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志教授在脑病中运用轻清走上之品经验*
2020-01-10孙永康徐方飚王新志
孙永康,徐方飚,王新志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王新志是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管理局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获批者,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岐黄学者。王教授从事中医脑病研究逾40年,临床经验丰富。“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是吴鞠通治疗温热病处于上焦的治疗大法,国医大师张磊教授提出“轻清法”治疗脑病的观点,认为人之头部疾患以热证,实证多见,且高巅之上,唯风药可达,风热上壅,宜使用轻清上浮而又凉散的药物[1]。王教授早年跟师于张磊教授,在临床运用中常习张教授使用轻清走上之品以治病,同样以其为载体,载他性之药至病所,临床中常用薄荷、谷精草、菊花、荷叶、紫苏叶等。笔者从文献记载、现代研究及运用经验3部分介绍上述几味常用药物。
1 薄 荷
薄荷味辛,功主宣散风热,临床中多用于外感风热等疾病,亦可用于头痛、中风等脑部疾病。五代时期,《日华子本草》记载薄荷可“治中风失音”,并能疗头风;至明代对其功用的研究更为宽泛,《滇南本草》概述其可“治一切伤寒头疼”,且能“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去风痰”;清代其治疗疾病又有了新的补充,刘若金在《本草述》论述其可治中风、癫痫。
姜圆圆等[2]发现:薄荷中L-薄荷醇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使用不同剂量的L-薄荷醇对戊四唑及N-甲基-D-天冬氨酸小鼠惊厥模型进行观察,发现中、高剂量组可明显减少惊厥发作时间、延长潜伏期、降低死亡率,并且高剂量组可减少惊厥发作次数。梁浩明等[3]发现:鼻吸入薄荷油可明显改善小鼠精神疲劳状况,得出其有较好地抗精神疲劳作用,并认为该作用的产生是由于鼻吸入薄荷油能够影响脑内神经递质。庞锦伟等[4]研究认为:薄荷提取物具有明显抗氧化性,这可为中风脑卒中急性期氧自由基的清除提供参考。薄荷脑还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已被开发为复方薄荷脑注射液等镇痛药品在临床上使用[5-6]。薄荷醇可促进纳米药物透过血脑屏障,这为薄荷“引药上行”的中医作用提供了依据[7]。
王教授认为:薄荷轻清走上,可上利头目,其不仅有疏散风热之效,还入厥阴经脉,有清肝之功,对于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等证尤为适合,并可止痛,堪称脑病常见头痛等疾病佳良之品。另外,结合现代研究,王教授在中风、不寐等疾病中亦常使用薄荷,认为:其一,能为舟楫,引他药上行,助他药之效;其二,对中风急性期有较好作用;其三,中风后患者精神心理负担重,抑郁等精神疾病发生率较高,本品可兼以疏肝,对于中风后常见精神障碍有较好地改善作用。临床常用剂量为6~10 g,取引药上行功用者多用6 g,认为质轻、量小则效更佳;兼有其他功用者常用量为10 g,认为量微小,不足以起疏肝、平肝、清热等功效。
2 谷精草
《本草纲目》曰:“谷精草体轻性浮,能上行阳明分野。”谷精草最早被记载于宋代形成的《开宝本草》,并且逐渐有了其在脑病中运用的记载,如《姚僧坦集验方》外敷患处治疗偏正头痛,《圣济总录》用其吹鼻治疗脑风头痛;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记载了其可治疗头风痛,原文论述曰:“治头风痛,目盲翳膜,痘后生翳,止血。”
现代研究[8]表明:急性脑缺血可使脑部产生大量的脑自由基等物质,这些物质的过量产生可引起脑细胞损伤及神经损害,而机体本身存在的抗氧化性是对抗上述反应的机制,可减弱病变后脑损伤的程度,故在急性脑缺血的治疗中抗氧化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有研究[9]证明:谷精草提取物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可为本病的治疗提供参考。王美微等[10]发现:谷精草提取物对6-羟基多巴胺所导致PC12细胞有明显的修复神经损伤作用,并能减少细胞凋亡,并且对6-羟基多巴胺所导致斑马鱼的多巴胺神经元减少有抑制作用。
王教授认为:谷精草主要有三方面的疗效。①可清利头目,临床常用于中风、头痛、眩晕等,对于常见头部昏懵不适有较好疗效。因其入肝经、性偏凉,对中风、眩晕等疾病所伴随的眼昏、眼花、视力下降、视物旋转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作用。②可疗腹胀,《神农本草经疏》述本药“入足厥阴、阳明经”,《本草易读》记其可疗“小儿中暑,吐泻烦渴”,可治疗腹胀、纳差等症状。中风后患者运动减少,多有腹胀等表现,眩晕、头痛患者多伴有纳差、呕恶等表现,谷精草可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③可补虚,王教授认为本品尚可补虚,以补脾胃之虚为主,因其不仅归于阳明脾胃之经,并且味甘,以甘味能入脾胃、能补能缓,对于中风后遗症患者尤其适用。中风病的产生以虚为基,病后风、火、痰等病理因素逐渐消退,机体更虚,本品可疗病症,并兼有补益之效。
3 菊 花
菊花在《雷公炮制药性解》记载分别入肺、脾、肝、肾四经;南朝陶弘景以其可治风眩;《药性论》曰:“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至明朝对本药的认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神农本草经疏》记载:“菊花专制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直接表明其可祛肝风之效;李时珍记载“菊花,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表明了其尚有补益肺、肾之功;《神农本草经疏》曰:“菊花专制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
菊花在文献记载中多有明目之效。现代研究[11]证明:菊花所含有的木犀草素、芹菜素、槲皮素、香叶木素、黄芩素等成分分别通过抗氧化、抗细胞凋亡、保护神经传导通路、抗炎等机制起到治疗眼部疾病及改善视力的作用。杨小四等[12]研究发现:野菊花总黄酮可促进β淀粉样蛋白的清除,减少其细胞毒性,从而起到对阿尔茨海默病神经保护的作用。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是脑卒中产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野菊花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有降血糖及降血脂的作用,这为菊花在脑血管疾病的运用提供了依据[13]。
王教授在脑病中常用到菊花,并且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方面。①肝脏不安导致中风、眩晕等,包括肝阳上亢等,以其可平肝。②在脑病中无论因何原因导致眼部不适者,如眼昏、眼花,因其可明目。③见风动之象,无论因实因虚,皆以菊花为佐使,因风动之象多责之于肝,其次为高热、血虚、阴虚动风生风,而菊花既能制肝风,又性凉可清热,还能补虚。④临床辨证为肝肾阴虚者,以肝为佐,因肝为刚脏,肝肾阴虚于下,则阳易上动,故不管有无肝阳上亢之象佐以菊花,有则平肝,用量10~15 g,无则防之,用量6~9 g。菊花还有补益肝肾之功。⑤对于中风后相关肺炎的治疗强调培土生金,对中风恢复期又提倡心脑与肾同治[14],而菊花能益肺、肾、肝3脏。⑥结合现代研究,以菊花降糖、降脂以降低卒中的发生率[15]。
4 荷 叶
荷叶在古代文献记载中多有治疗头晕、清痰、化瘀及补益的功效,如《滇南本草》曰:“上清头目之凤热,止眩晕,清痰,泄气,止呕,头闷疼。”《本草纲目》曰:“生发元气,裨助脾胃,涩精浊,散瘀血,淆水肿、痈肿,发痘疮。”除此之外,《本草通玄》记载其可“开胃消食,止血固精”。
邹瑾等[16]发现:荷叶碱可降低细胞内血脂蓄积。乔羽等[17]对搜集荷叶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联合运用荷叶制剂对血脂可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吴荣叶[18]对60例中老年肥胖症继发高脂血症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服用辛伐他汀钙片及荷叶灰,8周后对患者血脂水平进行观察,发现口服荷叶灰组患者血脂改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王教授认为:荷叶出淤泥、水沼而不染,临床常用又为风干之品,取类比象,认为其利水消肿之效佳,在治疗脑出血时提倡活血止血、活血利水、破血止血3法。荷叶不仅能化瘀活血、止血,还可消肿,适用于脑出血不同时期的治疗;另外对于脑出血超急性期常使用荷叶炭,认为荷叶为炭利水消肿之效减弱,而止血之效益重。在治疗眩晕时,认为“无郁不作眩”,郁为痰、火、湿、食、瘀五郁,荷叶可清痰,性凉祛热、利水、开胃消食、活血化瘀,对应眩晕之五郁。
5 紫苏叶
紫苏早在《尔雅》中就有作为药物的记载,《日华子本草》记载其补中益气,可治“心腹胀满”。《本草图经》曰:“通心经,益脾胃。”《本草汇言》以其可“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安胎气,下结气,花痰气”,为“治气之神药也”。《滇南本草》直接论述其可“解伤风头痛”。《本草撮要》以紫苏叶与百合合用治夜不寐。
现代研究发现:紫苏中所含有的香紫苏精油,有缓解焦虑的作用,并且还能调节小鼠血脂代谢[19];另外,紫苏水提取物可减轻戊四氮诱导惊厥小鼠个数,并能延长惊厥的潜伏期[20]。
王教授在治疗疾病时常使用从整体出发,认为气机不调是全身疾病产生的基础,故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能调节全身气机之药。紫苏叶不仅能够理肺、脾、胞宫之气,还可化痰散寒,为治诸气之药,故常用之;紫苏叶能清肺化痰,还能治脾胃之虚、疗脾胃之胀满,故对培土生金之治疗中风后肺炎法则。结合临床经验,中风后患者情志不遂发生率较高,多以紫苏叶条畅全身气机,与百合、大枣、小麦等药物同用而解郁安神,对于脏躁、郁证、不寐等同样适用。
6 小 结
综上所述,王教授吸取张教授之学术经验,临床常运用轻清走上之品,包括薄荷、谷精草、菊花、荷叶、紫苏叶,此类药物多有治疗头风、眩晕等疾病的文献记载,现代研究亦发现其有镇静等效果,并且此类药物多入肺及心包(心)经,神明之主,心与脑共同主之,同样可为本类药物的使用提供支持。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虽立足于临床经验,但未附相关医案来提高说服力,并无相关现代研究基础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