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防范干预对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及生存状况的影响
2020-01-09吴海梅毛秋瑾李玲兰
吴海梅 毛秋瑾 李玲兰
直肠癌位居我国高发恶性肿瘤前5位,是发生于肛管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的恶性肿瘤,多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群体,约占大肠癌总发病率的65%,且发病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1]。关于直肠癌病因临床尚无确切结论,有研究认为,主要与患者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及遗传因素等有关,且公认高危因素有直肠息肉、动物脂肪摄入过高、食物纤维摄入不足等[2]。直肠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根治手术、放化疗,但极易导致患者身心俱疲、负面情绪加重,为此,本研究对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应用早期护理防范干预,探讨其对患者术后恢复及生存状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2例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直肠指检、镜检、MRI等检查确诊为直肠癌,且行腹腔镜手术;癌细胞无转移,且周边器官、组织未受到侵犯;既往未行手术治疗。排除标准:近期曾服用可能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合并有其他器官功能障碍;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术前出现高度营养不良。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男41例,女10例;年龄40~63岁,平均(54.4±4.6)岁;发病部位:中央型25例,周围型16例,混合型10例。观察组中男38例,女13例;年龄42~66岁,平均(56.2±4.7)岁;发病部位:中央型26例,周围型14例,混合型11例。两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护理,即监测生命体征、给予术后宣教、体位管理、药物止痛等[3]。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术后早期护理防范干预,具体如下:
1.2.1 早期康复认知干预 (1)影像教育法。术后第1天,采用影像教育法向患者介绍术后康复知识,所有影像视频均为网络搜集所得,时长均为8~10 min,视频内容包括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康复护理操作、术后饮食照护、术后康复训练等;患者及家属每天观看1~2段视频,护理人员于隔日访视时了解其问题,并深入解析视频内容,以强化患者认知[4]。(2)交流学习法。影像教育结束后,邀请直肠癌手术康复患者与恢复期患者交流,引导双方积极沟通,交流活动由康复患者主导,内容包括“康复经验传授—康复期常见问题及处理—提问解答”,交流学习活动分2次开展,首次以“相互认识”“康复经验传授”为主,第2次以“康复期常见问题及处理”“提问解答”为主,由护理人员记录、总结交流内容,以便回顾学习[5]。
1.2.2 早期正念冥想调节 术后第1天,向患者介绍正念冥想的训练意义、方法、内容、注意事项等,强调其应用现状及应用价值,获得患者信任及支持[6]。指导患者取舒适仰卧位或坐位,闭眼深呼吸数次,调节呼吸频率,而后按“头颈部—上肢—胸腹部—下肢”顺序逐渐放松各部位肌肉,呼吸节奏由“浅快呼吸”转换为“深长均匀呼吸”,时长4~6 min;播放舒缓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引导患者跟随音乐冥想,选患者熟悉的风景图画,回顾画中细节,感受其魅力之所在,时长为6~8 min。
1.2.3 早期疼痛评估管控 术后48 h内,护理人员采用VAS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后疼痛,询问其感受,每隔6 h评估1次,如VAS评分≥4分,则纳入药物干预组,即经静脉安置镇痛泵,出现不可忍受疼痛时,则手动按下镇痛泵,术后48 h起,停止使用;如VAS<4分,则纳入早期疼痛管控组[7]。如患者出现偶发性可忍受疼痛,可结合患者喜好制定相应的娱乐活动,如聊天、观影、听戏等,由家属陪同患者开展相应娱乐活动,如观看相声小品视频,以减弱其对术后疼痛不适的关注[8]。患者可忍受疼痛时,按揉其太阳穴、面部、手三里,并与其保持语言交流,引导其通过呼吸调节逐渐放松身体,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1.2.4 早期渐进式运动 (1)术后第1天。术后6~12 h,在患者意识完全清醒情况下,指导其反复咀嚼口香糖,每天2~4次,每次5~8 min。术后12~24 h,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引导患者仰卧并放松身体,两手交叠放置于腹部,鼻慢速吸气且腹部隆起,吸气至最大限度后屏息片刻,后缩唇呈吹口哨状慢速排出气体,至腹部恢复原态,每天2次,每次10~20 min;腹部按摩:术后18~24 h,指导患者平躺,护理人员以掌心围绕其肚脐旋转按摩,按摩时避开切口,并根据其感受调节力度,而后,循着切口两边上下有序按摩,保持力度适中,避免对切开产生较大垂直张力,每天2次,每次4~8 min[9]。(2)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伸直下肢,屈伸足背,缓慢抬升单侧下肢至距离床面30~40 cm,两下肢交替练习,每次保持悬空状态4~6 s;取仰卧位,缓慢屈曲膝关节,双足施力蹬床,两肘着床面施力,慢速向上抬升臀部,绷紧臀部肌肉,而后复位,恢复放松状态,每天3次,每天8~10组[10]。(3)术后第3天。观察患者切口状态,如愈合良好,且各项体征指标正常,则可引导其下床活动,包括床边坐位、下床站立、下床原地活动、下床慢走等,前期下床行走时严格控制行走距离及速度,密切监测运动心率、血压,如出现异常波动或浮动过大,立即停止运动。
1.3 观察指标 (1)术后恢复情况。包括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由护理人员统计、整理[11]。(2)生存质量。采用SF-36量表于术后第3周评价患者生存状况,包括情绪状况、疼痛控制、肢体状态及总体健康,为便于统计,各指标评分均采取10分制,评分越高,则生存状况越好[1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比较(分,
3 讨 论
2018年中国癌症数据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超过了10%,其中结肠癌、直肠癌发病率比为2:3,其他研究显示,我国直肠癌青年患者(≤30岁)在直肠癌患者中的占比达到了10%~15%,发病群体年轻化趋势严峻[13]。临床治疗直肠癌多采取“外科手术+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模式,能有效缓解病情,延长患者生命,但因受到并发症、疼痛等因素干扰,术后恢复效果欠佳。
早期护理防范干预从患者的康复认知、疼痛不适、情绪状态、康复运动4方面入手,采取了一系列的干预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原因是护理人员通过影像教育法、交流学习法实施康复认知干预,借助影像视频、康复交流向患者介绍了康复知识及早期护理,能提升其康复认知水平,增大了早期护理配合度,有助于改善术后恢复效果;护理人员于术后6~12 h指导患者咀嚼口香糖、练习腹式呼吸并实施腹部按摩,能促进其胃肠道蠕动,有助于实现术后尽早排气、排便[14];护理人员指导开展术后卧床肢体活动,如下肢平直抬升、卧床抬臀等,也可促进肌力恢复、胃肠道蠕动,尽早实现肛门排气、排便,加快恢复速度[15]。观察组患者情绪状况、疼痛控制、肢体状态及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开展了交流学习教育,引导康复患者与恢复期患者交流,传授康复经验,明确术后生活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为患者术后生活提供了保证,有助于调节其生存状况[16];研究指导开展了早期正念冥想训练,包括放松训练、呼吸调节、闭目冥想等,消除外界干扰因素,使患者保持内心平静,缓解焦虑、紧张,实现对情绪状况的正向调节;本研究借助VAS评分法评估术后疼痛,结合评分选择相应干预措施,如静脉镇痛泵、转移注意力法、按摩疏解法等,能从生理、心理两层面实施干预,缓解其疼痛不适,有效控制术后疼痛;研究引导开展早期渐进式运动,结合各阶段患者状况确定合适的运动项目,能有效改善肢体状态。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防范干预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可改善术后恢复情况,有利于改善生存状况,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