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理论研究趋势及展望

2020-01-10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习型课题

李 倩

(国家开放大学 学习型城市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1)

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意义的终身教育理论在世界范围推广与传播,我国关于终身教育的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中外终身教育理论的比较研究、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宏观环境分析理论等课题研究不断深入。终身教育体系理论研究发展的历程是终身教育理念在中国不断深入和传播的过程,也是学习型社会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过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蕴含着对于终身教育的渴望,深入研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这一理论课题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近年来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理论研究概况

终身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散见于我国古代的各种著述中,由此可见我国终身教育思想渊源历史久远。近代,我国对终身教育体系的系统理论研究大致经历孕育期、萌芽期、生长期、繁荣期和稳健期5个阶段。不同研究阶段收集到的有关终身教育体系的研究成果的数量、质量、研究者、研究机构等方面各有不同特点。

我国早期对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探讨基于对于成人教育的重视,认为传统的国民教育体系之外成人教育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1];还有学者认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需要将传统的重视职前学历教育改变为重视构建学习型社会,将基于封闭式校园的办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型终身教育办学模式,将以学校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为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力量的教育模式[2];也有学者提出基于成人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完善当前终身教育体系,期望加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立法保障[3]。这些观点把构建终身教育的重点放在成人教育的完善上,忽略各种教育体系的融通。2001年发布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指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这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第一次被明确列入国家五年计划。在国家政策的不断推动下,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日渐成熟,终身教育体系相关理论研究也迎来了繁荣期。有学者提出基于发展多种形式教育、改革基础教育、协调各级各类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4]。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以及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体现出对终身教育前所未有的关注,该阶段关于终身教育体系的研究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有学者提出基于教育的空间形式和层次的终身教育观[5],以终身教育”作为专题研究的一批理论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研究聚焦于构建终身体系的路径与机制。从2012年至今,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已经逐步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研究队伍,其中,吴遵民、张伟远、高洪波、刘夏亮、李珺等学者论著颇丰。研究热点内容包括学分银行的搭建研究,终身教育立法研究,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的转型发展研究;理论研究更注重操作性和可行性。

综观近年来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理论研究概况,以参与这一课题的研究者身份来看,在教育行政人员、专家学者、师范系统、电大系统教师之中都不乏涌现高产研究者,关注这一领域课题的学者由少至多,人员机构逐渐专门化,形成了以陈乃林、顾明远、熊绍刚等学者为代表的核心研究群。研究课题从终身教育基本概念研究、比较研究到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学分银行、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组织等,课题内容逐渐丰富,实践性更突出,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目前理论性研究以文献梳理为主,缺乏结合案例的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的量性研究,研究方法相对比较单一。

二、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理论研究趋势及展望

一是研究成果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政策制定和地方实践提供依据。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初期主要围绕对国外终身教育理念的学习与借鉴、终身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终身教育相关概念的学理分析等课题展开,往往与成人教育等概念界限不清,错误地认为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同于终身教育,存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脱节、研究成果立足于文献梳理的情况。未来,终身教育体系理论研究可围绕灵活运用新技术新平台、融通各种形态的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全民终身学习精神、优化终身教育体系环境建设等方向开展研究,逐步使研究成果成为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政策制定及地方实践探索的依据。

二是提升基本概念的认知共识,共同推进研究的深度。近年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理论成果颇丰、研究热点更迭,但研究深度和持续度不足。对于终身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价值取向、终身教育体系的沟通衔接机制、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共识较少,这无疑成为未来终身教育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的阻碍之一,也导致这一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匮乏。对此,学者还需深入探究构筑终身教育体系的相关概念内涵及终身教育体系与其他教育体系的异同等基本问题,为学习型社会的创建、终身教育立法工作的推进不断提供新思路和新启发。

三是提升研究机构和个人之间的团队协作。终身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呈现出机构与个人间研究成果的交互性不强、共被引文献数量不多的特点。国家与政府的主导作用与研究机构和个人之间协作联结不紧密,受到国家政策法规、地方研究试点等因素的影响,一段时间内围绕课题热点的讨论研究成果诸多,课题研究内容彼此重复甚至互为悖论。结合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现状,加强课题研究的团队建设是今后改进的方向。应立足目前各大院校建立的终身教育专门科研机构,通过定期召开主题年会、课题研讨会、促进人才交流等形式,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互动,推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朝多元化、深入化、协作化的方向发展。

四是着力研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各层次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协调机制。过去的理论研究以终身教育体系的概念探究,终身教育与家庭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的关联等为主要研究课题,这些研究成果多把终身教育作为一种观念、思潮和理论依据。基于此开展与其他教育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这些成果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有一定启示,然而,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复杂社会体系,也是新型教育生态的优化工程,协调、共享、整合、融通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其有效性的主要标志[6]。因此,研究者应重视关于体系构建的宏观统筹、总体协调、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协调机制、联动机制等方面课题的研究。

五是丰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研究的视角,注重与历史学、社会学、系统学等学科的连接。梳理研究者的身份不难得出,绝大多数研究者来自教育学领域,师范院校一直是终身教育体系研究的主力军,电大系统是以远程教育为主要研究的学科背景,严格意义也隶属于教育学科。此外,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多以教育学视角开展研究,立法方面的研究有一部分法学背景的学者,目前尚未形成终身学习体系研究的主流。然而,仅站在教育学的角度开展终身教育体系理论研究往往过于局限。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变化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动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都对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未来终身教育体系研究应以融合社会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等多元学科的视角展开。此外,古今中外不乏先贤哲人关于终身教育理念的经典论著,不妨从历史学的角度系统梳理这些论著对当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意义。

六是强化以“互联网+教育”为生态环境的终身教育体系研究。当互联网与教育相遇,教育领域的一场巨大变革正在兴起,颠覆传统授受式教学的翻转课堂、移动学习、大数据、慕课、直播等教育新模式正在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打开一扇崭新大门。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正在影响教育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教学模式等,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教育生态体系正在形成并迅速发展[7]。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新生态,就像人不能脱离环境生存一样,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要主动探索适应“互联网+教育”的服务全民学习的教育模式、服务模式、组织模式。未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研究可选取共享性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开放大学为主体的网络教育、服务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网络环境等课题,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信息化建设献计献策。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学习型课题
我国终身教育的回顾与反思
国外终身教育立法对我国构建相关机制的启示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擦亮初心: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两岸终身教育法律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