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有效预习,语文课堂教学凸显学生主体性的几个新尝试

2020-01-10唐修才

课外语文 2020年3期
关键词:学情重难点笔者

唐修才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中学,江苏 苏州 215200)

四五年前,笔者大多是口头布置预习作业,或者只是在课堂上让学生短暂地预习了解课文,结果学生的预习效果不是很理想,课堂教学也是举步维艰。直到近三四年,笔者逐渐认识到加强学生预习有效性的重要性,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语文课堂效益明显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也日益增强。以下,从学生的有效预习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角度,笔者谈谈借此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几种尝试和做法。

一、学生的有效预习是语文课堂教学凸显学生主体性的基础

(一)学生有效预习的意义

备好一堂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且必要的环节,新课标指导我们,备课,在基于课标的基础上,还要备教材、备教法学法,更要备学情。如今许多教师特别重视备教材和教法学法,常常忽视备学生学情,或者仅凭自己的经验和主观认识判断学情,这种做法诊断学情往往不够准确,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设想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脱节,最终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大大降低。因此,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有效预习,除了让学生先熟悉课堂所学内容,还可以借此更客观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情,特别是针对某一课的具体学情。这样,教师的备课才更有针对性,更能有的放矢,同时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更能落到实处。

(二)学生有效预习的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首先,笔者的预习设计坚持以下两个原则:一是预习设计遵循三维目标相结合,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融合。二是预习设计遵循“稳”和“变”相结合的原则,即一个相对固定的预习方案,并结合具体授课内容的变化而相应变化。

其次,为了兼顾学生的自主性和阅读个性,笔者预习设计的题型分为必做型题目、选做型题目、个性预习题型。为了准确把握学情,我在必做型题目中有如下两个设计:认真预习本文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建议:可以从选材、内容、语言和手法等角度分析)认真预习本文后,你有哪些困惑?其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并具体说说为什么会有此困惑?以上两个题型设计为我的教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学情参考。关于个性预习题型,为了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体验,笔者不设计任何题型和要求,学生只要按照自己的阅读需求和喜好,自我安排,自我预习,可做可不做。

最后,授新课前两三天,预习设计以小练习形式发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和交流。授新课前一两天,我收集齐学生的预习练习,经过充分了解、分析和整理后,为我的备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有效预习,语文课堂教学凸显学生主体性的几个新尝试

(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整合于学生的有效预习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突出重难点,笔者认为教学重难点既要基于课标和教材,也要立足于学情。鉴于此,笔者尝试整合学生的有效预习(特别是预习中的必做题型),并结合课标和教材,厘清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探寻三者之间的关键结合点,进而明确本堂课教学的重难点。

如以笔者开设的一堂苏州市吴江区级的公开课为例,执教的课文是邹韬奋的《我的母亲》,笔者先按照自己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充分有效地预习,特别是上述两个必做型题目,接着,笔者对所有学生的预习进行反复整理和归纳,发现许多人对本文写母亲的几个片段很感兴趣,并做了具体分析,然后,笔者结合课标和教材本身,精心整合,确定了其中一个教学重点——能具体地感受真挚深沉的母爱,最后,结合学生的所得所惑,在教学设计中提出一个问题——试问,以上四个片段中,说说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片段?为什么?(提示: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如语言表达、情节刻画、写作手法、材料选择、人物形象等)因为学生预习充分,又是自己感受最深、最有兴趣的问题,而不是老师强加的问题,因此学生反应十分积极,你一言我一语,邹韬奋的母亲形象逐渐鲜活丰润起来。此时,不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而且学生思维充分而深刻,课堂进展也很顺利,为下一步的深入思考和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的释疑和交流,立足于学生的有效预习

基于学生的有效预习,我在教学设计时,每次特意安排一个释疑和交流的环节,因为一堂课的教学重难点毕竟只有寥寥几点,只有少数同学可以精彩亮相课堂,而更多学生的主体性和学情并没有充分展示的机会和舞台。于是课堂释疑和交流环节的设计给大部分同学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可能。

释疑和交流环节的问题选择不是盲目的,因为课堂呈现的预习中的问题必须走在语文学习的正确道路上,同时有利于进一步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其同样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紧扣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二是很多同学的共性问题。

以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课堂教学为例,在释疑和交流环节,笔者PPT呈现了几个问题,其一:文章第六段母亲熬夜为我做鞋,我“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中,我为什么不敢?请说说你的理解。这个问题紧紧围绕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写法,在预习中共计有5位同学对此感到疑惑。其二:全文中,作者连自己母亲的名字也不知道,为何还要写他爱母亲?这一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主题,预习时共有9位同学提出相关问题。总之,类似于以上的两种问题和疑惑,我精心梳理后,呈现给学生交流思考。这样,笔者至少又可以调动这些同学的课堂思考、发言的积极性,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预习是有价值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也得到了增强,并且这样可以以少部分学生逐步带动大部分学生,让更多的学生主动积极地投身课堂,投身预习。

(三)学生的主动和自信,来源于老师的点名肯定

主动性是指某个个体按照自己规定和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一种行为品质,它主要由个人的需要、动机、抱负、理想和价值观等来推动。因此,一堂所有学生围着老师转的课堂,是很难从本质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增强学生自信的。

鉴于此,笔者的课堂教学立足于对学生的有效预习进行合理地整合,在课堂教学时,笔者对为某一重要教学环节提供参考和帮助的同学进行及时点名肯定表扬,比如某几位同学的预习促成了教学重难点的形成,笔者就PPT呈现或大声读出他们的名字;又如有一些同学的预习被成功录用在释疑和交流环节,笔者直接把他们的名字标注在问题后面的括号里。

通过这样一系列做法,学生能切身感受到自己的预习动机和努力得到尊重,自己的需要和价值得到实现,自己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而,课堂上学生发言更加积极踊跃,思维更加活跃深刻,特别是那些被老师点名肯定的同学。

长此以往,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日益增强,反过来,这会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预习中去,甚至能按照自己的阅读需求去预习,如此,逐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总之,在学生预习和课堂学习中,我们只有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从学生出发,学生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长,最终获得健康的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这一苏州市级个人课题笔者还在积极实践和研究中,因而也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总有一些同学预习应付了事或抄袭,一些后进生常常融不进课堂热烈的氛围,如何减轻学生的预习负担,等等,这些还有待笔者进一步反思和探讨。

猜你喜欢

学情重难点笔者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老师,别走……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