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学生课外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2020-01-09刘赟
刘 赟
(南华大学 湖南·衡阳 421001)
0 引言
信息化、工业化深刻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新技术、新工科蓬勃兴起,将带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与传统的工科专业相比,新工科专业显得更“高大上”,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将新工科当成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但是按照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明显不切合实际,不符合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要求。新工科专业学生未来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主要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自动化机器人等领域,或者说他们所服务的工作岗位应用到了这些新技术。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1 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学生课外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搭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根据社会需求,主动对接地方企业、行业、研究所,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多方协同育人”的新生态是当前很多高等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随着党和国家对建设教育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实施,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信息化、工业化深刻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新技术、新工科、新理念、新工艺的蓬勃兴起,必然会给全人类带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为了培养能支撑产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我国工程教育服务目标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化。工程教育改革方向具体体现在按照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越发重视实践教学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地方高校强化实践教学的思路在于完善实践教学链条,加强校内实践和实践基地建设,搭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根据社会需求,主动对接地方企业、行业、研究所,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多方协同育人”新生态。
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伟事业,而课外实践不仅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强有力保证,更是提高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新工科要求学校在培养人才时要关注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彻底打破“高分低能”的应试教育现状。“一流学科”“一流高校”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与国外教育教学模式相比,中国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应试教育的约束,所以可以说,要想让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就必须效仿国外高等院校教育模式,并因地制宜地优化、完善,将国外人才培养模式“中国化”,切实保证国内教育质量。当前各行各业不仅对人才的学历、专业基础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像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更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重点考察的内容。教育教学领域存在的意义就是给社会各领域培养出高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所以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学生课外实践能力不仅是教育行业响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重要表现,更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学生未来发展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 新工科背景下学生课外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为了给学校指明新工科背景下学生课外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向,同时给学校创造更优越的教育条件,在2010 年,国家提出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2016 年,国家又提出新工科建设,牵引着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变革;在2017 年,教育部高教司再次推出“新工科”计划,并先后达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应抓住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以新工科理念推动学校教学改革。不可否认,国内很多高等院校为培养学生课外实践能力做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新工科背景下学生课外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2.1 学生不重视自身课外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不经过大量的实践应用,学生就不可能真正地成长。在很多青年大学生眼中,他们并不认为课外实践能力对他们未来发展有积极作用,所以不仅对实践教学活动比较轻视,而且对于学校、教师组织的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也视而不见,缺乏参与的热情。这些青年大学生必然要步入社会,通过参与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前让他们认识社会、感受社会生活,而且也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所以,要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课外实践环节,并采取有效措施,真抓实干做好实践能力培养的各项工作。但正是由于部分学生不重视自身课外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使课外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2 课外实践能力培养手段单一
当前的人才培养重心一般放在了智商培养方面,而对于情商、财商的培养则比较忽视。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当中有很多是不能只依靠智商来解决的。所以,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课外实践能力不仅要注重形式,更要注重效果,要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不断提高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很多青年大学生之所以对课外实践活动缺乏兴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课外实践活动形式比较单一,而且活动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外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且学生不会一直对某种事物保持新鲜感。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注重对课外实践能力培养方式的选择,同时还要保证培养手段的多样性。
3 新工科背景下学生课外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人才数量和质量必然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崛起,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综合型人才都至关重要。当然,不可否认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理论教学仍然占据着人才培养的主导位置,而实践教学往往只占据着辅助位置,这就很容易培养出高分低能的“畸才”。因此,这就要求教育行业要走出人才培养误区,加大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投资力度,不断培养学生课外实践能力,保障教育教学工作有效性。
3.1 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
作为教师,他们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明白当前的人才市场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他们仍然不能转变学习观念,那么很容易被社会所淘汰。学生是接受教育教学服务的主体,他们是否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直接会影响到实践教学质量。所以,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为实践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要求教师要与企业技术人员加强沟通,共同制定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要严格考核制度,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核,避免流于形式,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3.2 采取多元化、多样性的课外实践能力培养方式
采取多元化、多样性的课外实践能力培养方式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事实上,不仅政府在教育教学领域投入了越来越多的人力和物力,而且社会各领域也将更多的目光投入到了当前国内教育行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教育行业与企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为搭建“多方协同育人”人才培养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无论是教育行业还是企业它们都应该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出效能。当然,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有效性,政府、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都应该做出实质性的努力。首先,学校要加强校园实训基地建设,并通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搭建校外实训平台,提高对企业资源的利用率,为学生创造更优越的课外实践条件;其次,政府要鼓励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中,并为那些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活动的企业制定优惠政策。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必须要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有一定的认识,不要固步自封,更不能得过且过,要利用好学校、社会提供的教育资源不断提升自我,为迎接更多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