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生态教育问题

2020-01-09王小莉

科教导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政

王小莉

(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宝鸡 7210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国情中的有机融合,也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根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尤其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凝结的生态教育理念,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思想号召,有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坚定全面发展原则,做好思想教育和生态教学的相互融合,缔结新的教育成果,促使高校思政课程的生态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1 相关释义

(1)生态教育。顾名思义,生态教育指的是一种顺应人性与自然的教育模式,它是全社会自觉形成的一种人生态度,也是教育观念和社会的道德的发展产物。在现代教育领域,生态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层面,包含学校、社会、职业等等,在教育对象上也包含了企业家、工人、农民等各行各业,因而在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上融入了更加全面的教育价值。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8 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命题被正式提出,党中央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为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积淀了强大的理论源泉,使马克思主义在现代教育机制中结出了丰硕果实,帮助广大高校大学生理解和领悟我党走过的光辉历程以及取得的瞩目成就,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根基。进一步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形成了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需求和文化信仰,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生态教育的实施价值

(1)满足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高校思政课程作为一项意识形态课程,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具备重要的价值。借助于生态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积极的生态意识和行动,参与到社会的发展进程中。 从教学特点来看,高等教育是一个由不同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在社会系统和自然环境的构建下形成了一个教学整体。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遵循高等教育系统的多项要素,以生态化的发展视角,剖析高等教育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教育交换,确保高等教育能够达到物质、信息资源的全面发展。

(2)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人才竞争愈加激烈。如何塑造专业性高标准的专业人才,成为了摆在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化发展,将对培养大学生行为习惯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各项思想知识,筑牢生态文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根基,使高校成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打造满足社会需求、具备坚定理想和信念的高等人才,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生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从学生自身而言,受独生子女家庭和社会物质环境的影响,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信息网络存在痴迷,甚至在虚拟和现实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在自身思想价值观中,极易受到网络不良舆论和负面思想的影响。第二,在思想意识领域,西方思想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愈加隐蔽。第三,从生态教学的发展走向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关注远远大于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关注,导致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融入较为僵硬,其教学体系不够健全。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生态教育的实施策略

4.1 提高生态文明教育认知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示,有25%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具有消极、悲观的心理,有46%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思想困惑,有71%的大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人生价值难以体现,较为迷茫和淡漠,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思政教育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融入已经势在必行。

为此,高校应该加强对生态教育理念的研究和理解,明确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结合当下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人文背景和热点话题,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学生的生态素养,使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生态教学的教育路径上,教师应该积极争取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大力扶持,对开展和建设生态教育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科学的设计和规划,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对思想政治课程具备较高的学习热情。

4.2 营造良好的生态教育氛围

为了让大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社会力量,教师应该从多角度入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态教育环境。在生态活动策划上,结合“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发展理论,征求政府、社会、学生和家长等不同角度的意见,提高打造良好教育生态的积极性。牢固教育生态的定盘星,在教育方向、政治力量和社会保障上下足功夫。

首先,坚定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把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其次,通过学习党中央的教育政策及部署,引导思政生态教育迈向新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涉及到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框架,因此教师应结合这一教育背景,推进教育引导,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加全面。

4.3 积极编制生态教育教材

在高等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内容的塑造往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其表现特点较为传统和单一。单纯的理论学习难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对于教师来说,生态教育的转化亟需相应的配套支持。在开展生态思想建设的过程中,将生态文明纳入日常教学,需要编制一套适合社会现实、满足学生需求的生态教育教材,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重点,开展综合化的教育引导。

例如,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引入 “线上+线下”的教育模式,以特色思政教材满足学生实际需求,达到思政实践课程和生态文明教育的相互统一。学校也应采用各种方法,加大对校本教材的研发力度,通过提高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拓展其他筹资渠道、提高教育经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优化教育支持,使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校本教材更加科学,满足教育生态课堂的资源保障,让教育生态环境更加人性化,确保思想政治教学能够回归本真、回归初心。

4.4 创新生态教育发展载体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网络软件在大学生群体中备受欢迎,网络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在思想课程实践中,需要创新教育的表现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文明教育,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程知识的吸收和融合。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校门户网站开展“网络心理咨询信箱”,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一个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扩大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视域,利用拍摄短视频、推送美文等形式,扩大生态文明教育的受众面。以多种创新模式,延伸思政教育活动的开放路径。通过开展生态环境模拟活动、生态环境调查活动以及生态知识调查问卷,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指导。积极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模式,通过计算机远程教育培训、智能手机APP 等形式,明晰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基本原理,让大学生更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理论素养。逐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学,对维护高校文化安全、培育大学生的唯物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5 总结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统一,对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学,维护高校文化安全,培育大学生的唯物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门,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重要责任。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当前学院发展特色,融入生态教育模式,延伸多种教学方式,拓宽思政教育途径,将生态文明融入到教学实践之中,以此增进高校思政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政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