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2020-01-09李海燕安徽省宁国市第二幼儿园
◆李海燕 安徽省宁国市第二幼儿园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想与人交往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在三岁以后。相同的兴趣爱好、相同的生活经验、相互理解的语言、相互平等的社会地位,使得孩子们很自然地想与同伴在一起玩耍、游戏、交流意见,而同伴关系对幼儿来说也就越来越重要了。然而在社会日趋发展的今天,家长们给孩子提供的活动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孩子们常常只在几十平方米的房间里玩耍、游戏,虽然他们有一大堆各式各样的玩具,但这些玩具却是没有生命的,幼儿缺乏同龄的合作伙伴。或许家长已经注意到了,有意识的去充当了他们的玩伴,但由于年龄、兴趣、经验的差异,家长和孩子很难找到真正相同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游戏、合作玩耍的热情。缺少与同伴的交往,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家长和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交往的环境,让孩子们在互助的伙伴关系中,健康成长和合作交流。
一、交往的定义
1.广义的人类社会交往活动是指联系社会不同主体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2.狭义的交往活动是指不同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物资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等各类要素的、有明确目的的交换行为。本文的交往是指狭义的交往。
3.交往能力是幼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运用的交往策略、交往技能以及建立与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影响幼儿与同伴交往的因素
(一)家长性格与家教
1.家长性格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
一般说,热情、敏感和权威的家长,培养出的幼儿容易形成稳定的依恋心理,具备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与成人和同伴都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冷淡的、随意的家长,会培养出有敌意的、有攻击性的幼儿,从而使同伴拒绝与其交往,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与群体格格不入;好支配他人的、严厉的家长,培养出的幼儿往往喜怒无常和过度焦虑,使其同伴容易忽视他们或不愿主动与他们交往。
2.幼儿不善交往可能与家教有关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些情况:有的孩子在家里活泼好动,聪明伶俐,而一旦来到新的环境接触陌生人时,就会变得胆怯腼腆,呆板笨拙;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独自游戏、自言自语、显得很不合群;有的孩子则恰恰相反,与人交往处处逞强,横行霸道,显得盛气凌人;还有的孩子遇到熟人时,即便大人强迫其对人要有礼貌,他也缄口不语,设法躲避。这些情况的出现都可能与家庭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1)“父母意识”的潜移默化
有些家长自身的文化修养不高,在与人交往中存在着许多不良的习惯。如对人不礼貌、语言粗鲁、态度冷漠等;有些则存在着“老实人吃亏”的思想,教育孩子“谁碰你一下,你就还他一拳”。这些无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这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的最新研究所指出的,童年时期记录在大脑中的是“父母意识”。
(2)家长的溺爱和过分保护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百依百顺,一味地去满足,看不到孩子的弱点,对其行为不分好坏,一味欣赏、赞扬。其直接后果是孩子任性、霸道,逐渐使孩子养成惟我独尊,不尊重别人,不帮助别人的性格,导致孩子不会和同伴友好交往、合作,与集体格格不入;有些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致使孩子养成依赖、懦弱、缺乏独立性的性格。当环境一出现变化,便无法适应,出现焦虑的情绪;有的家长出于怕发生危险的心理,总喜欢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他们奔跑、爬高,过多地限制孩子与外界交往;有的家长因自己的孩子体质差,经常生病,对孩子更是加倍保护、照顾,恨不得把孩子放在“温室”里,处处不放心,剥夺了他们与人交往的机会,孩子与人交往时则显得十分笨拙。这些孩子不受同伴欢迎,同伴也不愿与他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养成古怪孤僻的性格,出现恶性循环。
(3)生活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住房也正逐步改为单元结构,被高层住宅所取代。这本身就减少了孩子间交往的机会。邻里间互不往来,回家就把门关上,与外界隔离,孩子间即使偶有交往,有时也被某些家长的癖好所影响。如:有的家长特别爱干净,把家里扫得一尘不染,清理得整齐有序。当孩子的朋友来玩时,由于孩子天性好动,好奇心很强,难免会弄乱弄脏。然而,很多家长不懂得孩子渴求朋友,有的家长即使知道,却因为整理、打扫很麻烦,而当面指责孩子的朋友把这儿弄脏了,那儿也弄坏了,或者在玩之前就限制了孩子的某些活动,有的家长直接让孩子只在某个固定的区域活动。这样,不仅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影响了孩子与朋友间的友谊,结果是孩子的朋友再也不愿来玩了。因为,这样的家庭不能成为孩子们无拘无束、愉快玩耍的地方。
(二)教师之间交往对幼儿的影响
教师在幼儿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幼儿会不断地模仿教师的语言、行为等。因此,教师之间的交往也会成为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榜样。教师教给幼儿要互相关心、帮助、进行合作等行为,如果教师做得很好,那么幼儿就容易产生这种行为方式,并且很容易长期稳定下来。教师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会给班、园带来一种温情的气氛,容易激发出幼儿良好的交往行为。
三、家长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同伴交往对幼儿心理发展起着成人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合作交往技能,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而奠定基础。
(一)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家长首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1.做孩子的玩伴
家长应每天抽出部分时间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与孩子们一起唱唱跳跳、玩玩闹闹,共同分享快乐的时光,让孩子体验与同伴游戏时的快乐。
2.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以开放发展、鼓励帮助的心态对待孩子成长中的错误及挫折,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永葆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3.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引导孩子学会恰当地表现自我,特别是对待不善于表达的幼儿时,家长更应该有耐心,给孩子充分思考的时间,可以用语言“慢慢说、不要着急、我会认真听、想好了再说”等提示幼儿,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思路。家长还要善于从孩子的话语中理出线索,帮助孩子在以后的谈话中理清思路。
(二)克服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
“自我中心”是幼儿期的典型特点,这一特点使他们不懂得体贴他人,不能为他人着想,更不会合作与分享。父母应多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帮助幼儿克服这一心理特点。如:经常有意识地让孩子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家人或客人;有小朋友到家里玩时引导幼儿主动把好玩的玩具拿出来与大家一起玩,让孩子经常体验到共同分享的快乐。另外,幼儿共同游戏时,经常发生争吵、打架的现象,这是因为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幼儿开始喜欢在朋友、同伴的团体中游戏,而与此同时心理发展又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当这两种心理同时出现时,便产生了争吵、打架的行为。因此,父母在平时的教育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遇到矛盾时,与同伴商量着共同想办法解决。这样不仅避免出现不愉快,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具备较好地应付突变环境的能力,并成长为宽容、有修养的人,更能很好地适应将来的生活。
(三)鼓励幼儿尽可能多地与同伴交往
越来越多的手机、电视动画片和电脑游戏经常把孩子吸引在手机电视电脑前,从而减少了与同伴的交往。同时,单元结构住宅的普及使同伴间自由交往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应多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参加集体活动。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会认识到:随心所欲、任性、霸道、自私,是无法与其他幼儿结为朋友的。幼儿在一起玩时,自然而然地会形成一定规则。孩子加入其中就会明白,必须遵守规则,甚至必须抑制自己的欲望,否则就不会受欢迎。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反复的实践,幼儿才会懂得他人有他人的权利,集体成员也都各有其义务与责任,这样才会使幼儿逐渐地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谅解他人、愿意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四)刺激正确行为,强化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
当幼儿表现出良好的交往技能时,家长应适时地给予强化,使幼儿的良好行为得到巩固。家长可运用抚摸、拥抱、奖励等形式,对幼儿进行关注和表扬。父母还要引导幼儿学会关注同伴出现的良好行为,教会幼儿进行恰如其分地自我表扬,以刺激正确行为,强化良好的交往技能。
四、教师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一)教师提供积极的环境气氛及积极的教导训练
1.引导幼儿学会互相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
幼儿期是孩子观察能力比较差的时期,同时幼儿自身还存在自我中心的倾向,对他人的思想感情、需要等不善于察觉,缺乏对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的认知、了解,因而导致帮助、合作、关心、同情等社会行为的缺乏。教师通过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幼儿了解别人的各种需要,进而产生帮助、合作等行为。
2.建立同伴间地相互关心和友爱
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鼓励缺乏交往技能或过分害羞的幼儿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并鼓励其他幼儿与其交往,使其得到更多与人交往的机会和交往成功的愉悦感,以增强其自信心和积极愉快的情感稳定程度。
3.有意识的训练、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教师应有意识的训练幼儿,使之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结交友谊,享受交往的乐趣,提高交往的能力。
(二)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1.教师因人因时指导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关键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主导。教师因时因人调控孩子的情绪,指导孩子的行为,完善孩子的人格。在交往能力培养的活动中,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
2.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根本
幼儿是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独立的、发展的个体。在交往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与幼儿自由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人、物、时空等各种因素,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用各种形式激发幼儿的交往兴趣,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三)教师对交往能力较弱的幼儿的培养
1.幼儿因害羞而不愿与人交往时,教师要看在眼里,放在心里,不能表露出来,更不要强迫幼儿,应给予具体的帮助,以克服羞涩的心理。
2.幼儿因适应能力差而不愿与人交往时,教师要循序渐进,寻找合适的机会。可以找一个交往能力强的幼儿,在游戏、安排座位时,有意的把两人安排在一起,让能力强的幼儿去感染和带动能力弱的幼儿。这样既使能力弱的幼儿得到发展,又使能力强的幼儿获得更多的交往经验,逐步提高交往能力。
3.教师对离异家庭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1)教师自身要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不在工作中流露出对婚姻离聚的好恶态度,更不能有歧视、嘲笑、戏弄幼儿的做法。
(2)要善于发掘离异家庭幼儿身上的闪光点,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多鼓励他们与同伴交往。
(3)教师要积极组织开展一些结对、分组和集体游戏等,提供给幼儿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帮助离异家庭的幼儿在活动中融洽同伴关系,融入班级群体。
五、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交往环境
幼儿的人际交往主要是同伴间的交往。幼儿与父母及家庭成员间的交往,在内容、性质、作用上均与前者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我们不能以亲子的交往、幼儿与父母之外其他成人的交往来替代幼儿与同伴的人际交往。应该让孩子多与同龄幼儿一起游戏,平时可以请同龄伙伴到家里来,也可以多带幼儿到户外,如去公园郊游等,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空间,同时给予积极引导,多亲身参与儿童的交往,但尽量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干预、干扰。
(二)寓教育于游戏中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往往也在游戏中得到了发展。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模仿,学习各种社会交往的行为,同时会把这样的亲身体验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有利于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三)教给孩子交往技能
1.引导幼儿使用礼貌语言
培养、提高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从教孩子掌握礼貌用语入手,帮助幼儿树立交往意识,提高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例如:看到小朋友在玩,可以鼓励孩子走上前去,说声“你好!你在干什么?我可以和你一起玩么?”或者带上自己的玩具去和同伴交换,让幼儿以自己礼貌的言行引起同伴的注意,并被同伴接纳。平时,教师和家长要积极鼓励、引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要让幼儿懂得待人要礼貌,做事要讲文明,知道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更容易和别人友好交往、友好相处。
2.关注幼儿的表现,给予积极指导
幼儿在心理上存在着对同伴交往的渴望,这会驱使幼儿逐渐学会与同伴分享玩具、食物等,学会谦让,学会互相帮助,学会接受同伴的要求和建议,学会等待,学会合群,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为此,教师和家长一旦觉察到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了不良表现,就要帮助孩子及时矫正,指出这些行为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严重性。若出现了好的行为,教师和家长应当不断的强化、巩固,让其良好的交往行为长期稳定下来。
3.运用榜样的力量
孩子十分喜欢模仿,也极度善于模仿。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同时也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法。因此,良好的榜样对幼儿的交往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善于运用榜样,引导、鼓励幼儿去学习、模仿,与此同时要坚持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强化、巩固幼儿的交往意识,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
从以上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情,而交往能力的培养也同样如此,需要家长和教师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用耐心和爱心来对待孩子。注意观察,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时机,以鼓励、帮助、引导为主要方法,多为幼儿创设与人交往的机会,使教育过程成为孩子缤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我们也会在与孩子互动中感受、体验到幼儿成长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