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青山绿水进入唐诗宋词的途径及文人印象探究
2020-01-10李春玉
李春玉
(吉安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0)
江西在唐宋时期就是中原人民南下的主要路经地和落脚点,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吸引了众多社会地位高、文化和经济基础好的文人驻足停留。李白、白居易、杨万里、苏轼、文天祥等都曾到江西游历,邂逅了江西的青山和绿水。文人们在赣鄱大地上挥毫泼墨,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一、江西青山绿水进入唐诗宋词的途径
通读唐宋所有与江西有关的山水诗词可以发现,江西青山绿水进入唐诗宋词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在贬官制度的影响下,被贬谪的文人途经江西,此地的青山绿水唤起了他们内心的乡愁与家国情怀,因此,其在诗词作品中展示出以社会道德人伦为核心的生命关怀,缓解被贬导致的忧虑情绪;同时,在宦游之风的影响下,外来文人宦游于此,江西的青山绿水勾起了他们的山河之思。二是本土诗家词人,他们或单纯地赞美家乡山水,或为官外地,思念家乡,借家乡山水以寄相思之情[1]。就是在这两重主观感知中,“江西”“青山绿水”款款进入唐诗宋词中,江西山水文化得以大发展、大繁荣。
二、唐宋文人对江西青山绿水的印象
(一)外来宦游者、被贬谪文人对江西的印象
1.以山水寓知音难觅,壮志难酬
宦游文人多借江西的青山绿水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唐宋很多文人倦于官场的纷争与险恶,不屑与功利之人为伍,政治上难觅同道中人,生命中没有知音理解自己的志向和想法,因此他们常常“与山水为伍”,排遣苦闷,在漫游山水中抒发自己心中远大的志向[2]。“宦游阅尽山川胜”,官宦贵族到江西各地为官,闲暇赏游山水,将身心安放于大自然中,将烦恼抛掷云外。
黄庭坚,当时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知县任上,百姓的困苦和官吏的素餐,使作者有志难展,产生孤独寂寞之感。为了排遣孤独,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的快阁上览胜。其创作的著名七律《登快阁》就通过倚阁观望江天的描述,勾勒了一幅深秋傍晚的图画,抒发的是为官在外的一种无可奈何、孤寂无聊的思乡之情,咏叹的是世无知己之感慨。
李白“性喜名山,以庐阜水石佳处,遂往游焉,卜筑五老峰下”,在江西九江留诗59首。《望庐山瀑布》描写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象,富于想象,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在诗人李白的眼中实现了“诗和远方”的结合。另外,李白的《登庐山五老峰》描写了庐山五老峰的峭拔秀丽,金色芙蓉花一般的五老峰,险峻陡直,风光秀丽,既反映了诗人对五老峰风光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
2.白描山水畅达快意,抒写人生体验
文人们聆听山水的清音,感受大自然的深邃、宁静、悠远的内涵,体会山水带来的轻灵、幽深的情怀,在山水之间顿悟人生。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的第三联“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写瀑布的神采声威: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高瞻;天气晴朗,又似闻其响若风雨,声威远播。第四联“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赞叹瀑布的境界: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突出。它与天空相连,真是天地和谐化成的精醇,境界何等恢宏阔大。这首诗表面上是在描写、赞美瀑布,实则蕴激情、怀壮志,凸显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艺术效果俱佳。
3.以山水呈心态,治愈官场疲惫
在唐宋时期,贬谪文人多以江西的青山绿水作为治愈官场疲惫的一剂良药。唐宋两代贬谪文人对江西的印象是独特的,这种独特的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诗人或者词人的心态,而心态的转变也会影响诗词创作。细读唐宋大家的诗词会发现,其山水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感情比较复杂。两相对比可知,唐代的贬谪文人在诗歌中体现的感性成分较多,情绪多悲观、凄怆、愤激;而宋代词人在诗歌中则表达出较为豁达、平和、超脱的心态。唐宋时期,被贬江西或贬谪路上经过江西的著名文人有白居易、苏辙、陈舜俞、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等)。
白居易,被贬江州(今九江)任江州司马,但江州司马是个“无言责,无事忧”的闲职官。在江州的4年,白居易始终没有摆脱伤感与失意的阴影。4年间,他创作了200多篇诗文,几乎篇篇是失落,句句有感伤,主要作品有《琵琶行》《望江州》《初到江州》《江州雪》《题庐山山下汤泉》《上香炉峰》《题浔阳楼》等。范仲淹落职饶州(今鄱阳),梅尧臣敬佩范仲淹的为人,为他的前途担忧,便寄《灵乌赋》婉言相劝:优游自在,自适人生。范仲淹觉得朋友不理解自己,便作《灵乌赋》相答“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表示愿为理想而献出生命。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江西九江,游览庐山,庐山在他的笔下熠熠生辉。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苏轼关于庐山的诗有《题西林壁》《初入庐山三首》《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过庐山下(并引)》《过圆通寺》《庐山二胜(并序)》等,紫霄峰、白石庵、五老峰、芒鞋、青竹杖,苏轼浸景哲思,在山水中参透人生。苏辙两度坐贬筠州,一路南下,游山玩水,写出了《江州五咏》《游庐山山阳七咏》《南康阻风游东寺》《再游庐山》等,以诗为文,重视意趣。陆游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任隆兴府(江西南昌)通判,写了很多山水田园诗,对山水景物观察细致入微,以纯真本心看人生况味,如《晚步湖上》中的“云薄漏春晖,湖空弄夕霏。沾泥花半落,掠水燕交飞”,描绘了春天傍晚,在湖边漫步时所见的优美景色,表现出诗人闲雅怡乐的生活情调。
(二)本土文人对故乡的别样感知
唐宋时期,江西文化名人迭出,灿若群星,王安石、欧阳修、晏殊、晏几道、曾巩、黄庭坚、姜夔、杨万里、文天祥……他们有的常年在外做官,有的短暂停职返回故乡,有的不屑做官,隐居不仕。虽然境遇不同,但他们对家乡山水的喜爱是相同的,创作了很多描绘山水名胜的诗词,内涵丰富,或赞叹淳朴故乡美景,或倾述对家乡的浓浓相思之情。
1.赞美家乡山水美景,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王安石,抚州籍文人,曾创作《咏龙虎山》展现观赏到的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的绝妙景致,“湾湾苔径引青松,苍石坛高进晚风。方响乱敲云影里,琵琶高映水声中”,苔径湾湾,青松摇曳,就着晚风进入日暮,水声激荡,掩映着枇杷树,表达了其山水之乐,寄予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杨万里,庐陵文人,创作了《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选择了家乡的“泉眼”“细流”“树阴”“荷叶”“蜻蜓”等审美意象,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自然图,蕴含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晓行望云山》:“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在作者眼中,家乡的“奇峰”是一位富有思想的老人,它告诉人们:生活中,常有以假乱真的现象发生,但假象终究不能掩盖真实。我们要想不被假象所迷惑,就应全面深入地观察事物,以明辨真伪。
徐俯,修水文人,创作《白鹭洲》:“金陵与庐陵,俱出白鹭洲。相望万里江,中同二水流。”通过对白鹭洲的介绍,表达了对白鹭洲的喜爱之情。
文天祥,庐陵文人,爱家乡爱国家。《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情辞深沉而意气激昂,洋溢着对敌人的恨,对家乡、祖国的爱。
2.借家乡山水寄相思之情
欧阳修有着强烈的庐陵情结,多次署名为“庐陵欧阳修”,这缘自他对庐陵欧阳世家的高度认同,对江西庐陵的深情眷恋。欧阳修在外为官几十载,江西情结深厚,曾7次申请回乡任职。例如,其创作的《寄阁老刘舍人》:“梦寐江西未得归,谁怜萧飒鬓毛衰。莓苔生壁图书室,风雨闭门桃李时。得酒虽能陪笑语,老年其实厌追随。明朝雨止花应在,又踏春泥向凤池。”这正是欧阳修江西情结最真实、最形象的表露。此外,《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把江西的山水与江西的人叠印在一起,以景赞人,“千崖万壑响松桧,悬崖巨石飞流淙。水声聒聒乱人耳,六月飞雪洒石矼”“羡君买田筑室老其下,插秧成畴兮酿酒盈缸”。在作者眼中,刘中允就如庐山的松树一样刚正不阿。同时,《寄题沙溪宝锡院》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置身家乡山水中的乐趣,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在诗中,作者不遗余力地向旁人推介自己的家乡,“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酿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苎遍山家”。在诗人眼中,江西的一切都是好的。欧阳修曾写过《双井茶》一诗,文辞通俗易懂,直接化身为江西茶叶的代言人,写道“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月夸”。他认为,江西双井茶是新近流行的名茶,状如凤爪,非常昂贵,是当时上层社会的新宠。由此可见欧阳修对家乡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