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域下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小学急救教育探究
2020-01-09李冬莲
赵 灼 李冬莲*
([1]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吉林·四平 136000;[2]长春市人民医院 吉林·长春 130000 )
1 急救教育定义及现状
急救主要是指院前急救, 即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 由医务人员或在场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救护, 以维持病人基本生命特征或减轻痛苦的医疗活动和行为。[1]急救教育包括教授正常人体知识、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急性创伤处理及常见病急救等。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人数高达70 万,是1~34 岁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其中学生群体在这个统计中占有很大比例。[2]处在小学期间的学生们,其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使其成为意外伤害的高危人群,而其认知的匮乏也使其很难真正认识到自己或他人的身体状况,所以如何让儿童们学会规避风险,以及在没有监护人在场或医护人员没有到来之前进行急救,有效避免早期伤害,争取到伤病救治的黄金时间等都成为急救教育探究的重点课题。
当前关于校园急救课程的实施以及与此相关的文献,基本都是小学校园安全教育,从防火防盗运动安全等多方面讲起,以理论课程或讲座为主,由体育教师或兼职的安全教师进行教学,用板报征文等形式树立安全意识,但都很少触及专业的急救知识,无论是理论课时还是实践课时都非常少,尤其忽视培养学生们在面对紧急情况时的心理素质。本文针对当前安全教育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小学急救教育,以期为推动急救知识在校园中的普及作出探索。
2 班主任为主体的急救教育工作优势
2.1 班主任高权威性优势
小学的急救课程并没有固定的教材和具体规定的教师,但由于知识较为专业,一般都是由体育课教师或兼职的安全教师参加培训进而对学生进行教学,或邀请专业的医护急救人员对学生进行讲解。但对于学生而言,辅科教师和外邀专家并不具备班主任的高权威性。小学阶段的儿童对于班主任教师有非常强的依赖和信任感,这种状态不仅强于其他教师,甚至强过其父母。所以同样的知识,由班主任强调和其他人强调,在学生的记忆里留下的形式是不同的,前者明显因更加重视和期待表扬而显得深刻。
高权威性还体现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儿童意外伤害最常发生的地点是家里,发生率为43.2%。[3]这就意味急救教育同样需要家长的参与和督促,在教师触及不到的地方予以补足。而与家长的沟通中,最便利也最能引起家长重视的就是班主任的发言。这一环节能让教学任务更好的完成并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2.2 班主任高针对性优势
急救知识技能较难为小学生接受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自身,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经验少,分辨能力差,对于危险的预见能力较低,很多知识记住了也很难真正应用,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针对性的对安全隐患进行指导,而熟悉学生衣食住行和常见意外,又能及时进行提醒和指导的只有班主任。要想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需将急救教学融入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使其成为一项顺其自然的技能。
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身体状况,所以其需要侧重掌握的知识点并不一样,而仅依靠单纯的照本宣科教学显然不足以满足学生们的需要。班主任通过和家长的沟通以及日常与学生们的接触,对于自己班级学生的基本状况已非常了解,且相比专业的急救人员,班主任更清楚处在当下年龄阶段的学生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状态,运用和指导对应的急救知识时就更加的具有针对性。
2.3 班主任高实效性优势
高时效性主要体现在班主任第一线工作者的身份上。情景性记忆要比文字性记忆更加深刻,而及时复习的记忆又要比延时复习的记忆更加深刻,所以反复及时的对学生们进行急救教学显然效果最佳。与授课时举例子或宣传栏相比,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学习和锻炼更能加深其理解和认识。
时效性的另一个表现在班主任的工作性质上,班主任需要及时了解国家安全的政策及法律法规,并认真贯彻国家及地方政府宣传的安全知识及相关通知,所以相比一般教师,班主任更能全面的把握社会信息和与此相关的急救知识,并在开展并组织学生进行演练或应对突发事件时更得心应手容易执行。
3 班主任为主体的急救教育实现途径
3.1 加强对班主任教师的急救培训
当前针对小学教师进行的急救培训十分有限,教师们也由于承担着其他繁重的工作而无暇系统的学习和融汇急救课程,所以并不建议由班主任完全取代体育教师或安全教师的工作,进行全面的教学。而是,以班主任为主体,做主要负责和日常指导的工作,其他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领域和擅长进行合作教学。这就需要班主任接受系统的急救培训,了解小学生急救相关的知识,对急救的技能标准掌握,并将之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班主任岗位的优势,让急救知识从自身开始重视,再逐渐以教师带动学生,以学校带动家庭。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逐渐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
3.2 设置专门的急救课程
急救教育虽然属于安全教育的一部分,但其知识的特殊性使其无法与普通的安全教育一同进行教学。首先,急救教学中大部分教学都属于实践课程,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这就无法进行知识讲座,必须以班级授课的形式,由教师指导学生们进行练习,以提升学生们的动手实操能力。
其次,虽然急救教学属于专业性较强的科目,但因其是在缺乏他人帮助下学生们的自救或救助他人的紧急行为,且无论是否危及生命,急救都是受伤第一时间动作越快越标准,可挽救的损伤及引起的后遗症越少,所以急救属于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更强调自我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大众的配合,所以急救教育不能和单纯的安全教育一概而论。
3.3 培养学生的急救心理素质
对于急救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急救时的心态。当意外出现时,学生们如果忙乱不知所措,这时没有可依靠的人在场及时介入,很有可能会在已有伤害的基础上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紧急状态下的心理素质就尤为重要,只有心理素质高,才能正确判断并顺利进行基本急救。心理素质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学生们对于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学生们对于当前环境的熟悉程度。这就需要给学生们创设一种安全意识的培养环境。可以采用班主任和学生共同承担的班级内安全责任制度,通过日常的安全隐患排查,简单伤害的急救处理及新闻中出现的急救事故探讨等进行及时的反馈教学。逐渐培养学生应对紧急事件时的反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3.4 班主任为主体,各方面协同推进急救教育
急救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推进完成,而其主要承担和联系者就是班主任。对于学校教育,需要班主任和授课教师及聘请专家进行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深入日常,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对于家庭教育,需要班主任和家长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儿童在校外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和儿童自身存在的易发问题,并对家长进行应急培训,真正做到以学校带动家庭,有效减少学生们可能出现的意外伤害。最后就是急救教育的社会价值,急救教育投入低、覆盖面广、价值深远,是预防学生们出现意外事故、降低损伤及死亡率的有效手段,是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家长都必须掌握的技能,对于维护健康校园和谐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急救教学的有效开展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