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2020-01-10
(鞍山师范学院 辽宁·鞍山 114007)
1 “以意逆志”法的概述
1.1 “以意逆志”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内涵
“以意逆志”出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大概意思是:解说诗的人,不能拘泥于文字而曲解了文句,也不能拘泥于文句而曲解了文意,要做到“以意逆志”。理解作品时要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作品主旨,避免以偏概全。
“以意逆志”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去主动探寻古诗词作者的思想意图和情感,教师起引导的作用,引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利于解读古诗词作者情感的材料,教学生探索古诗词作者情感的方法;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首先要认识到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主动扩大阅读范围,增加古诗词知识的有效积累,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寻古诗词中作者的情感。
1.2 “以意逆志”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意义
“以意逆志”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应用性很强,教师引导学生探寻作者的情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深入研究古诗词的教学方法,高效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强调了学生主动思考和探寻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探寻并体会到古诗词中作者的情感,开阔知识面,学习分析作者情感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刻的感悟与体会,把握古诗词蕴含的丰富内涵。
2 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2.1 不关注学生的想法,忽视学生的“意”
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动态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提高自己的地位,在课前的预习和课上的学习时,不关注学生的想法,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错误引导学生的现象。课前预习的任务在课上直接讲解,忽视学生的预习成果;教师自身没有彻底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停留在固有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课堂上教师以自己讲解为主,而不以解决学生的疑问为主,这就忽视了学生的“意”,增加学生探寻作者情感的困难。
2.2 流于表面,解读“志”过于简单
古诗词时代久远,与现代的时代背景差异大,又是短小精炼,富于丰富的情感内涵,有时限制于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导致教师对作者的“志”解读不到位,流于表面。教师把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千篇一律,认为学生能探寻和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最后只能使学生学习表面的知识。教师逐字逐句讲授使古诗词失去了特有的韵味,花大量时间在知识陈述上,没有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也是对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忽视。
2.3 不引导学生思考,忽视“逆”的方法
教师固执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自身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学理念有待更新,授课方式多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过程中教师不引导学生思考,且教授的多是静态的知识而非“逆志”的方法。诵读、解读背景、对比联系等都是探究作者情感的方法,但教师的教学经历有限,课堂上以学生的想法为主有可能会放缓教学进度,很多教师就不注重学生的想法,也就忽视了探寻作者情感的方法。
3 “以意逆志”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3.1 鼓励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意”
初中生对于世界的认识各有不同,具备其年龄段独有的特性,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教师要承认学生是有想法的个体,尊重学生“意”的表达,充分调动学生的“意”,让学生将个体情感代入到探究作者情感中去。通过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让学生把自己阅读古诗词后的感受和疑问整理到笔记本上,或者以课上分享的方式展现,课上学生出现对古诗词不懂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以查资料等方式解决问题,难以解决的问题求助于老师,老师在课上集中讲解,在学生理解古诗词作者情感时的任何疑惑,教师都要认真解决,尊重学生的“意”。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对理解古诗词中作者的“志”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不同时代下的人的生活有相通性,感受也存在类似处。教师运用“以意逆志”法教学时,要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意”去“逆”作者的“志”,然后为学生安排符合其学习水平的古诗词,让学生进行自学,自主探究古诗词中作者的情感,达到巩固复习、学以致用的目的。
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游山西村》为例,本诗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游记诗,多数学生都有过农村或山村生活的体会,诗歌内容接近学生实际状况,容易理解并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可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通读三遍并写出50字左右的感想,课堂上交流分享;教师提出几个有逻辑思维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步步深入探寻作者情感,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勤于探究和思考。
3.2 分析背景调动情感,体会作者的“志”
汪禹彤在《古诗鉴赏教学四步法》中提到:“我们该怎样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以意逆志”)呢?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确,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时代不同,精神迥异;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另外,一些有特定意义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也可作为学生’以意逆志’的切入点和依据。”可见,“以意逆志”在古诗教学中应用时,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非常重要。以小故事、视频等方式把写作背景串联起来,激发学习兴趣;课上播放优秀朗读的音频,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感情基调;找与学生实际生活中相关的事,调动学生的情感,努力做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教师是学生与古诗词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引导学生调动情感、积极思考的前提条件,带领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探究古诗词中作者的“志”。
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为例,以讲述李清照前后对比故事的方式展现写作背景,体会作者个人经历造就了情感的变化,此词创作于南宋时期,别名“记梦”,借此隐喻自己的“志”,可以用五分钟时间请两位同学进行分享,在生活或学习中因为某件事发生不好的变化后的感受。用形象的语言介绍词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探寻作者的“志”,引导学生从“记梦”和现实的关系中寻找作者“志”的表达。
3.3 精心安排教学,教会“逆志”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传授、启发和引导,“不教”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拥有学习的能力,为了之后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教”是前提和手段,“不教”是目的,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应该是多彩多样的,为丰富学生的直接生活体验,语文课可以适当的走出教室,在教学中重视真实情境和学生体验。为增加学生的间接经验,教材、优秀课外读物等都是好的阅读材料,了解作者所经历的人和事,进入到他的情感领域,体会作者的“志”。语文课程具备一定的实践性,学习语文就要实践语文,适当组织古诗词课堂活动,使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得到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例如:当堂改写古诗词、举办古诗词朗诵活动、古诗词记忆比拼,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去体会古诗词的美,去探寻古诗词中蕴含的作者情感,对古诗词的兴趣也会逐渐增加。通过丰富学生的直接和间接经验,在实践中运用语文,产生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朗读是古诗词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巧,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整体感知,不断地加深对古诗词音韵、情感的体会,教师要善于运用语音、语调、音乐等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古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走进古诗词的美好意境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性朗读、播放优秀教师朗读的音频等方式,让学生有初步的整体感知,在背景介绍等基础教学后,请学生按照节拍并加入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或齐读,最后讲解完之后,学生再读可以根据理解和感受熟读成诵,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减轻了学生课后背诵的负担。
纵横比较法是教师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使之与新的知识发生纵向或者横向的联系,调动已知探索未知,做到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形成网状结构,提高迁移能力,还可能使学生有顿悟般豁然开朗的感觉,需要教师加强专业知识涵养,重视反思和教研,课堂上积极开展诗词综合性学习。
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的《春望》为例,教师先以情境导入的方式,用讲故事的方式为学生介绍相关的写作背景和个人经历,让学生对大时代的发展有整体的把握。进入诵读的环节,开始时示范诵读,之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带有情感的读,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节拍划分,此诗带有悲愤、痛苦的情调,反复的读有助于学生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时和感伤自己的情感。杜甫是唐代具有标志性的诗人,杜甫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春望》写杜甫的爱国之情,纵横比较形成对诗人和此类诗的网状知识结构,纵向比较,杜甫的诗,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关注民生,《春夜喜雨》中杜甫对春雨的热情讴歌,横向比较,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担忧和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悲叹,抒发自己愿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举办诗词活动增强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践行实践性质的语文,如:“比比谁更像杜甫”的古诗诵读活动,最终的引向还是体会作者的“志”。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引导,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诵读时间,一切精心安排的教学设计都是为更好的引导学生探寻作者的“志”。
总之,教师需要精心安排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志”,设置多样的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古诗词的魅力;比较法深入赏析,领会作者情感;举办古诗词活动,深入学习作者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