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欧阳修的文艺散文

2020-01-10柳芳舟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书斋欧阳修山水

柳芳舟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海外汉学家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的《剑桥中国文学史》论及欧阳修的散文时,有这样的表述:“对于欧阳修的散文,在下面二者之间做出区分颇有助益:一是他作为文章标准的改革倡导者所宣扬的,一是他作为散文文体家、以非公职身份所创作的散文。”[1]441而欧阳修“作为散文文体家、以非公职身份所创作的散文”就是本文所说的“文艺散文”。

欧阳修作为北宋政坛上的重要官员,其文章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教色彩。而且作为北宋诗文改革的领袖人物,欧阳修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创作务实且具有批判意义的文章来传达自己的观点,矫正当时华而不实的骈文风气与艰涩乖僻的“太学”文风。宋仁宗景祐年间,欧阳修在《与黄校书论文章书》中指出:“见其弊而识其所以革之者,才识兼通,然后其文博辩而深切,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2]987讲求现实意义可以说是欧阳修散文创作的一大主旨。具有这一鲜明特征的文章就是《剑桥中国文学史》中提到的“他作为文章标准的改革倡导者所宣扬的”散文。关于欧阳修的文艺散文,《剑桥中国文学史》有相关表述:“与他论说道德源泉、写作目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非正式散文,语调舒缓,相应地也能包容各种令人印象深刻的题材、情绪与主题。写到他所珍视的人和事(如收藏的古琴,为休闲建造的小鱼塘,童年时常去玩耍的邻居家的花园,作为礼物送给朋友的古琴,曾经属于父亲的一幅画作,他在滑州为自己建造的名为‘画舫斋’的书斋)时,散文具有了抒情性、诗性。它或许不是感伤的,但却是个人的、感人的,而非说教性的。”[1]444由此可以推知,欧阳修“以非公职身份所创作的”文艺散文包含“他所珍视的人和事”,包括“他收藏的古琴”“建造的小鱼塘”以及“邻居家的花园”等。翻阅欧阳修的文集,研究者发现这类散文集中在欧阳修的记体散文中。因此,在探讨“文艺散文”概念时,研究者将讨论范围限定于其记体散文中。文艺散文相对于欧阳修的政论文、史论文、叙事文等实用类文章,能从更真实且贴近生活的角度反映其思想志趣与人生体验。

根据其他学者归纳,欧阳修的记体散文共有40余篇,其中既有山水亭台记,如《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岘山亭记》等,又有生活日记,如《戕竹记》《养鱼记》《非非堂记》《画舫斋记》等,还有咏物随笔,如《洛阳牡丹记》《王彦章画像记》《三琴记》等。这些记体散文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极具特色,记述个人日常生活、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笔触闲澹,情感真挚;涉及庭院幽居、日常雅好、山水自然的散文,则表现了欧阳修文人化的生活态度与审美倾向。

一、山水游记与人性之美

宋代文人创作山水散文的热情高涨,不仅创作数量大,而且在技巧与抒情方面日臻成熟。这一时期的山水游记散文摆脱了机械化的模山范水写作方式,融入了作者丰富而真挚的情感内涵。欧阳修的山水游记正是如此,描摹山水风光的同时抒发真实情感。因此,他的山水游记既充满自然美、意境美,又散发着人性的美好。例如: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2]576

美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柏拉图所著的《文艺对话集》中的《大希庇阿斯篇》对其进行了探讨。柏拉图通过借用老师苏格拉底的名义,在与古希腊赫赫有名的诡辩者希庇阿斯的针锋相对的辩驳中,体现了自己的美学思想。而朱光潜先生则说:“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3]54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在《醉翁亭记》中,四时之景的美,不在其作为客观景物的姿态,而在这些自然风物与人民群众的友好互动中。“佳木”不仅神秀繁茂,而且可以为行人提供休息的荫蔽;溪泉泠然清澈,可以为行人提供甘甜的饮品与肥美的河鲜。自然之美不仅在于其所孕育的景色风物,而且在于其为行人提供了怡然生活的产品;行人之乐不仅来自能欣赏风景之美,而且有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人性化的愉悦。由此可见,与其说《醉翁亭记》是欧阳修醉心于山水的记载,不如说是对他醉心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官民和谐共处的人文之美的记录。

欧阳修游乐山水、与民同乐,优美自然的笔触中流露着人性之美,这是欧阳修山水游记散文的可贵之处。

二、闲居生活与生命意识

作为宋代诗歌日常化的重要开拓者,欧阳修的文艺散文同样带有日常色彩。欧阳修于日常抒写中体现自己对生命、对个体生存的感悟。这类散文体现出的价值观、人生观不再以俗世的道德义理为标准,而是关于个体最基本的生存问题的探讨,不是说教而是对生命广泛而深刻的认知。

欧阳修的这类散文记载关于浮生的记忆,都是十分日常化、私人化的生命体验。他作为“改革倡导者”所写的文章,读者能从中接收到其强烈且带有目的性、攻击性的个人观点。而描述日常生活的散文,则是悠闲的生活所汇聚起来的点点滴滴。由点滴生活碎片拼凑出来的欧阳修形象,是一种更真实、更贴近读者的形象。例如: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因洿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乃求渔者之罟,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而无识矣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2]937

欧阳修的书房“非非堂”前面有一块风景雅致的空地,他在空地上修筑了一块小池塘,并命仆人买鱼养在池塘里,仆人觉得大鱼放在小池塘中太拥挤,因而把大鱼放在一旁,只将小鱼装进池塘。这篇《养鱼记》是欧阳修在洛阳任职期间写下的。当时他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进士及第,正是春风得意之时,但从鱼的生存状态中,欧阳修为自身生存感到焦虑:“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据学者考证,这隐喻的正是当时的朝廷。当时的欧阳修才24岁,刚获官职,却因池鱼生出朝堂上人才被排挤、小人被重用的忧虑,而这恰恰是最贴近生活的。虽然欧阳修能在文章中慷慨激昂、看似无所畏惧般地陈述自己的观点,但日常随笔中或许是不经意流露出的一位新官员对于仕途的焦虑反而更具真实性。再如:

予为童子,与李氏诸儿戏其家。见李氏方治东园,往求美草,一一手植,周视封树,日日去来园间甚勤。李氏寿终,公佐嗣家,又构亭其间,益修先人之所为。予亦壮,不复至其家。已而去,客汉沔,游京师。久而乃归,复行城南,公佐引予登亭上,周寻童子时所见,则树之蘖者抱,昔之抱者挤,草之茁者丛,羲之甲者今果矣。问其游儿,则有子,如予童子之岁矣。相与逆数昔时,则于今七闰矣,然忽忽如前日事。因叹嗟徘徊不能去。[2]932

《李秀才东园亭记》讲述了欧阳修重游儿时常常游玩的李秀才家花园的事情,日常化的行文简洁流畅。文章的最后,他“叹嗟徘徊不能去”,因为“相与逆数昔时,则于今七闰矣,然忽忽如前日事”。故地重游让欧阳修感受到岁月的流逝,生命的短促。对一个学术、政治上的领军人物来说,对于自身生存与命运的思考,以及生命短促、岁月无常的无力感与悲伤彷徨也许不够“务实”,但这样的情感流露往往是最真实的,思想内涵是丰满而意蕴无穷的,因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气,然而关于生命的思考,却是每个时代、每个个体永恒的主题。

这样的散文随笔虽然没有骈俪的语言作为修饰,没有长篇大论的道理作为论述,但日常化的行文中流露出的欧阳修对个人生存与命运的感慨与思考的确是最真实的,也是最能打动人的。

三、书斋生活与文人雅趣

书斋可以说是与宋代文人关系最密切、文化氛围最为浓厚的场所。文人们除了在书斋里进行文学创作外,还会在书斋进行品茶、抚琴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欧阳修写了许多与书斋意趣有关的散文。欧阳修在洛阳居所的书斋叫作“非非堂”,他曾专门写作《非非堂记》记录这一方雅致的空间。例如:

予居洛之明年,既新厅事,有文记于壁末。营其西偏作堂,户北向,植丛竹,辟户于其南,纳日月之光。设一几一榻,架书数百卷,朝夕居其中。以其静也,闭目澄心,览今照古,思虑无所不至焉。故其堂以‘非非’为名云。[2]930

从这篇散文中可以得知,欧阳修不只是把书斋当作自己创作的场所,更是把它当作自己可以“闭目澄心,览古照今,思虑无所不知焉”的心灵空间。

除了书斋生活,欧阳修涉及文人雅趣的散文还有许多,如论及茶的《大明水记》、论及牡丹的《洛阳牡丹记》以及咏琴的《三琴记》。《三琴记》的部分内容如下:

其一金徽,其一石徽,其一玉徽。金徽者,张越琴也;石徽者,楼则琴也;玉徽者,雷氏琴也。金徽其声畅而远,石徽其声清实而缓,玉徽其声和而有余。今人有其一已足为宝,而余兼有之,然惟石徽者,老人之所宜也。世人多用金玉蚌琴徽,此数物者,夜置之烛下炫耀有光,老人目昏,视徽难准,惟石无光,置之烛下黑白分明,故为老者之所宜也。

余自少不喜郑卫,独爱琴声,尤爱《小流水曲》。平生患难,南北奔驰,琴曲率皆废忘,独《流水》一曲梦寝不忘,今老矣,犹时时能作之。其他不过数小调弄,足以自娱。琴曲不必多学,要于自适;琴亦不必多藏,然业已有之,亦不必以患多而弃也。[2]943

这篇散文介绍了欧阳修珍藏的三架古琴。在散文中,对于三架琴的名字、来历甚至琴声的不同,他都娓娓道来,这说明他不是附庸风雅的收藏家,而是真正懂琴、爱琴、会抚琴之人。“今人有其一已足为宝,而余兼有之”,这位不论是在文坛还是在政坛都斗重山齐的大家,因为这三架琴而美满自得。他在文中解释了自己适合石徵琴的原因:“老人目昏,视徽难准,惟石无光,置之烛下黑白分明,故为老者之所宜也。”文字真诚,令人动容。他还讲述了自己对琴曲《流水》的喜爱,就算已垂垂老矣,仍能时时弹奏。“琴曲不必多学,要于自适;琴亦不必多藏,然业已有之,亦不必以患多而弃也”更是发人深省。

《三琴记》作于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当时欧阳修已有56岁,无论是在诗文创作的艺术手法上还是在思想方面,都已经臻于化境,但他却用最简朴、最自然的笔触写下这样一篇散文[4-5]。虽然文章行文用笔都较为朴实,但无损于文章中流露出的真实情感。从文字间,读者可以勾勒出这样一位老者形象:他有一片赤子之心,会因为自己收藏三架喜爱的古琴而展现出掩藏不住的洋洋得意;他眼神已经昏花,却没有因此荒废自己的爱好,反而细致挑选适合自己的琴;他年事已大,确仍能弹奏少时喜爱的琴曲;他性情豁达,认为东西不必多,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整篇文章清淡平稳,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在与后生闲聊他的爱琴。

欧阳修的书斋记和其他关于生活雅趣的散文,表现出的正是他作为北宋典型的士大夫拥有的高雅的生活品味、豁达的生活态度与人生乐趣。

结语

欧阳修的文艺散文作为他散文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作为一位较为纯粹的文人创作的抒情文学。这类文章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生命意识与生活雅趣。通过这些散文,读者能够勾勒出一个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生活的欧阳修形象。此外,这些散文无论在技巧上还是在思想感情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后世文艺散文创作的典范。

猜你喜欢

书斋欧阳修山水
书斋清赏 国画
画眉鸟
我的书斋
《山水间》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名人的书斋
一处山水一首诗
快乐的“长工”
文人学士的书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