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1-09刘彦伯
谷 赫 刘彦伯
(长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2)
1 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优势
(1)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伴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激增,从2015 年至今的5 年间累计毕业生人数为3963 万人,预计2020 年毕业季将再增长870 万。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在很多学科领域中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效的有机融合,大学生们重理论轻实践,即使到了工作岗位也不能立刻融入,使得企业虽然人才短缺却找不到合适的、得心应手的人才。在激增的就业人数竞争和新兴科技高速发展的双重冲击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大学生陷入了“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2)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当代大学生要有意识的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为自己在毕业后能快速融入岗位、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在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的大环境下,各高校也要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其中包括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人格的全方位提升,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带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以创新意识引领创业行为,做自己之所想,灵活就业趋势,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高等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既缓解了日益激增的就业压力,又可利用大学生蓬勃的朝气作为社会自身不断发展的动力。
(3)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优势所在。纵观计算机发展历程,自1946 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1969 年互联网出现,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网络,2003 年电商平台淘宝成立,2008 年中国网民首次超过美国。2013 年底中国开始普及触屏智能手机,2015 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概念……短短的几十年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从而也决定了计算机专业学生与时代发展相吻合,创新创业的相关度较之其他专业要高。未来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更加会造成IT人才缺口大,供给严重不足的现象,这给计算机专业学生带来新的机遇。
互联网概念深入融合在经济、社会领域中,“互联网+”给传统行业带来了思维的扩展、给人们带来崭新的视野,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为社会带来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断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与现代各行各业的有机融合,极大的促进了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极速发展,为计算机从业人员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游走在时代最前沿的知识学科,学生在就业时会面对更多的时代冲击和挑战,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机遇和创新创业的创意。计算机专业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创新,与创业相关度高,可以有效利用专业知识,结合时代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与多行业相融合,既能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又能实现自身价值。
2 校企协同的重要性
高校和企业都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国家人才产出的重要阵地,企业是国家经济运转的基本单元。高校侧重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人才竞争力;企业侧重人才运用,充分利用人才使企业良性运转,则可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企业在人才的选择上,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除此以外企业更看重员工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能给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也就是说除了接受高等教育外,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更加注重动手能力。
然而,目前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宽基础、轻实践的现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滞后性,导致高校毕业生理论基础雄厚,却缺乏实战经验,入职企业后,企业需要花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培训,势必延长投资回报周期。企业不希望花成本储备人才,他们对人才的渴求是能用尽量少的成本获取更高的利润,需要接纳能直接投入工作的具有实战经验的人,就是俗称的“成手”,这就成为了高校和企业在人才输出与接收时存在的矛盾。
校企协同进行人才培养可以有效缓解这一矛盾,在学生层面,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应该如何应用;在企业层面,可以提供人才需求的精准定位,完成订单式培养;在高校层面,可以提高人才输出质量,提升就业竞争力,进而扩大招生生源。校企协同人才培养能让学生更早的接触企业,了解社会的需求,更加明确就业方向,尽早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校企协同育人可以有效发挥高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和企业的资本和市场优势。
3 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具体举措
3.1 合作企业选择
现今社会正处在互联网经济浪潮,除计算机专业学生本身具有的“双创”优势外,互联网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当今互联网行业的三大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积极投身高校的产学研项目中,参与校企共建。教育部高教司也组织国内外知名企业与高校共同开展产学合作育人项目,这给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提供了广泛的可选性。根据计算机专业所涉及的不同方向、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对未来的发展需求,在信息管理系统、网页制作、数据库管理与设计、移动端APP 开发、软件项目测试、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网络安全等方面选择稳定性高、对人才培养具有责任感、有专长、口碑好、实力强的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入开展了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
3.2 培养方案制定
培养方案是突出专业特色,明确培养方向,遵循毕业要求,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的结合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案。校企共建合作的企业应该非常明确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其中包括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由企业参与指导并论证,提出更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制定企业参与的教学环节设计,例如:认知实习、项目实践、企业实训等。在学生第四学期结束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专业方向,在培养方案制定中根据专业方向讨论 “3+1”“2.5+0.5+1”“2+1+1”等培养模式,哪种更适合学生发展和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践环节的学时比例,实现既能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做到“厚基础”,又能提升实践能力,做到“强应用”的人才培养目标,增加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3.3 专业竞赛指导
由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特点,涉及赛事种类较多,如ACM大赛、“互联网+”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赛、各平台举办的程序设计大赛等。其中“互联网+”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企业有着密切的相关度,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指导,学生自发组建团队,完成产品构思、市场调研、竞品分析、营销运营等环节的实施,企业可在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撰写创业报告等环节给出适合社会需求的指导性意见,利用企业优势渗透潜在机遇和挑战,使学生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增强市场敏锐度,逐步熟悉创业过程和企业管理模式。企业可从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洞察创新产品,挖掘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与学生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孵化。
3.4 参与实习实训
根据培养方案,将实践环节设置为1 周、2 周、4 周的实训环节和半年或一年的实习环节。学校甄选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根据企业特点和学生选择的专业方向,提供多家可选企业。实训阶段将学生按专业方向划分,根据企业场地情况和交通条件选择去企业实训或请企业工程师来校进行集中实训,企业导师必须是具有多年项目开发经验的一线人员,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体会真实的项目开发过程和管理过程。经历从完成基本任务、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创新点等环节,从根本上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实习阶段采取企业、学生双方互选机制,确定好实习企业后,企业要为学生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学生跟随导师按企业要求完成既定任务,实习结束后企业给出实习情况的详细总结,学校教师负责实习成果验收。
企业参与的实践环节给高校学生提供了更早、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弥补了高校在实践环节中的不足,增强了学生的实战经验,也为企业人才储备提供了有利条件。
4 总结
校企协同育人,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自身优势,让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校园生活中就可以实现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无缝衔接。企业方面可提供人才需求的精准定位,实现订单式培养,节省人才储备成本,有效缓解学生就业和企业人才招聘不匹配的问题。高校方面在企业参与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可有效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实践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校竞争实力。学生方面,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享受得天独厚的创业大环境,既可以凭借自身的创新创意博得企业青睐,在校企合作的便利条件下率先谋得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位,还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在国家各项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实现自主创业的自我人生规划。校企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给高校、企业、学生提供了实质上的便利条件,达到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进而实现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