融合、君子与大同相贯通、宗法与王权相补充、民本与官贵相反衬、孝亲与忠君相衔接、人德礼法治相协同、经常与权变相辩证、教化与修身相促进是传统价值观的实践体现,即从观念转变为实践的方式。这一研究,突破了研究传统价值观仅局限于观念层面,探索了传统价值观在传统社会中如何实现这一重要问题。尽管作者申明,对传统价值观核心内容做这样的梳理只是他自己的一种处理方式,不排除对传统价值观核心内容还有其他更好的概括。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言之,该书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内涵的这些深入分析,是甚为独特、颇具新意的。

四、传统价值观转换途径的新探索

研究传统价值观内容的意义在于对其进行现代转换,借以构建和完善当代价值观,于是,解决中国传统价值思想观念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就成为在构建和完善当代价值观过程中需要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这一问题成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江畅教授在该书中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第一,该书认为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起,传统价值观现代转换过程与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当代价值观建设过程是统一的,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优秀传统价值观实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第二,该书对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换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包括传统价值观现代转换的历史际遇、从革命价值观到核心价值观的发展、现代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的弘扬、现代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的更新、传统价值观现代转换面临的任务等重要问题。第三,该书对中国当代价值观构建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重要问题,指出构建和完善当代价值观仍然是我国现阶段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构建和完善中国当代价值观需要着重研究解决传统价值思想观念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理论价值体系(主流价值观)的完善、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治理和社会公众普遍认同等几大问题。

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索和阐发,作者把对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换的研究提高到了新的学术境界,达到了新的学术水平。在探索传统价值观现代转换的基础上,作者较具体地分析了优秀传统价值观融入当代价值观的问题,明确提出融入的目的是“使社会主义性质的核心价值观富有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底蕴和意蕴”[1]813。为此,作者对优秀传统价值观融入当代价值观的路径进行了系统策划,提出要做好六项重要工作。这些都是富有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符合实际的建议。

当然,该书也有进一步深化、提升和完善的空间。第一,对传统价值观一些概念、命题、思想的阐释还可更进一步准确、全面。例如,关于天人关系问题,古代既有天人合一论,也有天人相分论(如荀子、刘禹锡等)。而天人合一论中,既有儒家的天人合一论,也有道家的天人合一论。这些不同的天人关系论,蕴涵的价值观念也不相同。儒家天人合一论蕴涵的核心价值是道德,道家天人合一论蕴涵的核心价值是自然。儒家的天人相分论蕴涵的则是对人的能动性的崇尚,如荀子曰“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刘禹锡云“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论上》),又云“天人交相胜”(《天论上》)。这些都是中国古代价值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如人性论,孔孟的性善论、荀子韩非的性恶论、老庄的自然人性论都支撑着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它们都是中国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性善论是多数哲学家认同的思想,而不是普遍认同的观点。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第二,对书中创设的研究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框架,即主要思想、主导观念、基本精神和实践体现,以及各部分的具体内容,还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进一步体系化。第三,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含义既有贯通古今的普遍性,也有其时代的特殊性,普遍性为继承提供了可能,特殊性为现代转换提出了必要。例如,“爱人”是儒家“仁”的普遍性含义,而“爱有差等”则是儒家“仁”的特殊性含义,二者内在地包含于“仁”之中。其普遍性含义,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继承和弘扬,而其特殊性含义则必须予以批判、扬弃。又如,墨子批判了儒家“爱有差等”的特殊性含义,吸取了“爱人”的普遍性含义,创立了“兼爱”概念。而“兼爱”也有其普遍性含义与特殊性含义的内在矛盾。因此建议作者在关于传统价值观念的优劣标准和现代转换的探讨中,进一步分析价值观念中存在的普遍性含义和特殊性含义问题。

总之,《中国传统价值观及其现代转换》是一部具有重要时代性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著作,提出的问题广泛而复杂,提出的观点新颖而丰富。虽然其中一些观点,笔者未必认同,但仍为该书的出版衷心喝彩。该书升华了中华传统价值观研究的新境界,开拓了传统价值观现代转换的新思路。

《中国传统价值观及其现代转换》的出版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研究和价值哲学研究的重大贡献,它必将大力推进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学术研究。这部专著在弘扬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将大放光彩。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价值观传统
我的价值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