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与业余之间:关于蒋杰兼职身份的几页速写
2020-01-09邬烈炎
邬烈炎
0
从硕士毕业设计《13本形态的构想》开始,人们记住了蒋杰作为一个新锐平面设计师的名字。
其实蒋杰始终是一个跨界的人物。他做过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师,指导的学生毕业设计《私房书》获过学校的王嘉廉奖学金一等奖,这个全南艺一年一度唯一的奖项在那些年的炙热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个大赛。他做过“何振梁与奥林匹克纪念馆”的展陈设计,获得了12届全国美展提名奖。他去高职院做过管教学的副院长,正好碰上国家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于是练成了做材料的高手。
当然,他也做过无数个连自己也收集不全的设计,包括书籍、杂志、标志、包装、招贴、展示、环境、文创、非遗……
蒋杰或许还有在人们视线之外的方方面面,是作为设计师身份的非专业补充,是作为教师职业的业余爱好,有时它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素质与秉性,品位与格调,溢出的是纯粹的个性色彩,体现的是某种价值取向。
1
蒋杰是一个编辑者。
他天生就是一个做编辑的料。作为国内最好的设计丛刊《新平面》的主编者之一,尤其是在第10期到第33期,蒋杰实际上出任主编的角色,在12年的时间里编辑出版了33期,介绍了150余位国外前沿平面设计师。通过面对面采访与网络通信采访,大量的整理、编辑、文字撰写,精致而具当代性的版式编排,使这本刊物成为国内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爱不释手的教学与作业的参照物。成为职业设计师们了解世界平面设计发展的窗口,陈列在所有设计工作室的书柜中。《新平面》与国际平面设计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当我们随手打开一期,如第30期就介绍了6位知名设计师的工作状态与个性化作品。葡萄牙设计师约瑟·阿尔贝卡利亚和荷兰设计师瑞克·巴斯·贝克创立于巴黎的“改变真好”工作室,所编写的小标题就十分鲜明的渲染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与工作室鲜明的色彩,如“设计书时就如同你不知道什么是书”,如“吃在法国:从胶带上寻找印刷风格”,如“旅行:抛开电脑,用真正的焦距展开工作”等。
创立了NLXL工作室的荷兰设计师鲍勃·范迪杰克,作品令人感到格外地轻松愉悦,色彩清新,笔触涂鸦,拼贴与蒙太奇并用,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从不重复自己,一次专题介绍中的数十件作品很难让人相信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
老牌名家施德明的设计包括了著名的滚石乐队,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项目,他甚至挑选年仅25岁的设计师杰西卡·波尔什作为合伙人,以图获得新的灵感。他为了获得一个更惬意的工作室环境,从看过的60个场地中选择了现在的办公室,而当新工作室开张时又以十分玩笑的手法以他本人的裸照作为宣传卡片,他说“为了设计我什么都做”。
在“纸媒的盛宴”栏目中,在纸质媒体面临巨大挑战的今天,什么样的杂志和报纸依然可以热销,这其中创意总监将起到怎样的作用,及如何彰显风格并勇于面对行业内外的评论和质疑等问题,于是《新平面》采访了最负盛名的创意总监,《纽约时报》的阿莱姆·迪普莱西,英国《卫报》的马克·波特,《彭博商业周刊》的理查德·特雷,使读者真实的了解了它们的工作方式与设计状态,获得令人信服的答案。
除了名家名作与先锋工作室的介绍之外,《新平面》每期还要介绍各类最新国际设计赛事,刊登获奖作品,尤其是学生竞赛类获奖作品。而读者最为关注的则是国内外设计院校的课程作业与毕业设计作品,因为它们作为处于平行状态的表现手法及体现的最新课题,具有最直接的参照性。
除了《新平面》,在那段时间,蒋杰还参与编辑出版了《新产品》《新空间》《PRO》等一系列跨界刊物,同时撰写了一大堆收藏和旅游杂志天马行空的计划书,从而塑造了他多元的视角和思考。
同时他编辑的多种全国性专业研讨会手册、作品集、论文集,都是与国际水平一致的文本设计手法,而这些看似为实用而做的设计,却已有数件入选最高
级别的全国美展。
2
蒋杰是一个策展人。
蒋杰作为一个设计师与教师出身的策展人,思想方法与创意路径,往往不是职业策展人的套路与经验所能比。2016年,南艺设计学院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合作,决定举办海报设计双年展,接手这个沉甸甸的够分量的展览策划与实施工作,他把双年展的主题定为“和平”,这一有情怀有愿景的主题,显示了崇高的人道主义、人文主义色彩,呈现出设计者与设计作品应有的高度与深度。
蒋杰执笔在策划案中写道,“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时代潮流,但国际关系结构性的矛盾加剧所引发的新危机和新挑战,仍然使世界变得不安宁,和平仍然是值得人类珍视的话语和权益。”“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不断遭受列强的侵略与凌辱,南京,中国的山水之城、六朝故地、博爱之都,在近现代历史上屡遭兵祸。二战日军侵华期间,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民的苦难缩影,是这座城市的记忆之殇。”而对于和平和海报的共生,他这样描述“在这里,围绕和平主题,让海报这种世界性的视觉语言,跨越国家、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传达人类的共识,以多元的图文和语义唤醒记忆、表达情绪、彰显立场、传递共鸣,在我们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之间铺设桥梁。”在首届双年展启动仪式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向学生们诉说着自己及家族的悲惨遭遇,德国著名设计家克里斯坦教授向全世界的设计师与院校师生发出了倡议。
蒋杰做事起点高要求严,走上来就完全按国际双年展的通行办法操作,包括撰写文本,组织团队,邀请国外设计师当评委。评奖、布展、开幕、巡展、宣传、出版等一套程序运作流畅,把握娴熟。于是展览作为中国仅有的两个国际海报双年展之一,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青年学子的作品获得大奖,60余位国际大咖级设计师应邀参加,每个到纪念馆参观与凭吊的人,都会在一幅幅海报前,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设计的创意与手法。
第二届“和平”国际海报双年展,收件超过了5000余幅,参赛者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以色列设计师欧德·埃泽尔应邀开设主题工作坊,他以其自身对以色列犹太民族的惨痛命运与不息精神生成的设计态度与视角,进行专题的,体验式的设计教学。双年展还将有意远赴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等地进行巡展,这是蒋杰在2017年在集中营现场参观时产生的想法,立下的愿景。
作为一次深刻的体验,他又将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定为“和平”主题图像研究,从图像学、现象学、符号学的角度进行广度和深度的研究。同时,作为一个超出人们视线的副产品,他收集了数量可观的古今中外与“和平“沾边搭界的作品,包括纪念章、海报、绘画、书籍、画册、邮票、烟标、纪念币、摄影、玩具、文具等,准备在论文完成的同时,举办一个大规模的主题图像展览,不难想象,它的丰富而壮观的精彩程度一定会超出设计师、研究者、收藏者以及更多人群的预期。
2017 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
2018 香港“风华金陵传承智造”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2019 美国旧金山“融合之光”展
蒋杰还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有特色的高品质的展览。
他在香港展出的南京文化遗产展,将云锦、城墙砖、金陵刻经——雕版印刷、秦淮花灯,以现代展示形式进行呈现。
他将毕业设计作品陈列在美国旧金山中心广场,在南京城墙装置、炫酷的灯光色彩、花园、数媒、视屏所渲染的东海岸特有文化氛围中,各种肤色的人惊喜的观看南艺师生的作品。
他在荷兰海牙中国文化中心策划的汉字艺术设计展产生了有意义的文化影响,欧洲汉学重镇莱顿大学的学者与南艺设计的教授们坐在一起,讨论汉字文化和种种新奇的非标准字体和非书法艺术的视觉语言。
在世界级商场南京德基广场,“诗意的机器”——一批在荷兰雕塑家指导下完成的,源自中国传统农具的人工动力机械装置艺术作品,与现代手工艺作品穿插在一起,于是它们的品质在观众眼中,成为超越知名品牌的真正意义上的独件奢侈品。
3
蒋杰是一个业余收藏者与鉴赏家。
其实这种称谓本身有一种非正式职业化的色彩。据说每天晚上他都要梳理一番自己的收藏,而他对家具的爱好也显得十分在行,跟他穿行在博物馆或古玩市场,只见他熟门熟路,见什么说什么,真有几分王世襄的味道。
他的收藏并不单一,也不专一,甚至刻意回避某种目的性。从地摊、古玩店到拍行,从国内到国外,他的觅物视野里既有市井的乡野民俗,也有文士的案头雅好,更多则是随心随地的偶得。出于设计师的职业敏感,他的收藏有着对造物形神的独到见解,也有着对源流出处的严谨考证,因而得以交结了一众圈内的行家。他的若干文章源于玩物时的灵感,他评副高时的唯一一篇核心论文,却是关于明清时期的印谱,设计与考古的混搭,学术与志趣之间的擦边球,不妨其成为了上海博物馆学术活动的阅读推荐。
或许正是这种爱好和恋物情结催生了他“和平图像史”的策展构想。所谓视觉传达设计就是用形式语言去阐述一个事件或一些特定的人物,就是一种视觉化媒介的方式转换。于是,它的设计手法与形式逻辑不似绘画或建筑那般,有着一套相对固定的技法理论与媒介技法,图形、色彩、字体与编排的表现几乎没有疆域的边界。
纵观现当代大设计师的作品,无一不是无拘无束,各种手法信手拈来,其丰富性非绘画或一般视觉艺术所能企及。因此,设计师的趣味、偏好、品味,包括个人独特的视角、特长、文化背景、阅读取向、恋物情结、或是与专业平行状态的业余爱好都将对其创意思维、设计风格、职业行为产生重要的潜在影响。不少平面设计师的身份确实有些复杂而令人意想不到,像靳埭强早年做过裁缝做过画家,艾尔·李西斯基是建筑师与先锋艺术家,莫霍里·纳吉是动态雕塑家、实验摄影师、包豪斯基础课的主持人,又如余秉楠则是译者与画家。兼职与偏爱能够非常典型地体现平面设计师“功夫在体外”的专业特性。
4
蒋杰是青果巷的行路人,或许可以认为,他之所以能够自然而然地变换着仍然是本色表演的多种角色,能够驾轻就熟地操练着使自己面貌有些模糊的职业,凭着洁癖的任性又可以成功的行走于不同层次专业、职务的人群之间把事情做得如此妥帖,其中有一种原因,是在一定程度上沾上了环境氛围、土壤养分,与历史气息的韵致,是染上了那些老邻居街坊们溢出来的仙气。
常州固然就是人杰地灵之城,然而作为江南文化圈的一个单元,与苏州、无锡的古代辉煌相比,常州在近现代的表现更显突出。
常州三杰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在早期中共历史革命运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瞿秋白在狱中所写《多余的话》在古令所有绝笔名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色彩,他在长汀街头独自一人用俄语唱着他亲笔译出的“英特耐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走向“此地甚好”。
大画家刘海粟是艺术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是现代美术运动的开拓者。社会学家与政治活动家李公朴从湖塘桥出发走向昆明,走在反独裁游行队伍的最前头。实业家刘国钧从京货铺学徒到纺织业巨子,奠定了这座城市近代工业的基础,又成为新中国江苏省人民政府的副省长。
被誉为“江南名士第一巷”的青果巷的现代文化色彩更为鲜明浓厚。蒋杰少年时代几乎天天穿行在这条短短600米的一条巷子中,窥望密布着的名人故居,儒林学士、文人墨客、革命先驱、民族精英、工商名人、文化巨匠们的孕育地与聚居地,魂魄不散。活了112岁的周有光先生从经济学家转换角色,成为最后完成了汉语拼音方案的语言文字学大家。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清华四大导师之一,同样是大语言学家的赵元任,在研究数学、物理、音乐、心理学之余,竟可以随口说出10门外国语和30多种方言,可以倒着看德文报纸却而后直接用西班牙语读声音。近代第一买办盛宣怀是洋务运动的最大实力派人物,写出《风雪夜归人》的大作家吴祖光,七君子之一的女律师史良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一任司法部长。
于是,我们不得不期盼,或猜谜似的等待,蒋杰会怎样亮出下一个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