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间使馆解围前清廷与外国使馆的交涉
2020-01-09李煜
李 煜
(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 北京 100871 )
八国联军何以最终入京,一直都是中外学术界的热点话题。(1)学术界一共有五种看法:一是这是中国落后文化同西方先进文化冲突的必然结果。二是传教士过于嚣张,外交官过于愚昧无知,对即将到来的大屠杀毫无预知。三是八国联军侵华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利益的结果。四是外交官在京的所作所为令慈禧太后认为列强有推动复辟的企图。五是清政府的盲目主战。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观点由学者相蓝欣提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外双方在交流方面的误解和一系列由此引发的非常事件”[1]358。庚子年间中西交涉的失败对八国联军侵华事件的影响,史学界虽有关注,但是多集中在清廷下令围攻使馆事件的研究上,在1980年之前,国内学者将攻打东交民巷的战斗描绘成义和团的一场战斗,是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的正义行动;1980年之后,一些学者认为攻打使馆的是清政府,并且将清政府组织围攻使馆区分成两个阶段,即西太后支持主战派围攻使馆区和西太后对使馆暗保以求和。[2]2013年,学者刘芳在《庚子围困期间清政府与外国使馆的交涉考察》中揭示了清政府求和的一面[3]71-90,但是对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与使馆区的交涉缺乏整体研究。本文通过对清政府与使馆区交涉过程的考察,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八国联军侵华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
一、外国公使团从要求武力示威到调派卫队进京
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初,各公使忧虑义和团之危险,“云应联合进行郑重之谈判,若有偏差,召集护卫队前来”[4]209。光绪二十六年(1900)二月十五日,清政府任命招抚义和团的毓贤为山西巡抚,这件事情让英国政府认为中国方面对列强的意见缺乏考虑。[5]16三月初六日,义和团侵入天津、北京,英美德法公使各自召集军舰至大沽,强迫总理衙门在两个月内加以镇抚。[4]205与此同时,各公使忙于在西山之寺院,或北戴河之海边,或北京之近郊选择夏日之避暑场所。[4]209当时在京的各国使节,久历安乐,互有矛盾。事实上,公使馆对义和团运动抱有比较乐观的态度,“(公使和赫德爵士)他们一致认为来自义和团成员或者中国人的麻烦一定会是局部性的而且会局限于山东省北部或者直隶省北部”[6]7-8。
首先对义和团运动有所警惕的是法国,这主要是由于樊国梁的求救,但是他请求派水兵四五十人保护教堂的建议没有得到公使团的重视,所幸此事引起了法国公使毕胜的注意。在四月二十三日举行的第一次公使会议中,法国公使毕胜认为如果清政府在五日之内不能够顺利解决问题,就直接呼叫海军前来,但是其他国家的公使普遍反对派兵进京,只是同意了在秦皇岛或者山海关炫耀武力。为什么大家对樊国梁的求救无动于衷?首先,公使团认为樊国梁最喜欢在清廷和法国之间玩弄权术[7]73;其次,教民暴动是常有的事情,很少有人为此忧心[8]337;更有甚者,英国公使馆人员认为死的国人都是“不值钱者”[9]4。清政府同俄国方面有密切的联系,俄国使臣格尔思曾在总理衙门大臣跟前邀功,其功劳就是劝阻各国公使要求本国派数百名兵丁前来北京护卫的想法和行动。[10]98-99
四月二十八日晚上,公使团举行了第二次会议,公使们在会议上的意见对立,法国公使认为有必要召集护卫队入京,德国公使和意大利公使表示反对,认为即使危险迫近,少数兵丁也起不到护卫的作用。美国与法国的意见相同,英俄对德国的意见表示赞同。最后,各方互相让步,日本公使建议将是否召集护卫队的决议推至明日[4]209。二十九日,公使团举行了第三次会议。意大利公使坚信一场危机即将在北京爆发,俄国公使虽然赞同这样的意见,但认为中国现在正在采取有效的措施,要求皇帝发布对义和团首领罪行的惩处措施。最后,会议决定如果下午不能得到总理衙门的答复,他们就调来卫队。[5]21
这两次会议暴露了公使团内部的矛盾,起先,俄国公使就不断有小动作,私底下同总理衙门的人见面,有意拒绝参与集体行动,甚至还劝阻意大利和法国;法国和英国担心德国背后有政治上的计划,因为德国公使克林德情绪激动,毫不妥协地向中国施加压力,让别的国家认为德国有瓜分中国的阴谋,法国也在提防俄国的小动作。英国对俄国的行为表现得十分平静,因为俄国沙皇和英国女王是亲戚。[7]69清政府方面,庆亲王认为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义和拳的力量,对于各国要求调外国军队的想法持欢迎态度,鉴于庆亲王的态度,公使馆没有作任何决定。
二、外国公使团决定留京和清廷的强硬
五月初一日,长辛店一带的铁路电杆及栈厂均被义和团焚毁,公使团十分恐慌,决定调派卫队进京,翌日对天津之本国领事下达命令。法国总领事杜士兰函至直隶总督裕禄,提出“无论总署准否,定准明日赴都”[11]46。总理衙门并不想让卫队进京,在京公使团拒绝了总理衙门的请求,同时提出如果总理衙门不提供便利,那么至少有五百名海军强行前进。[4]210。初四日,慈禧单独召见庆亲王,巳时发布谕旨,允许洋兵进京但是人数不能过多。[11]53初五日凌晨一点半,总理衙门向外国军队提供进入北京的交通工具,当天上午,俄国和法国的军队进入了北京城。[12]10
五月初八日,拳民焚毁杨村铁路,破坏了护卫队进京的路线。庆亲王再也掩饰不住自己的无能为力,“(庆亲王)在劝告朝廷接受他自己关于不采取行动便有危险的观点方面,他已经完全失败,虽然他没有直接这么说”[5]27,公使团认为“中国北方的局势越来越糟糕,朝廷显然无力处理这些事情,再跟他们交涉下去已经毫无意义。既然离开北京根本不可能,那么唯一应该做的就是立即采取措施,做好自卫的准备”[12]14。初十日,各国公使请求觐见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但是通通被拒绝。五月十三日晚上八点,窦纳乐得到了可靠消息,慈禧太后希望把外国人逐出京城,这个消息让各国的军队十分担心,英国的领事在军事会议上提出“北京的局势每一小时都变得更加严峻,所以,他们渴望在大沽的海军指挥官尽快再派一支部队来”[6]66。
五月十四日,通往俄国的电报线被切断,公使馆和外界的联络彻底切断了。公使馆外也是险象环生。十七日,一位十三四岁的义和团团民在公使馆区出现,德国公使克林德用手杖打他,并且把他关押了起来,这件事情激怒了义和团,义和团三百余人冲入了与公使馆区邻近的崇文门。[7]95公使会议上,大多数人同意出京,但是德国公使克林德指责大家胆小怕事,建议请求端亲王和庆亲王召见,并且向总理衙门发出信函,请求明日九点钟召开大臣会议。翌日九点,克林德坚持要同总理衙门大臣理论,克林德出门后没多久就在距离总理衙门不远的东单牌楼被打死,这无异于告诉公使馆的人,北京地面是不安全的。公使馆给总理衙门发去信函要求解释,总理衙门没有答复。
鉴于各国使馆先后到京之兵有千名之多,清政府认为所到之洋兵足可以保护使馆不受义和团伤害,为保卫京师安全,清政府命令裕禄调派聂士成一军在天津附近铁路地方扼要驻扎,这一决定影响深远,此后联军为保入京之路通畅,于五月二十一日突袭占领大沽炮台。二十三日,洋人要求交出大沽炮台的奏折才到慈禧太后手中(二十五日慈禧太后才知道双方交战)。慈禧太后为了避免更多的纠纷,二十三日下午五点,要求公使馆在明天下午四点之前出馆到津。二十四日下午四点使馆区被围攻。
在清政府和使馆区的冲突不断升级之时,东南大员将注意力集中在少有的主和人员庆亲王和荣禄身上,二人虽然经常被慈禧太后召见,却没有坚定自己保护公使馆的立场,他们在此时仿佛从人间蒸发了一样,不管东南督抚如何催促都不见回音。
三、战和不定的奇怪交涉
在五月二十四日公使馆被攻击到解围期间,清政府和使馆区处于既战又和的状态。虽然慈禧太后下令派兵围攻使馆区,但主和派庆亲王和荣禄阳奉阴违。庆亲王的部队在东面,给公使馆传递消息的信使“从东面平安之地而来”[9]107,荣禄的部队更加明目张胆,“武卫中军在正阳门城楼上架的炮……连外行人也看得出来,每一炮都飞过东江米巷,落在好几里地远的东城根儿,有的还打豁了自家城墙。住前门东河沿儿的外城百姓,早被逐家挨户请走”[13]280。进入六月之后,战争局势对清政府越来越不利,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多次进行逃跑演练。慈禧太后还耍花招,在六月初六日越过端亲王和总理衙门经保定府向俄国发去电报,说明各国使馆安然无恙,并且正对各国使馆提供她所能提供的保护。[5]135-136
六月十三日起,列强不断警告清政府,如果伤害了各国使臣,必须要清政府抵命。十七日,事情有了转机,庆亲王和荣禄向公使馆发出信函,英国公使答复“列国公使皆安全,共同祈求恢复安定”[4]269。翌日,总理衙门发出了开战后的第一封信函,公使馆相信清政府是有诚意的。信中,庆亲王对公使馆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承诺派遣可靠卫队护送公使团,请大家暂时住在总理衙门,出馆之时不可带持枪洋兵一人;第二,以第二日午时为限度,希望各国公使能够回信,公使团的人不明白总理衙门为什么更加安全,那里没有武器,在公使馆内至少还有小分队保护。[14]17但是老政治家荣禄却没有应有的理智,或许是太长时间的焦头烂额,他认为 “好在各使亦怕到极处,求救不得,得着侄信(荣禄的信),感激万分,即请不必开枪炮”[15]405。
六月二十日,总理衙门发出了第二封信函,要求各国公使馆不得随意放枪,并且还热心提供食物。馆内人员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中方派某位负责人到使馆区谈判,二是同天津军队联系。翌日下午,由于害怕被主战派弹劾受贿于洋人,荣禄决定派遣章京文瑞去谈判,但是文瑞胆小怕事,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当晚公使馆决定,无论出现什么状况,必须拖延时日,等待援军到来。虽然总理衙门和公使馆的信件往来仍然在继续,但是公使们所做的就是让总理衙门摸不到他们的底牌。二十九日,清廷以庆亲王等人的名义给使馆发了一封信,这是清朝统治集团商讨后的结果。[16]433信中提出,希望各国使馆能够拍发明文电报给各国政府报平安,英国公使窦纳乐认为这个要求傲慢无礼,他用他的同事们以及个人的名义拒绝了这项要求。[5]109-110荣禄和庆亲王的退让并没有让公使们感到满意,反而让他们得寸进尺,此时他们绝对不会想着离开。[6]211
七月后,联军进军的主要目的是救出公使,各国与公使之间的联系成为了焦点。早在六月二十三日,美国公使经总理衙门发电,言援军若不尽快到达,则居留此地的外国人都将被杀害。[4]278这封电报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六月二十四日,庆亲王鉴于天津进入了作战状态,禁止公使团用密码同本国政府联系。七月初二日,总理衙门向公使馆表示可以转发和平电报,被公使馆拒绝。初三、初四日,清军恢复了对使馆区的炮击。初五日,清政府求助于赫德,希望赫德向列强说明公使馆一切平安,赫德认为“总理衙门应尽速允诺各使节直接收发密码电报,由总税务司电告使馆真实情形,恐无人置信云云”[17]450。初九日,总理衙门不得不向英国公使送去由英国提供的电码,各国政府纷纷委托英国公使向本国政府发送电报。清政府希望公使团能够报平安,但是公使们坚持认为依靠任何一支中国护卫队护送都是不安全的,当李鸿章被任命为谈和大臣的时候,英国公使窦纳乐坚决表示“援军的前进不要因为任何谈判而遭到拖延”[5]171。
七月十六日,慈禧太后圈出了留守的名单。十八日,庆亲王等人做出了最后的努力,其向联军照会:现在各国驻京钦差一律平安无恙,本月十一日各有安电寄回本国……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各国议结一切事宜,并电知外部先行停战。[10]475但是在十八日下午,公使馆又一次被攻击,当时董福祥的部队已经离开东交民巷,守卫使馆区的是荣禄的武卫中军,所以违抗命令攻击使馆区的人可能是荣禄的部下。二十日,慈禧太后派启秀和赵舒翘去谈判,但是二人都没有胆量与公使们直接交涉。在此期间有一个插曲,七月十九日,清政府得到消息,俄国 “已发训条与格使,准其出京”[18]186,只可惜,清政府和联军都没有看到公使馆任何一人出京。二十一日,公使馆解围。
四、小结
清政府与使馆区既和又战的交涉源自于清政府内部的派系斗争。主张善待使馆区人员的实权大臣荣禄和庆亲王,由于不敢突破慈禧太后的懿旨框架,只能暗地里动手脚,寄希望于南方督抚,在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视他们为内奸的情势下,他们没有办法同主战派势力抗衡,但是至少在他们的努力下,避免了一场更加恶劣的列强讨债闹剧,当年亲历现场的一些人甚至认为北京使馆只发生了零星的交火[19]315,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西方世界有关公使馆被袭击的记载是否有被夸大的嫌疑?当西方的回忆录和日记都在沾沾自喜叙说自己战术成功的时候,主和派的手下留情却被遗忘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试问,如果公使团当年能够出京到津,那么历史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呢?当德国皇帝听说联军占领北京、中国皇室业已逃走的消息之时十分失望,因为德国皇帝相信北京各国公使馆全体人员早已被杀,他希望当德籍统帅瓦德西抵达中国后,此前因雨季而举步维艰的全体联军将会在瓦德西的指挥之下挥师进京,而瓦德西自然也将获得占领北京的美誉,等等。[20]8-9公使团被困京城是否只是一个幌子呢?只可惜,历史不允许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