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面瘫临床观察
2020-01-09王联学李文兵
王联学 李文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88例2017年2月—2019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面瘫患者,本研究患者均符合面瘫的临床诊断标准,均有面部受风、过度劳累等疾病史,且为突然发病。排除由于颅内出血、外伤及肿瘤等因素导致的面瘫患者。本研究患者均表现为面部肌肉麻木、额纹消失、不能进行皱眉、眼睑未完全闭合,其中有11例患者在发病后味觉功能减退,有10例患者发病后感觉耳后不适。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29~68岁,平均年龄(46.39±3.26)岁。观察组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29~67岁,平均年龄(46.73±3.62)岁。本研究在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下进行,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只给予针灸推拿治疗。中医治疗选取地仓、翳风、攒竹、颊车、下关、合谷、四白、阳白等穴位,对其进行针灸,如患者表现为寒证,则还需对风池穴进行针灸;如患者表现为热证,则还需对曲池穴进行针灸;如患者唇鼻沟比较浅,则还需对迎香穴进行针灸;如患者表现为颌唇沟歪斜,则还需对承浆穴进行针灸。对翳风穴采用艾灸的方法,采用泻法对风池、合谷等进行针灸,采用平补平泻法对迎香、下关进等穴行针灸,采用补法对地仓、颊车、下关、四白、阳白等穴位进行针灸,针灸时将留针时间控制在30 min,每天1次。采用一指禅的方法对患者行推拿,选取晴明、印堂、阳白、太阳、攒竹、四白等穴,对选好的穴位进行推拿,将推拿时间控制在5 min,然后选取下关、太阳、翳风、地仓、颊车、水沟、迎香、承浆等穴位,对其进行推拿治疗,按照顺序进行推拿,将推拿时间控制在5 min,最后对患者患侧脸部肌肉进行捏拿,时间控制在5 min左右,穴位的推拿治疗也为每天1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中医针灸推拿治疗同对照组,再采用我院中药方剂,川芎、僵蚕、甘草各6 g,全蝎3 g,蜈蚣2条,皂角、钩藤、蝉蜕、羌活、白芷、桂枝、白附片、防风等各10 g。取上述中药,用清水浸泡半小时再开始煎熬,煎熬2次,共取药汁400 ml,分早晚2次口服。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面部功能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治疗时间。在治疗效果方面,当患者经过治疗后,面部表情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为痊愈;当患者面部静止时,呈现为对称,面部肌肉运动功能降低,有轻度连带运动则为显效;当患者经过治疗后,面部静止时,呈现为对称,面部运动功能降低,用力可将眼睑闭合,口部存在轻微的不对称为有效;当患者经过治疗后,面部静止时也不对称,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口角有轻度的运动状态则为治疗无效。在面部功能评分方面,采用Portmann量表对患者面部动作功能进行评分,如闭眼、微笑、鼓腮、吹口哨等动作, 将其与健侧面部动作进行对比,总分18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患侧症状缓解的越显著。在中医证候评分方面,采用《临床中医内科学》中的相关标准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进行计算,评分越低,提示临床症状改善的越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均数±标准差和%表示,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95.45%)优于对照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2组患者面部功能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在面部功能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方面,2组治疗前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改善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面部功能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例,
2.3 2组患者治疗时间比较在治疗时间方面,观察组(12.34±2.76) d短于对照组(18.25±3.0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6,P<0.05)。
3 讨论
面瘫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西医认为其是由于周围性神经炎、茎乳突孔中的面神经出现急性病毒感染或者是受到寒冷的刺激等因素所引发的一种面部水肿,水肿对面部神经造成了压迫,导致面部局部位置出现了血液循环的异常。而中医认为,面瘫是由正气出现异常,脉络出现空虚,外邪入侵等因素所引发的一种面部疾病。当机体正气不足时,会导致出现气血阻滞、营卫不和等现象,当邪气长时间地聚集在体内时,会导致经脉失养,所以,中医治疗面瘫患者时,应以舒筋活络、扶正祛邪等为原则进行[2]。
本研究中,采用了针灸推拿联合中药治疗,针灸推拿中选取阳白、四白、翳风、下关、合谷等穴位,对其进行针灸均具有调整经气的功效,对翳风穴进行针灸能够正口癖、利颊、聪耳,还具有祛痰止痛的功效,明显改善了患者耳后乳突疼痛的现象。治疗面瘫的主要穴位为地仓、四白、阳白、下关等穴,对其配合针灸治疗,采用补法对其进行针灸,疏通了阳明和少阳的经络。中医推拿治疗则主要是通过捏拿、推拿等活动对机体肌肉进行刺激,促进患者面部的血液循环,另外,推拿还能够促进神经炎症物质的分解,对营养神经功能进行改善,能够有效缓解炎症,进而达到疏通经络的目的[3]。
本次采用了本院自制的中药制剂,中药方剂中的川芎具有行气开郁、活血化瘀、止痛等功效;僵蚕具有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等功效;甘草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等功效;全蝎和蜈蚣均具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的功效;皂角具有祛风消肿的功效;钩藤具有息风止痉、清热平肝的功效;蝉蜕具有疏风散热、退翳明目、息风止痉的功效[4];羌活具有舒筋活络的功效;白芷具有祛风、活血排脓的功效;桂枝具有温经通脉、调和药性的作用;白附片具有行气活血化瘀的功效;防风具有祛湿止痛、祛风解表、止痉等功效。将以上药物联合起来使用,能够发挥出祛风活络、活血化瘀、行气散结等功效。将其联合中医针灸推拿治疗面瘫患者,能够有效实现标本兼治的目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5]。
临床上在治疗的同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动态检查,能够帮助治疗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而及时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如动态检查则是通过抬眉运动对患者额枕肌额腹运动功能进行检查,进而掌握到面部两侧的对称情况,尤其是眉外侧,当患者面部神经麻痹症状比较严重时,其额部位置比较平坦,皱纹消失或者变浅,眉目外侧会呈现为下垂的状态。通过轻轻闭眼运动能够对眼轮匝肌运动功能进行检查,诊断其上眼睑和下眼睑出现外翻的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闭眼时,对患者口角运动情况进行检查。耸鼻尖则是对提上唇肌、压鼻肌等功能进行检查,并密切观察上下压鼻位置存在的皱纹及上唇运动幅度的一致性[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45%)优于对照组(79.55%),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面部功能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改善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时间(12.34±2.76) d短于对照组(18.25±3.08) d,差异明显(P<0.05)。这与周荣生[7]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临床上采用中医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治疗面瘫患者,能够有效促进患者面部功能的恢复,治疗时间比较短,效果显著,建议将其推广在更多的临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