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哲教授运用针刺联合心理暗示治疗癔症性意识障碍经验*
2020-01-10乔战科宋艳芳
乔战科,宋艳芳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刘向哲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师从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永炎院士、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及岐黄学者王新志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年,积累了扎实的中西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癔症是属于神经症范畴的一类精神障碍,可归属于中医学的“郁证”“脏躁”等范畴。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1]显示:在经济文化落后地区,该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高,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该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
1 癔症的病因病机
目前对于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包括:①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情感暴发等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②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③退化反应如幼稚行为、童样痴呆等。第二种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临床实践发现:癔症常常发端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时,而且癔症的发作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某些义务[2]。癔症曾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其发病往往受多个因素影响,主要包括遗传、心理因素、人格因素和躯体因素,尤其与心理刺激密切相关[3]。刘师认为癔症性意识障碍的发生多是由于患者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是为了逃避某种义务而表现出的一种精神症状,不能勇于承担责任。部分患者也是希望通过发病引起家人的关注,从而达到内心的满足感,发病多能追溯到某种明显诱因。
2 癔症的防治
徐国香[3]认为:癔症的预防关键在于强调心理卫生,使患者正视各种刺激,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够正确对待生活。因此,在癔症的治疗中主张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中医学结合自身特点,将针灸作为治疗癔症的常用方法。针灸是我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配合一定的手法治疗全身疾病。针刺治疗癔病属于癔症物理疗法的一种,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症状,针刺不同的穴位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Charcot首创的暗示疗法是治疗癔症的经典方法,是消除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有效措施,至今仍通用于世界[4]。刘师在癔症的治疗中也强调心理治疗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引导患者认识疾病,使其建立克服心理障碍的信心,从而增强其对疾病的适应能力。对于癔症性意识障碍患者,目前西医学的暗示疗法多是通过静推葡萄糖酸钙或者生理盐水等安慰剂,同时配合暗示性语言治疗。中医学结合自身特点,可以采用局部针刺配合语言暗示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药物的运用主要是针对患者自身表现的情绪及躯体不适的症状,给予患者一定程度的心理安慰,从而消除患者自我暗示的基础。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16岁,2019年1月4日初诊。主诉:发作性昏睡3年,加重1个月。症见:昏睡,呼之不应,推之不动,四肢发硬,僵卧于轮椅,双目紧闭,眼睑颤动,吞咽动作存在,无大小便失禁症状。由家人轮椅推至门诊。详询病史得知,患者自幼因学业较差而辍学,性格较为内向,不乐于与别人打交道,辍学后长期跟随父亲在工地打工。患者夜间睡觉前无明显异常,作息时间较为规律,家属往往在早饭时间发现其发病。首次发现其发病后遂至当地医院就诊,行心电图、头颅CT、磁共振、脑电图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给予营养神经、抑酸护胃等药物,患者至下午苏醒,无明显不适,随后出院回家。此后症状仍反复发作,每半个月或者1个月可发作1次可自行缓解,每次持续时间12 h~1 d,家属曾辗转多家医院就诊,效果不理想。近1个月来昏睡发作3次,遂至本院门诊就诊。进一步询问得知患者舅舅亦有类似症状。刘师检查后发现患者查体不合作,强行张开其眼睑,可见眼球迅速偏向一侧,动其下肢有抗力,未引出明显的病理征,结合其既往病史及检查,排除神经系统相关疾病。西医诊断:癔症性意识障碍。中医诊断:郁证,辨证为肝气郁结。治宜行气解郁,开窍醒神。主要采用针刺联合心理暗示治疗。首先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使患者单独留在诊室接受治疗,告诉患者:“不要紧张,我们将进行针刺治疗,只需要一次就能醒来。”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先针刺涌泉穴,快速进针,予以强刺激、行捻转泻法;然后针刺人中穴,向上斜刺,刺激至流泪。在针刺过程中不断暗示患者“如果感觉有泪的话,让它流出来就能醒了”“放轻松,伸开双手,活动一下双腿,身体放松,试着睁开眼睛看看”“如果你有感觉的话就睁开眼看一下”。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患者吞咽动作较前频繁,但是患者仍未醒来;继续行针,同时加刺合谷穴、太冲穴,予以强刺激、捻转泻法,并告诉患者“这一针效果是最好的,只要扎上去后你就能醒来”“接下来我将在你手上扎一针,如果你有酸麻感的话,试着慢慢放松,睁开眼睛”“今天你不需要工作了,醒来了去做一些你想做的事”。在施针1 min后,患者逐渐转醒。另外刘师还特别嘱咐家属,父母双方应该多抽些时间陪伴孩子,多与其交流以了解其爱好和需求,给予其足够的自由和尊重,使其生理、心理处于健康和谐状态。治疗结束后1周电话随访,患者病情好转,精神症状也有所好转。1个月后电话随访,未见复发。
按 癔症多属于心理障碍,其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普遍认为心理因素为主要病因,因此在治疗中,应该以疏导心理为主要原则。中医学认为该病系由肝气不疏所致,因患者长期被动的接受不愿意做的工作,加上性格内向,不擅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另外由于家属忙于工作无暇关注孩子,导致其感觉自身缺乏关爱,长此以往患者内心越来越闭塞,最终导致气机郁闭而发病,正如《诸病源候论·结气候》记载:“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因此,针对其病机中医学亦主张精神治疗,如《临证医案指南》云:“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针刺治疗也只是起辅助作用,以醒脑开窍、疏肝解郁为主要治则。针刺涌泉穴可以振奋肾气,醒脑开窍,疏利气机,为临床急救之要穴。《难经·二十九难》言:“督之为病,脊强而厥。”脊髓和脑正是精神调节的中枢;人中穴是督脉急救穴,可宣闭醒脑开窍;合谷、太冲称为四关穴,亦为急救穴,可行气活血。上述诸穴合用,共奏调理气机、开窍醒神、疏肝解郁之效。
4 小 结
本病的发生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同遗传因素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具有癔症性特点的患者在消极的因素下更易诱发癔症,中医学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因此疾病早期的治疗尤为重要。癔症患者的想象力较为丰富,其较难区分现实与虚幻,且较易接受暗示。这就需要护理人员正确的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认识癔症的性质,其疾病症状为功能性症状而非器质性的症状,消除患者恐惧、紧张的负面情绪,耐心进行心理疏导与劝慰,同时消除患者家属的疑虑,避免家属情绪影响患者病情。此外还需要传授患者正确的释放情绪的方式,积极培养生活中的兴趣与爱好,从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对应激事件的耐受[5-6]。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忙于工作,以致于无暇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癔症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因此家长应增加对孩子的关注,及早发现病情,积极寻找病因,使孩子正视病因,形成健康的人格,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