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研究
2020-01-09冯毅
冯毅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300350
随着全球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国际化,并且职业教育的这种国际化和多元化已成为各国职业教育发展及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国际化和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研究成为全球高职人才培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在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多元主体协同的实践中,均积极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有效措施。
一、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研究
(一)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概述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自十九世纪形成雏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全面发展,近十五年来日趋完善,是全球公认的较为成功的职业教育体系之一。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以职业和能力的统一标准和灵活的培训相结合的特点,同时与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培训机构、行业企业之间深入渗透,形成学分互认、学历互认、认证互认的联动模式,由国家和政府部门负责监管。
(二)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多元化
在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多元化和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已成为普遍教育模式。首先,澳大利亚制定了跨国的全球化标准。2011年,澳洲技能委员会发布了《技能促进繁荣——职业教育与培训路线图》,相当于全球技能战略标准,该标准主要体现职业教育多元主体间的灵活、高效、可转让、易获取、低成本等特征,可以使各国流动技能人才获得更优质的培训并得到公认;其次,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培训包是全球公认的标准,培训包最为著名的部分是描述岗位能力标准的准确和考核评估方式的透明。培训包降低了对本国学历的依赖,也降低了对课程的依赖程度,这一举措是减少对课程依赖的重要策略。该培训包的制定是由相关行业委员会或国家培训总局监督发布,例如著名的TAFF学院的培训包由TAFF学院进行相关课程的实施,并给与反馈,最终目的是摆脱传统课程限制的同时对培训的认可并使之全球化;再次,澳大利亚的 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模式为新型的现代学徒制,其核心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TAFE学院,其学员80%的时间是在工作场所,进行工作本位的学习,只有20%的时间在TAFE进行学校本位学习,更好地体现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法律规定:企业至少拿出工资标准2%的资金用于职业培训,培训是企业的职责,同时培训要有回报,行业企业与TAFE学院的合作是受法律保护的,同时又享有很多益处,还能弥补培训场地、培训方式等诸多不足,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可以借鉴的多元主体机制。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研究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述
德国“双元制”指企业和院校各为一元,联合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体系。确切地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始于小学,贯穿于初中、高中和大学,根据兴趣爱好和几次分流,最终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进入到职业教育阶段。该教育体系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保护,强调岗位能力培养、注重工匠精神、注重培养梯队,同时对专业设置和师资建设均有充足的资源保障,并具备职业上升通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政府、院校、企业等多元协同的平等关系,最终获得了德国本国社会乃至全球的极高认可。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多元化
1.政府、院校、企业的关系
在德国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政府、院校、企业三者间的关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
首先,对于政府,其职能是建立“双元制”职业教育框架和法律框架,向所有年龄层次的人开放入学机会,并将“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纳入义务教育,对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形成了保障机制;同时,政府部门在技能人才需求方面要求和国家经济增长相关,并要求职业教育的规范化,青少年在学期间和毕业后需适应劳动力市场,并能够顺利就业。
其次,对于院校,按照政府的相关制度和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制定管理过程、设计教学模式等,根据学生喜欢的职业、需要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期教育的需求等,实施职业教育,最终为学生提供各种入职和就业资源,对学生的就业形成保障机制。
再次,对于企业,按照政府的法律法规,学生经职业院校培养后能够直接上岗,降低入职前的培训成本,并能够给企业带来直接性生产并创收效益,在创收的同时希望学生对企业忠诚。
综上所述,德国的职业教育中,政府、院校、企业均为主体,体现了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政府部门提供义务教育和上升通道,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向社会输送毕业生,企业通过生产性创收服务于社会,同时,三者均在相关法律法规下实施各自的职能。该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双元制”背景下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的实施研究
首先,在院校实施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对专业的精准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对“双元制”背景下教学资源充分和有效的利用。德国职业教育中,对专业的设置和中国的差异甚大,中国是按照行业领域进行专业命名,如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德国的命名相当一部分是按照工种对应命名,如摄影师、酿酒师等,这样有利于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的对应程度,便于更精准地实施人才培养。
其次,“双元制”背景下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德国的职业院校教师分为两种,理论型教师和实训型教师。理论型教师主要教授文化课、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需要接受过完整的师范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这些教师隶属于国家公务员系列。实训型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学历学位外,还需具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保证这些实训型教师既具备充足的教学理论又具备丰富的实操经验,更重要的是能够对行业企业未来发展和人才需求做出精准的预测,最终将这些内容写入教学大纲并加以实施,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中。
再次,“双元制”背景下过程监管制度是学位职业发展的良好保障。在“双元制”背景下的教学过程中,院校与企业联合定制课程标准,以企业实际项目作为授课内容,并由院校和企业共同监管,在授课过程中,应以具体的项目需求进行切入,后续和需求相关的设计、实施、验收等过程进行迭代,最终由院校教师和企业专业根据过程化学习分阶段严格打分,最终完成整个项目,在分阶段打分中要求很高,每个阶段的成绩均会影响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最后,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中,证书制度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坚实保障。在“双元制”职业教育结业前,学生会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该制度类似于中国的1+X证书制度。毕业证书是由院校和相关合作企业共同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是通过行业协会的考试进行认定。职业资格证书较难考取且含金量很高,一旦通过,学生可获得国家承认的、行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综上所述,德国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更强调岗位能力、实践能力、工匠精神及人才层次多样化的培养,体现了政府、院校和企业三方平等的合作关系,这种平等的合作关系为“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持久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日本职业教育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研究
(一)日本的中高职多元协同衔接体系概述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场所称为高等专门学校,诞生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主要是为解决各产业技术人员的短缺问题。高等专门学校最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雏形,在战后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发展至今,在日本中高职多元协同衔接体系中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元协同衔接体系类似于我国的 “3+2”和“五年一贯制”,但在选拔机制和最终评估机制这两大重要环节中有很大不同,例如运用多元合作交流平台和多元化的衔接渠道等,这些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日本的中高职多元协同衔接体系
1.多元化的选拔机制和入学方式
据调查,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一般都设有多元化的入学衔接机制,入学后分为“准学士”教育和两年的专业学科教育,“准学士”的选拔机制是多元的,招生对象既可以是初中毕业生,也可以是高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可根据入学条件进行转学后直接进入“准学士”四年级,类似于我国的高中生分流。专业学科教育招生对象为本校“准学士”毕业生、其他高等专门学校毕业生、短期大学毕业生和社会人员。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规定不同的选拔机制,例如,针对本校和其他学校“准学士”毕业生的招生,学校会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兴趣进行推荐选拔,推荐选拔分为一般推荐和重点推荐两个级别,重点选拔级别一般会和课题研究相关,两个级别的选拔会有不同的选拔方案,最终由院校的入学考试委员会决定;对于其他院校四年级转入的招生,学生可根据自身喜好申请转入目标院校并通过考核后入学;对于社会人员的招生,学校会根据其能否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以及其兴趣爱好等进行选拔。这些都是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利用多元协同方式进行衔接的途径,最终目的是实现中高职的融通。
2.多元化的培养过程
首先,无论是哪种选拔方式入学的学生,课程体系均以实践为导向,按授课、演示、实践划分比例,根据学科不同,各专业的总课时数和各环节所占比例会有明显区别,这点区别于中国职业教育“一刀切”方式,值得我国借鉴。同时,以实践性和创造性要求较高的软件工程专业为例,三年级会开展“研究型”和“课题型”实践环节,这是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后自发提出的思想,学生会根据自行研究的内容向高年级学生索要相关资料,并以此为课题进行下一步研究,这样就形成了“老带新传帮带”的良性循环,同时高年级的学生也会将之前的经验、思路、乐趣以及困难传递给低年级的学生。
其次,在培养过程中深度开展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并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由于日本的国土面积较小,因此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都是根植于地域的,同时与地域内的中小微企业紧密合作,伴随社会的发展与企业共同开展研究并进行产出,这种多元化协同体系是日本高等专门学校日积月累发展的成果并延续至今,同时也对院校综合研究能力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元化的产教融合机制可以方便院校展开科研、师资锻炼、解决学生实习、多元评价等问题,同时方便企业的岗前培训、产品咨询,节省成本。因此,多元化的培养机制和良性循环,促进了地域内行业企业的主动参与,产教融合的不断开展又可以让院校不断地服务于区域发展,提升院校的知名度和地位。
再次,多元协同衔接体系的毕业、升学和评价也有多种途径,包括可以直接入职合作企业、插班进入大学学习、进入成人教育层次继续学习等。取得学士学位后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类似于我国的专升本。日本职业教育衔接体系的最大特征就是对就业、升学、转学提供通道,有效进行学历学位的衔接,让学生和有兴趣并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社会人员接受专业教育,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
四、国外职业教育多元化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1.政府部门要积极参与整体规划
借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首先,我国政府部门包括国家教育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人力资源保障部、国家商务部等,要联合制定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统一整合、组织、协调及优化资源,联合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大标准;其次,形成反馈机制,即对国家政府部门的规划和标准形成动态反馈,将反馈的信息细分到每个部门,从而进行部门间的多元化协作,并形成联动机制。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框架,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职教20条”,为我国职业教育制定了国家级职业教育标准,并把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建设多元办学格局、完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政策列入在内。如其中第六条提到: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由省市级人民政府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省市级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参与关于1+X证书的整体规划,结合本地区的招生能力、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每年度1+X证书试点院校数量及类型,根据证书试点院校批次做好规划,确定试点院校的补贴标准等,并同时负有保证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秩序和改善办学条件等职责。
2.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通过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可以发现,澳大利亚的行业企业与TAFE学院的合作受法律保护;日本行业企业积极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德国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不难发现,行业企业愿意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并在职业教育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则可以直接联系政府的相关部门,启下则可以联系中小微企业。政府及相关部门对行业企业制定的相关政策可以通过行业企业传递到职业院校,并有针对性地分配任务,从而和院校进行产教融合。因此,行业企业在各国的职业教育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更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甚至可以由政府主导给予相关鼓励政策,积极在校中建厂,这样不仅可以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的落实,还可以确保行业的稳步发展。同时根据实际的业务需求,可以积极和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开展跨国业务,这样既保持了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又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