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方言词语 “爬开” 的语义研究
2020-01-09郭华
郭 华
(贵州民族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目前,学术界对纳雍方言 “爬开” 一词的研究还属于空白。通过查阅资料可知,“爬开” 在纳雍方言中有固定的意义,解释为 “滚开,离开”,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本文结合CCL 语料库和BCC 语料库,从语法表现和功能入手,分析纳雍方言词语“爬开”的语义表现。
一、语法表现和功能
(一)做谓语
“爬开” 是带有趋向语义特征的实义动词,能单独做中心谓语,受主语支配和状语修饰,带“了,去” 及动量[1]。例如:
(1)小老华爬开,让我把你呢脚下呢灰尘刷干净。(纳雍方言)
“爬开”前加“不”“不要”“没有”,表否定,表示未实施 “爬开” 这个动作。其一,有提醒作用,暗示接下来有重要的事安排;其二,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和鼓励;其三,否定词放在“爬”和“开”中间,形成“爬+ 不开”的结构,有央求和请求的作用。例如:
(2)不要爬开,我有重要呢事要说,就是我们一哈就吃饭了。(纳雍方言)
(3)小李说:“妈妈,我没有爬开房间,我很乖的。”(纳雍方言)
另外,“爬开” 在连动结构中作前项,与后一个动宾结构共同作谓语,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一起发生。如:
(4)哥哥在火洞脚爬开去厨房做晚饭,今晚安逸了,有好吃呢了。(纳雍方言)
做谓语的 “爬开”,还能表示可做量化指标中讲述人主体的升量变化,带有主观愿望,以此看出变化的程度,希望能有一个好的结果。例如:
(5)堂嫂的病太重了,要是癌细胞能爬开她呢身体,那该多好!(纳雍方言)
(二)做补语
“爬开” 除了充当谓语,也能作补语,表示位移体随身体动作从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的倾向说明和补充。例如:
(6)春嫂子的孩子们有礼貌很,一有客人来她家,几个娃儿马上爬开了。(纳雍方言)
“爬开” 用在表真实物理空间变化的动词后,表示有一定具体的、实际的位移趋向发生。例如:
(7)傻子谢百万一看到十七八岁呢姑娘,马上从板凳爬开去追,太逗人笑很。(纳雍方言)
“动词+ 爬开”中插入“不”,或前跟“没、未”,表示动作的倾向不能实现。其一,可推测时间不允许,难以实施这个动作;其二,带有一种惋惜的心理。例如:
(8)我奶年级大了,遇到车来,也不爬开了。(纳雍方言)
除了表趋向,“爬开” 还有两种功能:一是做体标记,提醒对方,以期达到一种好的结局;二是做次话题标记,表主观的体验和看法。例如:
(9)你把啊个袋袋丢爬开点,不要让他飞到包谷都来。(纳雍方言)
(10)我滚着爬开了家,找了一个山洞躲起来。(纳雍方言)
“爬开” 除了充当动词的补语,还能充当形容词和副词的补语。其一,表示开始和持续,让状态加深和再发展;其二,表示动作由过去到现在的延续意义及终止的意义[2]。例如:
(11)看到警察走来,碰瓷的光棍李二狗无奈的爬开了。(纳雍方言)
此外,“名词+ 爬开” 用例少,“爬开” 前跟名词,表示动作行为已经终止,暗示已经有一种不好的结果。例如:
(12)在操场上,被打了一顿的小娃儿爬开了。(纳雍方言)
二、演化历程及相关认知理据
(一)做谓语的演化过程
“爬开” 是两个表示动作的字结合起来的词语,最开始时它是一个词组,“爬” 是由一个点转移到另外一个点的动作行为,“开” 是背离心理参照点从一个位置离开。从CCL 语料库中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中有该词组的共5例,现代汉语中,共有16例;BCC 语料库古汉语中有25 例,且多用于医学典籍。
“爬开” 最早见于南宋宋慈的中医典籍《洗冤集录》里,解释为 “扒开”,已经凝固成词,表示动作行为空间的位移变化。例如:
(13)对众爬开浮土,或取去攒砖,看其尸用何物盛簟,谓:棺木有无漆饰?(《洗冤集录》)
明朝罗贯中的《西游记》中亦出现了该词,且沿用于纳雍方言,做谓语,表示一个动作行为的结果,相当于 “搬开”。例如:
(14)行者与八戒跳上山坡,又至石屏之后。呆子口里乱骂,手似捞钩,一顿钉钯,把那洞门外垒迭的石块爬开。(《西游记(中)》)
(二)做补语的演化过程
“爬开” 一词做补语在古代就已出现,而且意思接近纳雍方言。但是,《现代汉语词典》和《古代汉语词典》都没有收录这个词,只在小说、农书、医学典籍中才能看到一些零星的记录。清代的民间的通俗公案小说《施公案》 中,“爬开” 做了补语。例如:
(15)他若是无名小姓,凑胆子欺压平民的小辈,你叫他赶紧爬开,莫令老爷动怒,那时节玉石俱焚。《施公案(二) 》
三、“滚开” 不能完全取代 “爬开”
“滚开” 在普通话中解释为 “愤慨的表达让对方离开的意图”,多用于骂人的语境中,表达说话者的愤怒,急切要求对方离开自己的视线,即空间位移的变化[3]。例如:
(16)那个导演连镜头都分不清楚他还过来教我演戏,我说你别破我招牌, 你快滚开,快滚,我知道怎么演,一个非常普通的反应。(杨澜访谈录)
“爬开” 和 “滚开” 词义相近,都表示空间位移的变化。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个语素 “爬” 和 “滚” 的区别。“爬” 和 “滚” 是说话者在会话环境中所选择的心理参照点,都有向参照点靠近的趋势,可组成“爬来爬去”“滚来滚去” 等词语,这个心理参照点是对说话者所在位置而言的。在纳雍方言中,“爬开” 的语气比 “滚开” 的语气缓和一些。在纳雍方言的交际中,一个人说 “滚开”,说明说话者讨厌受话者已达到极致,没有商量的余地;而说“爬开”只是开玩笑。所以,为了有一个和谐的交际环境,“爬开” 的使用能恰到好处,能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
要理清“爬开”存在的必要性,还得研究“爬”和“开” 的意义。对于 “爬开” 中的 “爬”,《集韵》载:“蒲巴切,音琶。”《广韵》载:“骚也。” 在古代表示一个动作行为。“爬”魏晋六朝开始出现,仅有1例。如:
(17)稍醒而觉体痒,爬搔隐疹,因尔成癞,十许年死。(《颜氏家训》)
在隋唐五代出现13 例,宋代有23 例,社会交际中出现的次数增多。例如:
(18)祛烦类决痈,惬兴剧爬疥。(《全唐诗》)
(19)今来复稍稍,快痒如爬疥。(《东坡文集》)
元明出现298 例,“爬” 这个字呈现大发展、大繁荣,清代有152 例,使用出现下降,例如:
(20)只见两个小狗儿从树根下出来,爬上树去。(《明珠缘》)
(21)屈申坐不住鞍心,顺着驴屁股掉将下来。连忙爬起,用鞭子乱打一回,只得揪住嚼子,将驴带转拴在那边一株小榆树上。(《七侠五义》)
而“开”的本义为“张”,《说文解字》载:“张也。从门从幵。”《广韵》载:“解也。”《韵会》载:“启也。”《尔雅·释言》载:“开也”。在周已经出现 “开” 字,共22 例;春秋战国增多,有147 例;汉代518 例;隋唐出现了10 008 例;宋6 444 例,元明5 359 例,清代3 502 例。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爬开”成为一个词,可查到的文献并不多,名著和医学典籍出现的较多,解释为“扒开,搬开”。由此推断“爬开”多用于口语,书面语使用情况较少。而 “滚开”,常用于普通话,多描述人们的坏脾气,在纳雍方言中用得较少。截止到目前,普通话的大量普及,“滚开” 融入语言交际中,导致“爬开”和“滚开”都能用于口语,但“滚开”无法取代“爬开”,因为“爬开”的词性更活跃,在纳雍广大地区都在使用。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点:
首先,“爬开”前跟名词,能组成“名词+ 爬开” 的结构,例如:
(22)假设× 海鹰是个失去记忆的人,从七四年夏天那个夜晚寻回记忆的话,她会记得一个相貌丑恶、浑身是毛的小个子从她身上爬开。(《黄金时代》)
其次,“爬开” 前可以跟动词,能组成 “动词+ 爬开” 的结构,例如:
(23)滚爬开点,不要挡我呢路。(纳雍方言)
再次,“爬开” 前也可以跟副词,组成 “副词+ 爬开” 的结构,例如:
(24)李大宝,从我呢床上爬开,我不想看到你。(纳雍方言)
总之,“爬开” 的语义是比较丰富的,它的前面紧跟名词、动词、副词,用法独特而活跃,是一个有研究价值的词语,不能完全被 “滚开” 取代。
结语
纳雍方言词语“爬开”是一个具有特色的词语。从语法上看,“爬开” 用在句中谓语后,具有趋向动词词性;从语义上看,表达动作状态空间的趋向位移。综合看来,趋向动词“爬开”是逐渐语法化的,当前,有人用 “滚开” 替代 “爬开”,但 “爬开” 的语法功能活跃,不会完全被 “滚开” 替代。