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帮助大学生构筑良好寝室环境的必要性
2020-01-10
(淮阴工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1)
0 前言
大学生活是青年发展的重要发展时期,更是人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受环境的影响,他们生理和心理都发生着较大变化,在学习、生活、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困扰。一般来说,经过苦涩的高中三年,学生自然会对大学校园及生活有着无限的憧憬。幽静的校园、宽阔的教室、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还可以不用再听老师管教,家长的唠叨,也没有永远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这会带给他们无尽的兴奋与畅想。可是当他们真正进入大学后,事实并不是如其所愿,自主管理能力尤为重要。大学相比高中需花更多的时间去处理生活,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取代了高中单一的学习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一下子变得错综复杂、没有头绪。这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困难且复杂的,这很容易产生郁闷、焦虑、恐慌的不良心理情感。当学生遇到这种情况时,如果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不仅会对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还会影响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发展,甚至导致发生违法犯罪的发生。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宿舍人际关系是一个基本且重要的社交问题,舍友之间的关系几乎是最他们最敏感、最关键的人际关系。获得和谐的宿舍人际环境,有利于宿舍成员的学习和生活,也对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起到促进作用。
1 寝室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良好的寝室环境能给人积极的影响,使生活在其中的能人不知不觉的培养出良好的习惯、高尚的情操。不难想象,一个清、新、洁、美的寝室环境,不仅能使学生感到安全、舒适,而且可以稳定思想情绪。良好的寝室环境不仅保证了学生学习和生活,而且还具有更高层次的思想教育的功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营造一个文明健康、舒适整洁的寝室环境,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1 对大学生的情绪起到稳定和补偿的作用
青年学生进入大学后,远离父母,远离熟悉的生活环境,面临着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骤变,在新的环境和交际圈子里,产生暂时的孤独、无法适应的现象在所难免。在这段转变时期,他们最先认识、熟悉的就是同寝室同学。如果寝室成员间能有良好的交流,就容易缩短心理的不稳定期,促进寝室同学间的安全感。随着寝室成员新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稳定,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和对陌生环境的距离感会大大得到缓和。
1.2 对大学生社会知识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一寝室里的成员在学业未完成的岁月里朝夕相处,在这种密切交往与接触过程中,室友间的社会知识与行为规范的相互影响是无形的,也是很有力的。这种有益的交流,既有自觉的倾向,也有不自觉的一面,长期的正向互相熏染将有助于帮助年轻的大学生获得积极的社会知识,使其逐步走向成熟,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大学生实现人格个人“社会化”和“成熟化”完成。
1.3 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起到推动作用
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对人本身、时事政治和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故而交流的领域天南地北,无其不有,无所不包。但是,学生的天职——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则应该成为他们探讨的主题。良好的宿舍环境,会激起他们在学术上的长足交流,会促进、深化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巩固习得的理论和经验学习。
1.4 对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具有砥砺作用
通常,寝室成员因家庭环境、个人阅历等不同而在人性品质各个方面也必然是参差不齐。尽管有时宿舍成员间也有一定的干扰作用,但在良好氛围的寝室环境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宿舍成员中相对“先进成员”能相对容易的对“后进成员”起带动作用,可以实现宿舍成员思想品德的共同提高。作为同处一室、同一起跑线上的平等主体,受“不甘落后”的自尊心影响,“后进成员”势必会通过效法身边富有实力的“先进成员”而完善自我,提高个人修养水平。同时,寝室成员间的这种在学业上“先富”带“后富”的人机交往方式会反哺良好的宿舍环境氛围。
2 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面临的一些问题
数据研究表明,借助宿舍交往、沟通、冲突,对宿舍成员的评价,对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的评价等几个角度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进行评估,发现目前普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相对较和谐,真正独来独往的、经常发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只是极少数。寝室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成员的学习和生活。很多大学生渴望与室友处理好关系,但对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技巧、人际冲突和矛盾的应对知之甚少,往往凭直觉、凭情绪、凭不成熟的经验来处理问题,经常会弄巧成拙,反而导致各种人际冲突。在寝室这个固定且封闭的空间内,个体如无法正常处理寝室成员间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严重的心理失衡,甚至造成过激情绪或者不良反应。
3 构筑寝室和谐人际关系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寝室是大学生建立人际关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学生人际交往矛盾的高发区所在。要处理好这里的人际环境,笔者给出几点建议:
首先,教导学生学会反思、反省。寝室矛盾突出地表现在各种零碎的小事上,如:乱扔垃圾、制造噪音、计较小钱、随便吸烟、作息紊乱甚至是过分亲密等。若自己有不妥的地方,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性,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以他人可以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同时也要学会“悦纳自己”。不接受自己的人必然无法真心地接受他人,承认自己进而悦纳自己,为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提供了情感支持,也更有利于理解他人,接受他人。
其次,站在学校立场,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应定期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开展健康调查活动,认真研究其心理问题,客观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通过建立心理咨询服务站,预防大学生产生不健康心理的产生,疏导心理障碍和困惑;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他人的情绪和性格,教导他们处理好人际关系。
再次,高校还应加强学工班子的心理疏导能力,通过集中有效的培训,使某些一线教师也掌握一些心理辅导方法。大学老师不仅是学生的知识源泉,还应该是学生的道德上的榜样。教师为人师表,应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起到表率作用。如果高校一线老师能够积极的介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将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产生极为积极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呼吁一线师资队伍要对学生生活适当加强指导和关心。
最后,辅导员是与学生工作的主要执行者,要多关注学生的寝室生活的管理。通过健全学生寝室的管理模式,帮助和引导学生去建立良好和谐的寝室氛围。只有学生在寝室过的舒适,才能够安心的学习。所以建议学校应成立专门队伍指挥构建高校寝室的先进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寝室文化以及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以寝室为活动阵地,帮助学校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介入和引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