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慎斋脾胃学术思想研究概况

2020-01-10马骏段永强巩子汉白敏王斑李小忍

中医药信息 2020年1期
关键词:益气汤遗书医家

马骏,段永强,2*,巩子汉,白敏,王斑,李小忍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20;2.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20;3.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2)

周之干(约1508—1586年),字元干,号慎斋,明代嘉靖年间著名医学家,宛陵(今安徽宣城)人。慎斋医术高明,重视脾胃,在医界享有盛誉,故尝有“自明以来,江南言医者,类宗周慎斋”[1]1之说,《周慎斋医学全书·吴序》更是高度评价其“独得仲景之精髓,直驾李、刘、朱、张而上,有非季俗医所能仿佛二三也”。周慎斋生前忙于诊务,无暇著书,今所存著作皆为后人整理,现存有《慎斋遗书》与《医家秘奥》两种。

1 周慎斋学术源流考镜

1.1 周慎斋生平及学术传承关系

周之干(约1508—1586年),号慎斋,明代嘉靖年间著名医学家,宛陵(今安徽宣城)人。关于周慎斋学术传承私淑关系,《医家秘奥》[2]《周慎斋医学全书》[1]1均报道如下:周慎斋中年深研轩岐之精髓,私淑张元素、李东垣,参以刘河间,后求正于薛己之门,问难数月,于是豁然贯通。

赵仁龙等[3]报道,周慎斋归主查源溪家10余年,从学者甚多,其中成业者有胡慎柔、石镇、查万合等。查氏又为慎柔恩师,正如《慎柔五书》中石震所撰“慎柔师小传”明确指出:“了悟先生泾县人,为太平周慎斋先生高座”“(查了悟)先生惧其学过己,乃令往从慎斋先生”。因而,究其三者与周慎斋的关系为,周慎斋承薛己之学,一传胡慎柔、查了悟,再传石震。慎斋医术十分高明,在医界享有盛誉,故尝有“自明以来,江南言医者,类宗周慎斋”[4]之说,《周慎斋医学全书·吴序》更是高度评价其“独得仲景之精髓,直驾李、刘、朱、张而上,有非季俗医所能仿佛二三也”[1]4。

1.2 著作争议

周慎斋生前忙于诊务,无暇著书,今所存著作皆为后人整理,现存有《慎斋遗书》与《医家秘奥》两种。赵仁龙等[3]通过检索《中国古籍总目》与《全国图书联合目录》收录的以周慎斋命名的传世书目有《周慎斋医书》《周慎斋三书》《周慎斋医案稿》《周慎斋先生经验秘传》及《医家秘奥》五种。通常认为[5],周之干生前著有《脉法解》《周慎斋三书》,又有由门人记录并经后人整理之《慎斋遗书》《医家秘奥》《周慎斋医案稿》等传世。不同的是,赵仁龙等[3]认为《周慎斋医案稿》为周之干传学之秘本,系周之干晚年总结平生医疗经验之所集,由门人录其言谈整理而成,并有所增益。赵氏经比对发现,《周慎斋医案稿》约2/3论述见于《慎斋遗书》《医家秘奥》《慎柔五书》,且医文如出一辙。此外,笔者通过对照《医家秘奥》目录,发现其中涵盖《脉法解》《周慎斋三书》等著作,加之《慎柔五书》“慎柔师小传”云:“慎斋先生名满海内,从游弟子日众,师随侍,每得其口授语,辄笔之。先生初无著述,今有语录数种行世,多师所诠次也”及《中国医学大辞典》厘定《周慎斋医案稿》“当亦后人或乃门所集”,认为署名周慎斋的《周慎斋医书》《周慎斋三书》《周慎斋医案稿》等著作,其原书或被合并,或被篡改,或一书多名,现今诸书应经整理核定为《慎斋遗书》与《医家秘奥》两种。

2 周慎斋脾胃思想研究

2.1 理论研究

2.1.1 “亢害承制”与脾胃理论相结合

“亢害承制”最早记载于《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张介宾注曰:“亢者,盛之极也。制者,因其极而抑之也。……所以亢而过甚,则害乎所胜,而乘其下者,必从而制之。”此处,亢害承制指的是自然界力图维持平衡的自稳调节现象,机体也需要与外在环境一样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相对的平衡状态,才能维持自身的正常生理活动[6]。

金露露等[7]指出,周慎斋将“亢害承制”与脾胃理论相结合,以脾土为中心进行考虑其他五脏疾病的病机。周慎斋认为“五脏和则能互为生克,相生相克,相制相化,而无过与不及之病,所谓气得其平也;不能平者,或因六气之感,则外伤而不平,或因饮食劳倦欲事七情,则内伤而不平,不平于先天者,必伤于后天,伤于后天者,必害于先天,一有所伤害,则多气不纳肾之患”[1]13,强调了调理脾胃的方法,就需要理解五行生克制化的道理。张其成[8]对“五脏调节模型的意义与不足”进行讨论,周慎斋的“脾之五脏”“肾之五脏”揭示了脾肾各自互藏五脏的观点,认为“心之脾胃虚,肺之脾胃虚,肝之脾胃虚,肾之脾胃虚,脾胃之脾胃虚,因其虚而调理之,即治病必先脾胃之说也”“百病皆由胃气不到而不能纳肾”所致,因而每一脏都有类似脾胃的功能。

周慎斋将“亢害承制”与脾胃理论相结合的思想,在临床运用中也有体现。蒙木荣等[6]指出,隔二隔三之治等治法就是根据五行亢害承制的规律演化而来,是中医治疗学中独具一格的精华部分。周慎斋在治疗脾胃疾病时常用此法,他说:“然补法之中又有奥妙焉……故善用补法必先补脾,脾阴足则精微运化,而泄泻自止矣,此东垣所谓隔二之治。且脾能生肺,肺又生肾,循环而生,子母相顾,此古圣贤补肾不如补脾之妙”[1]228,“用四君加山药,引入脾经,单补脾阴,再随所兼之证而用之,俟脾之气旺,旺则上能生金,金转能生水,水升而火自降矣,此合三之治法也。”[1]101周慎斋将“亢害承制”与脾胃理论相结合,论述甚详,且倡导隔二隔三疗法,对指导临床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2.1.2 诸病不愈寻脾胃

周慎斋继承并发挥了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思想,提出“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治病不愈,寻到脾而愈者甚多”的学术观点,认为“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多矣。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诸病不愈寻脾胃”对指导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周铭心等[9]认为“诸病不愈寻脾胃”理论可用于其他诸多病症,但实为权宜之计,不得已而用之。杨志明[10]报道,运用该“诸病不愈寻脾胃”理论,从脾胃着手治疗眩晕、水肿、肺痨等多证,取得了显著疗效;杨氏还指出,有些慢性病久治疗效不显著,如果从调理脾胃的角度出发,则可另辟蹊径。张春光[11]报道,运用该“诸病不愈寻脾胃”理论,在临床实践中,治疗多种顽症,多从脾胃入手,方取取三仁汤,治疗脂肪肝、阳痿、顽咳等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

2.1.3 脾阴学说

脾阴就是脾气中阴的活力部分,表现为濡养、向下的作用[12]。周慎斋对脾阴虚临床症状表现做了描述,例如华信[13]总结了脾阴虚的症状,除“久热不退,虚热劳损,中消,嘈杂,噎隔,声哑,口疮,纳差,泛恶,不食,食后腹胀,腹痛或便秘等症”外,还包含周慎斋所指“一人尿血,此脾阴不足也”(《周慎斋遗书·尿血》)。

而脾阴虚治疗方面,黄一卓[14]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对中医脾阴学说古今文献梳理发现,《慎斋遗书》《本草述钩元》中关于脾阴内容均达21条之多,占所对比书目之最,《慎斋遗书》中主要论述了“胃阳全赖脾阴之合”“单补脾阴以养胃气”“白术水煮烂成饼晒干,能补脾阴之不足”“用四君子汤加山药,引入脾经,单补脾阴”等与脾阴相关的理法方药。黄一卓还列举了《慎斋遗书》从脾阴论治痰饮、汗证、吐血、尿血等的典型医案。

张利静[15]认为,周慎斋尤其具有特色的是明确指出脾阴虚脉象,他说“肝脉弦长,脾脉短,是为脾阴不足”,又认为脉者血之府,脾统血,血枯则脾阴虚,脉象则易多变,言“脉或大、或小、或浮、或数、或弦、或湿,变易不常,知其脾阴虚而脉失信也。”因此认为,周慎斋对脾阴之脉深入的观察体会,补充了脾阴虚临证诊断空白,为后人准确诊断脾阴虚证提供了依据。

此外,周慎斋对脾阴不足之消渴证也作了论述:“盖多食不饱,饮多不止渴者,脾阴不足也,专补脾阴不足,用参苓白术散”。

2.1.4 先天、后天互根

周慎斋非常重视脾肾之间的关系,认为脾胃化生五脏之气必到达于肾,如《慎斋遗书·用药权衡》云:“人之生死关乎气,气纳则为贵。气纳则归肾,气不纳则不归肾,气不归肾者,谓脾胃之气不得到肾也。其不到有五,心之脾胃,肝之脾胃,肺之脾胃,肾之脾胃,脾胃之脾胃,不到者,由先后天不能相生故也。”周氏还认为脾肾之间相须相济,具体表现在“肾伤则先天伤,而后天之胃无根,亦必受害。凡久病而不死者,肾伤未及胃也,及胃立死矣”,因此预测疾病时,要“在此二天,一伤则病,两伤则死。既两伤矣,尚欲救之,愚人也;两不伤而医者死之,医人之罪也。见病不先察此二天,不知医者也;能医者,专以此二天为务。此医门之秘谈也。”

胡泉林[16]指出,周慎斋并非把脾、肾分为两个部分,而是以先天、后天关系为轴心,论述五脏病机,以脾胃生发之气,论述五脏之脾胃虚,这不仅扩展了李东垣的脾胃论述,亦明显不同于乃师薛立斋“或重脾胃”“或重肾命”的观点,更不再囿于前人的“补脾不如补肾”“补肾不如补脾”之争,可谓别出心裁。后世李中梓“先后天根本”论,叶天士“心、肝、脾、肾之脾胃虚”论,亦无非承周氏之绪余而已。

2.1.5 重视胃阳

周慎斋继承并发展了脾胃学说,重视脾胃同时,尤重“胃阳”,诚如《慎斋遗书·望色切脉》云:“总之,治病以回阳为本,乃要法也……回阳者,回胃阳也。何脏无胃阳则治何脏”。修成奎等[17]指出,周慎斋善于调脾胃,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慎斋“人身以阳气为主,用药以扶阳为先”的理论中,非常重视扶阳(胃阳),这与其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有关。

2.2 临床研究

2.2.1 化裁补中益气汤

周慎斋尊崇李东垣,善用补中益气汤化裁,其论治脾胃内伤发热、内伤杂病的治疗经验无疑扩大了补中益气汤的应用范围,特别是运用补中益气汤加附子经验,对后世较有影响。闫玉冰[18]指出,周慎斋基于补中益气汤升清阳散阴火的组方特点,在临床使用中有所创新。周慎斋认为补中益气汤“补中者,补中气也。参、术、草所以补脾、五行相制则生化,广皮以疏肝气,归身以养血,清气升则阳生,故用柴胡、升麻以升提清气,清气既升则阳生,阳生而阴自长矣”,强调了补中益气汤升清阳以阳气为主导的特点。闫玉冰还通过对《慎斋遗书》验案分析,说明周氏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的独到见解,形成了补中益气汤加附子的用药经验。佐藤田实[19]报告3例热病患者,其中2例先后使用补中益气汤与补中益气汤加附子治疗,结果表明加入少量附子后可使治疗效果更加显著,认为这源于附子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乘作用。此外,还有报道[20]运用补中益气汤加附子治疗低血压,连续服用6个月后患者低血压病痊愈,且精神乏力和足腰冷等症明显改善。

2.2.2 根据脉象制方

周慎斋谙熟医理,首重脉理,善于根据脉象制方。刘锐等[21]指出周慎斋根据脉象制方特色十分鲜明,从其用方规律来看,说理简明,规律突出。《医家奥秘·脉法》仅列78条,但所用方却达到31方,出现频率高者可见10余次,如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八味丸等,临证运用六味地黄丸与八味地黄丸的规律是:两尺旺,用六味地黄丸;两尺微细,用八味地黄丸。依据“脉法”的说明,凡尺脉沉细或微,用八味地黄丸,但见旺、数或有力方可用六味地黄丸。朱景智等[22]指出,周慎斋对八纲辨证运用灵活,善于用脉象隐言辨证,诚如“左尺浮紧有力,伤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紧,清心莲子饮或五苓散以利之;无力则为虚,六味地黄丸;沉实为寒宜温;沉迟为虚宜补,故纸、肉苁蓉、锁阳、大茴之类,当消息用之;沉弱微则为虚不宜直补,所谓补肾不若补脾,正与此同。或十全大补汤佐以补肾之味;沉数阴中无阳,八味地黄丸。”还还列举周慎斋根据脉象辨证制方的案例,如:“寸脉细微,阳不足,阴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两尺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尺脉大于寸脉,阴盛阳虚,宜汗。寸脉大于尺脉,阳盛阴虚,宜下。尺脉浮而有力宜表,无力补中;沉而有力滋阴降火,无力地黄丸之类”“欲使人体气机升提,用羌活、防风等辛温发散之品;降阴气,需用黄柏等苦寒敛降之品;由内向外出,用发表的汗法;欲使人体气机由外向里收,用敛降的下法。”指出周慎斋根据脉象判断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然后运用相应方剂治疗,在临床时有运用,可资借鉴。

2.2.3 脾胃内伤虚损病症

周慎斋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了较大成就,特别是对脾胃内伤虚损学说的阐发,于中医临床有许多的裨益。何绪屏[23]指出,周慎斋对脾胃内伤学说的发挥主要有三:其一,详述脾胃气机的生发与气血、阴火的关系;其二,提出脾胃内伤虚损责之气血两虚,并使用甘淡平补脾阴之品以生阴血;其三,强调“久病后,全以脾胃为主。”因此不论内外感伤及杂病,均应从脾胃着手。江珂锓等[24]指出周慎斋在论治内伤虚损病症时主要基于对脾肾与命门真阴真阳在机体发生疾病产生变化的认识,进一步阐发了“补肾不如补脾”,提出两种补肾阴的方法:补脾阴以滋肾阴、补脾升阳以滋肾阴。

2.3 其他研究

傅维康[25]指出,“辨证施治”术语首见于《慎斋遗书·卷二》,且有专列标题“辨证施治”一节。

李浩然[26]在论述肺阳具有化生阴血的生理特点时引自《医家秘奥》曰:“宗气,即膻中之阳,此阳属肺……此气降下,即为阴血,所谓‘金能生水’是也。”因此认为,肺阳所衍生的宗气,下降于肾,便能化为阴血。”

洪必良[27]在论述探病法时指出,《慎斋遗书》将探病法视为治疗大法,将“探”并列于“寒、热、补、泻、逆、从”诸法,并评价曰:“初验虽分真伪,欲施攻补狐疑,全凭一探虚和实,此是医家妙计”。

阚广迪等[28]在论述麻木的治法时引《慎斋遗书》曰:“麻木须分左右上下,左因气中之血虚,归脾汤;右因血中之气虚,黄芪建中汤;左右俱麻木,十全大补汤;上身麻木,清阳不升也,补中益气汤;下身脚软麻木至膝者,胃有湿痰死血,妨碍阳气不得下降,故阴气渐逆而上也,四物汤加人参、牛膝、薏苡仁,引阳气下降;下身麻木,脉豁大无力,宜八味汤加人参;十指麻木,脾不运也,宜温脾土”。

吕艳[29]探讨了道教的经典学说发展过程,认为周慎斋受到内丹学说、丹田学说和命门学说的影响,指出《慎斋遗书·阴阳脏腑》所述:“心肾相交,全凭升降,……夫肾属水,水性润下,如何而升?盖因水中有真阳,故水亦随阳而升至于也,则生也中之火。也属火,火性炎上疫如何而降?盖因火中有真阴,故火亦随阴而降至于肾,则生肾中之水,升降者水火,其所以使之升降者,水火中之真阴真阳也。真阴真阳者,也肾中之真气也。”就明显借鉴了内丹学说。

3 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周慎斋的研究较少,且多是简要介绍或某一方面的研究。周慎斋为明代末期著名脾胃大家,临床经验丰富,其脾胃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系统地进行探讨。因此,对周慎斋的脾胃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总结其脾胃学说理论及应用规律,符合当今中医事业的发展趋势,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益气汤遗书医家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Network pharmacology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Huangqi(Astragalus Radix)and Jinyingzi(Rosae Laevigatae Fructus)in treating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潦草的遗书
教授的暗示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