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创新研究
2020-01-10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0)
0 引言
新时代教育部颁布了针对全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总体纲要,对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体方向要采取多元化、多形式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更加准确的体育观,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不仅关系到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意识的树立和科学体育锻炼方法的掌握,还关系着学校体育最后阶段实施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实用性,是关乎学生以及学校体育长远发展的大事,因此应引起特别的重视。
1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极少数由国家强制推行大学体育必修课的国家之一,随着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进行了从普修课、选项课、选修课和俱乐部等多种体育教学形式。部分高校在大一时候课程基本设置为普修各体育项目,主要内容为身体素质练习的提高,大二时候安排选修课内容,在大一普修的基础上,培养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在大二的体育选修课中巩固和提高,教学内容、教学深度及广度都有所提高;也有部分高校在大一便开设选修课,每学年选择一项或者两项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以及难易程度随着授课课时的进行而逐步提高。但有些高校由于教育教学改革步伐较慢,采用的仍是以前的“一纲一本”的教材内容,但实践证明,这一教材内容由于原则性较强、开展形式呆板,已不能满足当前多种公共体育课授课形式的实际需求。由此,在多次召开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工作会议上,不少领导同志提出:要将高校体育公共课程教材内容与体育教育改革及公共课开展的现行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把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教材内容的修订作为一种原则和制度,对此,一些专家和学者建议每四到五年进行一次修订较为适宜。
2 河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设置类型
2.1 河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的形式
河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公共体育课主要是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处在,意味着每一位高校学子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必须完成相应的体育课程学分才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所以新时代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在两年的课程当中教会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各种方法,在教学中过程中还应该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以便于养成终身体育的锻炼习惯。高校体育公共教育是以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为基础,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全面发展,是将体育知识纳入教材当中,让学生全面理解掌握体育文化以及有关知识的体育文化学科;它包括:对体育文化知识的继承和探讨、运动技能和体能的改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以及包括体育课堂教学,非体育课堂活动等各种体育教学活动。
2.2 河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的特征
高校公共体育课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高校公共体育课有鲜明的综合教育的特征,与以往传统的体育课相比,新时代我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项目逐渐向多项目发展,除了传统的足球、篮球、排球、田径、太极拳外,在各类高校都有拓展各自的教学内容,教育部要求所有高校至少开设十五门体育项目,所有柔道、网球、跆拳道、轮滑、游泳等等不太普及的项目在高校中也极为普遍,甚至深受同学们喜爱。因此通过广泛的接触不同运动项目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第二,公共体育课是让学生通过身体运动来提高自身体育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同时可以对学生的其他素质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体育锻炼可以磨炼意志、培养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的奋斗精神,面对日趋激烈社会竞争,想成功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还可以提高自信心,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自信心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有专家对大学生体育运动对自信心的影响做过相关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增加运动的频率和实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水平,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个人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这是提高自信心的重要因素。第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始终围绕着众多学科,同时借助组织身体运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亲自观察和领悟到运动原理;第四,对于公共体育课教学而言,它所指的不仅仅是体育课,同时还有其它众多学生所进行的课外活动,延伸至其它多样化的课外体育活动。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增设受学生欢迎的体育课程,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运动积极性,在锻炼中增强其主动力与兴趣,心情愉悦的感受,从而慢慢地树立加强锻炼的理念。技术对于我们来说是实现某一行为动作应该掌握的技能。针对学生的年龄、文化程度,应把自学培养,自我练习的技能放在首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学生进一步地掌握体育知识,通过实践锻炼自我发现、自我成长,深化技术、原理、知识的感受和理解,不断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设计能力。针对运动能力差异的学生,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各自有不同的侧重点,使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中能学会运用,并且很好的掌握技能以及自我锻炼意识。
2.3 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目标
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应该着眼于增强体质、培养兴趣、意志品质培养三大方面,应从运动方面的参与性和知识技能掌握,以及国际卫生对学生健康要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课程设置既要面向广大多学生的基本需求,又要照顾到具有一定体育特长和学习业余有余力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标要求。要实现这种多领域、多层次的课程目标,关键是建立一种与之相适应的课程结构体系。这种结构必须满足不同培养层次、不同技能运动水平、不同体育参与兴趣与爱好的学生的多项需要,其形成必然具备多样性、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层次的特征。除此之外,应用型本科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学改革要考虑到并兼顾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特点和其公共体育教学开展时之间的特殊关系,既要秉承自身办学特点,又要考虑其公共体育课开展的系统性以及完整性,并积极采取分组练习或分段、集体与个别、定时或不定时、定量或不定量等,以及集体练习、个别纠错等形式,采纳教学改造中的新成果,对传统教学中竞技内容做适当调整,可以根据学校特点,以及师资力量配比情况,开展具有或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体育运动或活动项目,多组织开展体育相关的比赛和互动,让学生沉浸在体育运动的快乐之中。
3 我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处在的问题
(1)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缺少健身和休闲项目。多年的教学改革成果使我们从理论上认识到了终身体育的重要性,也有很多高校通过课程改革形成了较好的课程体系。部分学校设立的“一专多能”的体育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是竞技类的教学项目居多,社会调查发现群众健身和娱乐的体育项目一般有,健步走、游泳、空竹、毽球、气功、太极、自行车等等,所以说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的体育项目跟大众健身休闲娱乐项目仍有较大区别。
(2)我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从培养目标或是教学大纲的设定,又抑或是课程的教学体系结构、教学方式方法等环节都缺乏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明确要求,教材选取、内容衔接、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等缺乏行之有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连续性等等,一系列的因素最终导致当今大学生体育能力无法得到相继提升,能力较差。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当务之急是要在教学方法体系上进行明确要求,提高教材选取、内容衔接、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连续性,将学生运动兴趣与习惯的培养和养成作为内容制定的主要依照,大力开发娱乐性项目,努力提升学生的参与率,同时还要在课程内容上着重学生个性特点和潜能的培养和激发,以及终身体育意识和锻炼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要摒弃简单模仿、复制的粗劣做法,大胆创新,新时代要对体育教育有新的认识,提出新的解释和内涵,不断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3)评价监督机制需要建立,由于教材选取、内容衔接、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等缺乏行之有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连续性等等,使得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无法得到有效的评价监督,从而也导致长期以来评价监督机制的建立的缺失。
4 关于我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几点思考
4.1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高校阶段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门或者两门的体育课程,并选择一门理论课加强学习,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高校开始的公共体育课程类型要更多,教学内容要丰富,形式多样,并且场地设施齐全,不仅要满足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对设施设备的需求,还要进一步的满足学生体育参与时对不同体育设施、道具、设备等方面的各项需要。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充分锻炼,从而达到以发展学生身体为体育公共课程开设开展的设置目的。除此之外,体育公共课程相关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各种指导,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4.2 提供平台,建立竞赛机制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不仅要强调大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其踊跃参与到各项体育活动和项目中来,使学生正确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意志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同时还要制定各种行之有效的各类体育运动和健身处方来保障他们锻炼的积极性的发挥和科学锻炼的顺利进行。并且他们还特别强调终身体育运动内容要得以保证解决以维持和增进健康为中心的身体问题保障终生体育项目能够高质量地顺利进行。课堂之外,积极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成立社团或者俱乐部,多院系、专业、班级、社团或者俱乐部之间的比赛,给同学们有展示自我的平台,建立奖惩机制,体育表现良好的团队颁发奖杯或者证书,鼓励开展丰富多彩体育活动。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创新还是要将社会、学校与家庭等多层面的体育组织有效结合起来,通过三者的有效联合,一方面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选择权,多项举措与多样形式使他们的各种体育兴趣和体育锻炼参与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使大学生在体育参与中充分体验运动乐趣,丰富体育情感,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以及体育锻炼习惯,使其身心得到全面、长期的健康发展和提高,从而为他们今后学习生活和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