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教化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0-01-10薛金枝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化儒家道德

薛金枝

(西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教化是指通过道德教育的方式去感化人们,促使人们道德品质的完善及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儒家教化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教化思想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儒家先贤们在探索治国之道、大同社会及个体道德修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当今社会形势复杂,文化思想多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严峻考验,因此,急需从中华传统优秀思想中汲取有利的思想资源。厘清儒家教化思想,对其依据、目标、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儒家教化思想概述

(一)儒家教化之人性论依据

人性问题一直备受儒家关注,是儒家先贤们讨论的重要话题,也是儒家教化思想的理论基础。纵观人性论,儒家学者有两大观点。第一,荀子主张“性恶论”[1]23。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否认天赋道德观,直接强调后天道德教化的对人立德的必要性。第二,孟子主张“性善论”。在孟子看来,人生来本善,他承认天赋道德观,认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品质是人天生固有的,但这并不代表他忽视外界的教化。《孟子·告子上》载:“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2]60在孟子看来,人如果缺少了外界的教化,仅凭最初的善端是无法长久的,长此以往,这些善端就会消失殆尽,那么人就和动物并无二异。要想这善端绵延持久、生生不息,就必须加以教化滋养。儒家先贤在人性论这一问题上虽各执其见,但终究殊途同归,他们从不同方面对教化的必要性加以论证,认为外界教化与内在修养皆不可或缺。

(二)以“成己成物”为儒家教化目标

“成己成物”出自《中庸》一书,儒家关于“成己”的认识分为四个层面[3]。其一,“成己”即对自我的提升,需要个体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培育自己的道德情感,坚定自己的道德意志,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升华自身的道德境界。其二,“成己”须处理好人与“我”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儒家教化的重要主题之一。儒家认为“我”与他人相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矛盾,要正确处理“我”和他人间的关系就须遵循“忠恕”之道,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16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64。要学会以宽仁之心对待他人,体谅他人的难处,要以自己之心推及他人之心,时常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其三,“成己”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间的关系,个体的价值需要在社会中实现。在儒家看来,只有达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个体与社会同在,才能实现对人本身的超越。其四,“成己”须处理好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做任何事情都要循理而为,不能违背天理。

“成物”中的“物”是指包含了天地间的万物,有生命的物或是无生命的物都被囊括在内。“成物”是对“成己”的延伸,其内涵可分为以下两个层面。其一,成就他人。人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自己的同胞,要主动帮助他人向善、达诚。在儒家看来,这不仅能使人人向善,也能促进社会良好道德秩序的形成。其二,人也要善待自然万物,树立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观念,不仅要推仁及人,更要推仁及物,以此达到儒家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三)以“礼乐教化”为主的儒家教化方法

“礼乐教化”是儒家教化的重要方法。在儒家教化思想中,礼主外,乐主内[3]。礼即克己复礼,是对人们进行外在的规范与约束,使人们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4]176在我国,礼为德之本,学礼则品节祥明,德性坚定;在教育层面,孔子主张寓教于礼,教化民众通过学习一系列礼仪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乐教作为儒家教化的重要手段,侧重于对人内在德性、和谐性情的培养。它从人思想的最深处着手,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从而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习惯。谈及礼与乐的关系,孔子认为,乐的内容和本质都离不开礼,礼乐是相互联系、如影随形的,虽然二者在人类社会的教化系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皆对民众德性的培育起到了积极的重要作用。

然而,仅靠“礼乐教化”难以达到教化的目的,还需要国家的管理与法制的约束,所以儒家在强调德治的基础上,也吸收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强调德治与法治并重。这样一来,既有中和的礼乐教化作基础,也有严格的刑罚教化为保障,德法兼并才能真正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

二、儒家教化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目前,我国社会思想开放、文化多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处于这一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时代性课题,因此,高校急需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

(一)明确以成人成才为主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在儒家看来,成才必先成人。孔子云:“仁者人也。”仁与人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可以说仁属于人的范畴,反过来说,人所拥有的美德也是仁的外延[5]。因而,当代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首先要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儒家历来以“仁”为核心,以重视人伦著称,构建了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作为道德规范的原则。在教化过程中,高校要以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为基准:其一,教导大学生树立“爱人”的理念,这种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爱,它告诉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亲人,也要爱他人;其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正确处理义与利二者的关系,告知学生追求利益乃人之常情,但必须建立在遵守道德法规的基础上;其三,加强大学生“礼”的教育,全球化的扩大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冲击,将儒家“礼”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使大学生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做到懂礼守礼;其四,培育大学生“仁且智”的理想人格,高校要同等看待智与仁的作用,在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智育与德育同等重要;其五,信作为儒家五常之一,是人与人交往的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高校应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大学生诚信的道德品质。

(二)倡导以“礼乐教化”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论语》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80在儒家看来,人的道德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孔子以礼、乐、诗为教化民众的三种方式,认为礼、乐、诗教化将贯穿于人们道德修养、人格完善的始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灌输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信念等非理性因素,与实际生活脱轨,导致教育美感的缺失。要将“寓教于礼”“寓教于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5],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不断求真向善。礼教侧重规范人的行为举止,高校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大学生自觉地以礼约束自己,达成从他律的道德转化为自律的道德之目的,从而提升道德认知,坚定道德意志,升华道德境界。诗教、乐教则侧重审美教育,讲究“内和”,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启发、陶冶。音乐本身具有美育功能,将音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工具可以营造轻松愉悦、和谐唯美的课堂氛围,使大学生在音乐中求真向善,把握人生价值,提升道德修养。

(三)构建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论语》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11在儒家看来,政治可以统一民众,刑罚可以惩治奸邪之人,礼节可以引导民众约束自我,音乐可以净化民众心灵。政、刑、礼、乐四位一体,共同作用于对民众的教化。这些方式放在现在来看具有一定局限性,但其蕴藏的价值方式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启示,即要以立体化的思维方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仅靠单一的思政课很难满足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也很难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所以要首先重视隐性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育过程,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道德理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以社会发展为主旋律,贴近现实生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欲求与道德情感,通过化解矛盾,达成共识,以实现学生自由而又全面的发展;再次,高校要建立规范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确保每一堂思政课高效进行,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猜你喜欢

教化儒家道德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伦理教化思潮与历史悲剧的类型演进*——以南戏与明清传奇为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