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制造模式下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1-09陈国顺

科教导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机械类实训院校

陈国顺

(福建省安溪陈利职业中专学校 福建·安溪 362400)

在智能制造模式下,只有融合智能制造知识,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改革工作,才能为人才培养起到保障作用。

1 智能制造模式下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概述

智能制造主要指的是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智能制造与传统制造电气化发展、机械化发展具有较大差异,需要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保证智能技术贯穿于设计环节、生产环节、管理环节以及服务环节,可以完成智慧优化决策、信息深度感知、精准执行控制等多种工作。现阶段,在全球范围内,美国与德国智能制造水平相对较高。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的是在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利用一定培养措施,并实施保障条件,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的整体结构,在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实训条件以及师资队伍是关键要素。[1]

2 智能制造模式下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

2.1 培养理念方面

在智能制造模式下,培养理念问题在我国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在传统专业教学中,部分中职院校并没有对市场情况开展调研活动,存在专业课程教学与时代发展脱节、培养理念落后的现象;在新设课程专业教学中,部分中职院校没有结合时代特征对新设课程内容进行科学选择,存在新设课程缺乏时代特征、定位不清晰的现象,可能会让学生未来出现就业困难等情况。

2.2 培养内容方面

在智能制造模式下,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内容方面依然存在着一定问题,之所以产生此类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智能制造发展要求中职院校增设多种智能化课程,课程模块与门类逐渐增多,需要对课时进行压缩、整合,会为整体教学组织协调增加难度。与此同时,在我国部分中职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中,存在着教师配合度低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任务较为繁重,时间弹性不足,难以抽出时间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增强自身专业素养。

2.3 培养方式方面

在培养方式方面,当前,我国中职机械制造企业现存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1)部分中职院校与固定企业进行合作,合作规模难以形成,与此同时,不同企业之间的岗位标准、要求存在着一定差异,可能会让学生培养难以满足智能时代发展要求;(2)部分中职院校在学生培养中存在围绕个别岗位培养的现象,此种培养方式固然可以让培养方向变得更为明确,但与此同时,此种培养方式会让学生的转岗能力受到不利影响,难以保证学生未来健康发展。[2]

2.4 培养条件方面

在实训条件方面,部分中职院校因经费影响,存在难以快速更新实训设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不顺的情况,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活动开展需要学校提供实训条件支持,如果设备较为落后、实训室建设质量不足,就会让教师实践教学开展存在困难,与此同时,还有部分中职院校存在实训条件投入不合理、资源浪费的情况,这也会影响实训开展效果和教学管理效果;在师资条件方面,部分中职院校存在培训条件不足、教师能力不强的主要问题,无法让教师通过培训活动获得学习成长,与此同时,还有部分中职院校没有积极从外部聘请智能制造机械专业人才,难以保证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

3 智能制造模式下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3.1 设定科学人才培养目标

在智能制造模式下,为让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有效构建,首要工作是设定科学人才培养目标,保证机械类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均具有一定特色,为培养模式有效实施奠定基础。首先,中职院校教职人员应深入智能制造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工作,保证数据详实性,并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让专业与智能岗位、专业与智能制造企业、专业与智能制造发展的关系得以明确化处理,让学生清晰专业特色与专业优势,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明确性、针对性特点;其次,教职人员应明确同一院系不同专业的特征、内涵,融合智能制造理论,避免人才培养目标有同质化情况产生,各个专业教师需要做到积极沟通,明确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点;最后,机械类专业教师应明确智能制造时代内涵,明确智能制造背景下,学生成长、学习的具体要求,在此过程中,中职院校可以对智能制造企业专家进行积极邀请,以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

3.2 落实专业课程整合分层

专业课程整合分层是智能制造模式下中职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中职院校需要对此进行有效落实。现阶段,中职院校为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跟上时代步伐,部分院校增设了很多新兴技术课程,其主要目标是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专业性,但就目前来看,因为课时安排较为有限,课程数量无法大幅增加,对此,中职院校通过课程整合方法,可以让时间与课程之间的矛盾得到有效解决。在此过程中,中职院校应明确课程整合并非简单叠加课程,需要依照智能岗位能力需求,根据任务逻辑组织方法,整合多种学科领域知识内容为新课程。与此同时,中职院校需要在课程中积极融入智能元素,在一门课程内容、内涵持续更新过程中,中职院校需要对强化知识、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予以有效处理,通过分层教学,让不同基础水平学生学习需求均能得到满足。

3.3 完善人才培养制度体系

完善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对于中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现代学徒培养制度在世界各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在中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应对现代学徒制度予以构建、落实。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部分院校在应用现代学徒培养制度时,存在订单班培养色彩,这会让企业人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与智能制造模式下企业人才需求不符,之所以产生此类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中职院校没有对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企业内学徒制予以区分,导致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缺乏现代性,培养内容存在狭隘性。对此,中职院校应在现代学徒培养制度落实过程中,对学生就业问题、企业人才需求问题予以有效解决,同时应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予以高度重视,结合市场发展以及行业发展情况,对内容进行丰富处理,让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发展。除此之外,在人才培养制度体系中,还应设定技能大赛制度体系,针对学生所学内容,定期开展技能比赛活动,以达到以赛促学的目标,让学生在技能比赛中获得学习成长,让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

3.4 提供培养模式实施保障

(1)提供资金保障。在智能制造模式下,中职院校应为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资金保障,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训条件。首先,中职院校应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对资金链予以完善,让经费不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其次,中职院校应积极与当地智能机械制造企业进行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弥补当前实训设备落后、实训条件不足的主要问题;最后,中职院校应对资金投入予以合理设置,如实训室构建、智能设备引进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应是重点投入内容。

(2)提供师资保障。教师是中职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的主体,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教师教学素质要求逐渐提高,对此,中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为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模式落实提供师资保障,着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应为中职院校机械类教师制定培训计划,可以让教师分批参与国内外的智能制造理论培训活动与技术培训活动,提升专业教师的理论技能水平;其次,中职院校应积极聘请智能制造领域技术工作者前往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让师资队伍得以壮大;再次,中职院校应在校企合作机制中,积极鼓励教师前往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让教师帮助企业解决现存智能制造技术难题,让教师队伍整体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水平得以提升;最后,中职院校机械类教师应积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自主学习智能制造知识,依照行业发展及学生当前学习状况,对教学策略进行有效调整。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智能制造模式下,培养理念、培养内容、培养方式以及培养条件方面,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均存在着一定问题,中职院校通过设定科学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专业课程整合分层、完善人才培养制度体系以及提供培养模式实施保障的主要策略,可以让智能制造模式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构建、实施,进而为我国机械智能制造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机械类实训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机械类产品结构要素设计要点探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开发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