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彩源于有效
——亦论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20-01-10湖北省大悟县大新镇中心初级中学杨先斌

天津教育 2020年20期
关键词:反比例新知定理

■湖北省大悟县大新镇中心初级中学 杨先斌

一、有效课堂提问的原则

1.目标宜“明”不宜“混”。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建立在教学目标之上,有的放矢,不偏不倚。教学目标是根本,是准绳。课堂提问是否有效,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其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始终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前提来进行。教师在备课时,应因教学内容的要求,相应地设计出目标明确的提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不断地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

2.层次宜“强”不宜“平”。课堂提问应根据教学需要、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精心设计。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严密性、科学性和条理性,要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的前后联系,脉络的泾渭分明,使学生在教师设问的引导下,一步步坚实地迈入知识的殿堂。反之,课堂提问的设计若剑走偏锋,太难或太易,都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不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其结果要么是启而不发的尴尬,要么是学生的不屑一顾。

3.方式宜“活”不宜“呆”。课堂提问的设计手段应灵活多样,因模式而异,适时变化。如揭示课题时,可采用启发性提问;自学课本时,可采用疏导性提问;解决疑难问题时可采用归类性提问等。教学是信息交流的过程,而教学过程包括预设和生成两个环节,预设是生成的规划,生成是预设的实现。在生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时教师就要灵活地审时度势,实时纠偏,及时地设计出一些调控课堂的提问,微调教学活动。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并不总能一语中的,有时甚至会错误百出。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应能慧眼识丁,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错误所在,并判别其出错原因,从而灵活地提出针对性更强的新问题。

4.启发宜“曲”不宜“直”。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应有利于学生心智的发展。一般而言,课堂提问宜“曲”而不宜“直”,应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即先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让学生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叹,以便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潜能。

5.难度宜“中”不宜“繁”。教学是艺术,课堂提问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要讲究“度”,要适度,要有梯度。讲究实效,恰到好处。问题太浅显,则无思考价值,无法激活学生思维;问题太深奥,则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使学生不知所云,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适度提问,设置恰当梯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才能聚集思维的力度。对于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将其设计成问题串,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环环相扣,拾级而上,逐步突破难点。学生通过问题的各个击破,感觉这些设问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是“轻而易举”,在解答中既把握了要点,掌握了规律,又享受着获取新知的快乐,从而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6.角度宜“新”不宜“旧”。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新,才能引人好奇,才能激起人的一探究竟之冲动。同样的问题,若老调重弹,毫无新意,学生定会觉得索然无味;反之,如果变换一下课堂提问的角度,能使学生有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新奇之感。当然,问题的“新”,应是学生未知而又可知的,即“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问题。如果“新”,尽是些“高大上”的问题,脱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则无法产生知识的迁移。因此,提问时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贴合学生的既有经验,又要新颖别致,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思考。

二、有效课堂提问的方式

1.激趣性提问。例如,一考古学研究所曾经从一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半面残缺不全的铜镜,那么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画出原来的“圆”,使它能“破镜重圆”呢?其理由是什么?又如,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而不做成方的?如此种种,本来枯燥的数学问题,一经生活化,立即能活跃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兴趣。

2.迁移性提问。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数学知识具有神似之处,它们联系紧密。如果能恰当地进行新旧知识的类比,不仅有利于理解、掌握新知识,同时还可拓宽视野,突出问题的本质,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课时,可先出示题目让学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步骤,然后再将其迁移到一元一次不等式中。

3.铺垫性提问。方向决定结果,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学生难免有时会出现找不着北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牵线搭桥,指点迷津,指出转化途径,降低思维难度。例如,在证明相似三角形的“三边成比例”定理时,可先提问: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的内容是什么?然后再追问:从预备定理中你能得到什么启迪?你能把三边成比例转化成预备定理中的“A”字型吗?如此一来,如何作辅助线这一难点就轻而易举地被克服了。

4.探究性提问。以矩形的性质教学为例,在回忆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后,即可问:矩形有什么性质?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吗?追问:除此之外,它还有自己独有的性质吗?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加以研究呢?一连串的提问,既在学生的认知之内,又处在最近发展区之中,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致,使其欲罢不能。

5.发散性提问。任何事物都有多重属性。同样,对于同一个数学问题,如果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亦会得到不同的方法或结论。例如,平方差公式的推导,既可以运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得出结论,亦可以运用图形面积法直观得到,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

6.巩固性提问。事实证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必须对新知进行巩固、反思。教师在授完新课之后,为巩固新知、加深理解,可将重难点内容重新包装,变换角度提出问题,以达到抽丝剥茧、去伪存真、认识本质的目的。例如,在学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后,提问:在一个函数关系中,如果自变量x 减小时函数值y 反而增大,自变量x 增大时函数值y 反而减小,这样的函数是反比例函数吗?从而让学生抓住反比例函数的本质,巩固对反比例函数定义的掌握。

7.激疑性提问。古人云: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例如,在学习垂径定理的推论“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时,教师可反过来问学生:为什么要限定这条弦不是直径呢?学生的思维就会立马打开,搜寻反例,从而加强对推论的理解。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问、善问,要问得得法,问得恰到好处,方能提高教学效率,方能使课堂妙趣横生,精彩纷呈。

猜你喜欢

反比例新知定理
J. Liouville定理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反比例函数》拓展精练
A Study on English listening status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school
“三共定理”及其应用(上)
3.3 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难点聚焦
巧用点的坐标解决反比例问题
Individual Ergodic Theorems for Noncommutative Orlicz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