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团组织建设助推学生会改革机制研究
2020-01-10王洋马峰
王 洋 马 峰
([1]青岛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山东·青岛 266109;[2]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团委 山东·青岛 266109)
高校学生会作为在党委领导和团委指导下主要学生组织,是服务同学、联系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会却存在行政化严重、脱离学生、作风问题、组织建设不规范等现象,学生会工作只停留在组织活动中,未能充分发挥学生会引领思想、成长服务、权益维护的职能。2019年各大高校完成了学生会改革的任务,学生会人数的锐减,地方普通高校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学生,真正代表和维护广大同学的权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提升高校基层群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扩大工作有效覆盖面,是当前学生会改革和基层群团组织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1 学生会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1.1 机构精简与工作实际冲突
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学生会改革,给思想政治教育和共青团管理特别是活动开展带来了难度。长久以来,学团工作教师人员不足,学生会是学院、团委、学工部的重要帮手,承担着学风建设、宣传工作、生活服务、第二课堂活动、文明督导等大量的工作,学生干部数量的减少,对共青团工作的开展产生了影响,部分存在着改革措施落实成效不明显的现象,存在将学生会拆分建立多个学生组织,并未达到精简机构的目的。
1.2 学生干部培养选拔机制缺失
面临骨干减少,机构裁撤的现状,给学生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原有的工作模式面临改革。学生会在学生工作中起到了关键性的辅助作用,学生干部的选拔、任命往往根据日常的工作量,工作表现突出的学生也会得到优待,这使很多学生加入学生会带有功利目的。学生会改革后不设部员、干事等岗位,改变了学生会干部的选拔方式,从由上至下的方式,转变为由下至上。
1.3 学生会改革机制建设不健全
2017年共青团中央下发《学生会组织改革方案》指出: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工作创新,使得学生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在2-3年内有明显改进,推进高校学生会改革要结合高校实际,建立健全配套的组织模式和制度体系。目前学生会在基本指标和组织机构上已经完成了精简计划,但相应的配套并没有完成建设,尤其是对于基层组织的指导性意见缺失,导致二级学院只是面上完成学生会改革任务,以加设其他学生组织转移原有学生会的工作职能,措施落实成效不明显。
2 学生会改革困境产生的原因
2.1 思想政治和价值引领作用的丧失
学生会组织整体上能够较好地发挥职能服务同学,但部分学生会存在着职能边界不清、机构规模过大,桥梁纽带作用发挥不足、工作方式方法呆板、学生工作人员存在‘官僚气’等问题,改革中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浮出了水面,从根源上来看,学生会学生干部政治性不强,自身理论性水平不高,学生会成员重活动、轻学习,学习和工作不能兼顾成为了很多学生干部的“借口”,因此学生会改革不仅仅是组织机构和人员的改革,更是思想意识上的改革。政治性不强,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就不到位,作为主要学生干部就无法在广大学生中起思想政治引领作用。
2.2 学生会性质定位不清,学生干部自我认知不准确
学生会的管理模式大多是由校院两级团委老师管理,学生会的日常活动和管理听从学校和老师的安排,学生会在工作中主要是辅助完成活动的作用,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忽略学生群体的诉求,“脱离群众”使学生会功能定位不清,在学生群体中无法获得认同感。部分学生会干部在工作中反映出作风、官僚等问题,甚至服务同学是为了考虑“政绩”和“群众基础”,因此学生会改革要重新明确学生会的定位,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按照改革方案纠正学生干部的自我认知,学生干部不是学生中的管理者,而是服务广大学生,将工作定位在广大学生权益的维护者,利益的诉求者,重新回归学生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职能。
2.3 没有坚持问题导向,制度建设滞后
学生会的作风问题,学生组织的“行政化”由来已久,学生会组织改革需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目前学生会存在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重新建章立制,在此基础上将学生会改革进行到底,在改革过程中如果只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精简机构和人数,无法达到改革的真正目的。学生干部的选拔机制、淘汰机制同样需要制度建设,真正选出能够代表广大同学意志,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同时建立考核机制,在品德、作风、能力、学习、群众基础等方面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引导和教育。
2.4 基层组织功能弱化,协同工作管理缺失
班级团支部是共青团的基层组织,是保持增强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关键,班团一体化建设中,仍然存在团支部边缘化,团建意识弱化,组织建设不健全等问题,两委会的运行效果不佳,班委会和团委会的学生干部往往有职务却不承担具体的工作职责。学院工作中,学生会与班级两委会没有实现工作职能和服务的有机结合,学生会增设的部门分割了班级委员的工作,造成了班级中两委会形同虚设。基层组织功能的弱化,不利于学生参与到共青团建设工作中来,阻碍团组织凝聚力的提升,基层团组织无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 基层班团组织建设与学生会组织改革中互相促进
3.1 基层班团组织建设有助于夯实学生会组织群众基础
班级团支部是共青团的最基层组织,它同广大团员青年有着最直接、最广泛的联系。学生会作为主要的学生组织,是团员青年沟通交流、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但是在学生会工作中与基层班团组织往往变成了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学生会的成员往往是单独招募,在基层团组织的代表性不强。以班团两委成员作为学生会的后备力量,加强学生会组织与班团组织的联系,从院班两级明确班委和团支委的工作职责,增强团员青年的参与度,扩大共青团活动对团员青年的影响力。学生会是团学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团学活动的举办需要精心的策划和准备,也需要团员青年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将班团组织与学生会工作有效衔接,不仅加强了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同时也与其他班级建立联系和沟通,提供了学生自我展示的广阔平台,增强学生对学生会和团支部的认同感。
3.2 基层班团组织建设有助于优化学生会干部培养和考核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明确规定了团支部有对团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密切联系服务青年,开展文体活动等工作任务,院级团委承担着对班团两委会干部和学生会干部的培养和教育,在班级团支部和学生会的管理模式中,两者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助力青年学生成长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参与管理服务,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在学生会改革中,学生会干部的培养应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会工作的同时也在班级中担任职务,转变学生干部的自我认知,提升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建立民主评议和淘汰机制,提高学生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能力,切实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从学生会和班团组织工作两级来考察学生干部的工作。
3.3 学生会改革进一步推进基层班团组织建设
基层班团组织建设过程当中,面临着团员身份意识模糊,荣誉感和组织归属感不强,从而导致共青团组织先进性不强,对青年团员凝聚力和吸引力不够等问题。学生会改革与班团组织建设相互作用产生整体效果既“协同效应”。进一步明确学生会、班委和团支部委员学生干部的工作职责,在班级委员、团支部委员和学生会各部门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在组织之间,干部之间畅通沟通渠道,增强协商的主动性,建立协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切实保证各项事务统筹规划,协调运作。班团两委会的成员参与到学生会工作当中,为学生会的工作建言献策,提供助力,作为广大同学的联系学院的桥梁和纽带,在班级工作的基础上,为学生干部提供更多发挥作用的舞台,从而使学生干部在院、班两级工作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增强学生干部综合能力,激活基层班团组织活力。
4 基层班团组织与学生会协同工作机制建设
4.1 规范学生会和班级两委会的设置,建立协同工作机制
根据学生会改革的目标和班团一体会建设的需要,从学校、学院层面出台配套措施规范。学生会和班团组织的设置管理,要考虑上层团组织及学工部、学院工作实际的协调配合,制定学生会和基层班团组织建设的工作标准,推进学生组织的标准化建设。明确基层班团组织主要干部的工作职责,并与学生会主要部门工作职责相对应,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加强工作指导,发挥学生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反馈团支委与班委在基层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升学生会和基层班团组织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4.2 加强学生干部的教育培训,做好思想引领工作
基层班团组织和学生会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集体,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影响,基层学生组织所形成的“微环境”,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对大学生起着引领作用。在学生会改革过程中要在学生干部中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回归学生组织的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定位,摒弃学生会干部凌驾于班团两委会干部之上的思想,学生会干部与基层班团组织干部一同培养、考核,充分发挥各个学生组织的优势,做到互补配合。
4.3 坚持问题导向,理顺各学生组织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学生会改革还是基层班团组织建设,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学生干部业务能力较弱,学生会学生干部“官僚化”,基层两委会成员“不作为”等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在制定学生会改革方案的同时推进“班团一体化”建设,使班团组织成为学生会力量源泉,将学生会的一些职能重新交还于基层班团组织,以此调动班委会和团支委工作的积极性,推进学生会和基层班团组织协同工作机制,实现岗位同设置、计划同制定、活动同举办、工作同协商。在工作推进中不断动态调整,及时总结经验,推进共青团改革的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4.4 建立学生干部的培养机制,提升基层组织活力
学生会与基层班团组织共建要解决学生干部的能动性和流动性问题,有活力基层班团组织中的学生干部应当成为学生会的后备力量。学生会与基层班团组织协同工作必然要建立学生干部的有效对接,完善学生干部之间的沟通和流动,在学院一级实现不同学生组织之间学生干部资源共享和联合培养机制,从学生干部的选拔、推荐、培养、任用各环节一一贯通,在提升学生干部服务意识的同时,建立“学生干部共同体”服务广大同学,在此基础上,推进班团一体化建设,激发基层班团组织的活力。在工作中,设定共同工作目标,分解各自职责和目标,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奖惩,形成“上下一盘棋”,解决学生会改革困境,推进班团一体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